語文教學中的主問題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起主導和支撐作用的問題,它能從整體上引發學生閱讀、思考、討論、品析和創造。因此,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主問題,以喚醒學生思維的潛能。本文筆者結合一些具體教學案例,略陳己見。
一、主問題的特征
1.主問題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概括性
相對于淺層次的問答而言,主問題能在整個文本解讀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思考。
如《甜甜的泥土》的教學可以圍繞“母子深情”這個中心來組織教學,筆者引導學生抓住“說說你喜歡誰,為什么喜歡?”這個問題,從課文中找出依據,并帶著感情用“我喜歡……,因為……”這個句子朗讀出來,使主問題目的明確、簡練概括,使學生興趣盎然,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2.主問題在教學中的先后梯度
教師要精心設計有梯度的主問題。如在教學《背影》時,筆者就設計了帶有梯度的幾個主問題:①朱自清的四次流淚分別在什么樣的情況之下?流淚的內容各是什么?②這四次流淚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問題①正是到達問題②的一塊跳板。有了這樣的梯度,才能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也不會因為課文過于晦澀而造成學生思維的卡殼。
二、有效設計主問題的方法
1.從題目入手
一篇文章的標題往往體現了作者別出心裁的構思,因此,標題常常可作為教學的入手點。比如在教學《棗核》時,筆者圍繞“棗核”展開教學,從要棗核、得棗核、議棗核中引出海外華人深愛祖國這一重大主題;在教學《黔之驢》時,筆者先拋出問題:“從題目看,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應該是什么?”許多同學都說是驢。筆者繼續引導學生:“這篇寓言不僅僅寫驢,還有什么呢?”學生回答:“還有老虎。”筆者趁機追問:“為什么《黔之驢》要寫老虎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請學生先看書,在書上畫出描寫老虎和驢的句子,然后再圈出表現老虎和驢的特點的動詞,區分它們的差異。這種“主問題”設計可以帶動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從關鍵語句或段落入手
關鍵語句就是指能揭示文章主旨,集中體現段落及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比如《社戲》是一篇較長的小說,按部就班地教學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可以抓住文末最后一句“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發表個人見解,使質疑、解疑成為課堂的主題;在教學《事情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時,由于初一新生首次接觸議論文,所以筆者引導學生抓住“如果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這個關鍵語句,來解決以下三個問題:①這篇文章向人們提出了怎樣的希望和要求?②作者為什么提出這樣的希望和要求?③為了實現這樣的愿望和要求,作者又提出了哪些具體的方法?這三個問題使文章的脈絡一目了然,實現了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3.從文章的疑點入手
疑點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激情。如在教學《柳葉兒》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展現的童年生活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受?試著用一個字概括。”經過學生的討論,他們在“作者在回味那段艱難歲月時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到底是苦還是樂”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筆者也不急于講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大膽討論、主動探究,通過合作學習找出證據來證明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設計高效的主問題,應以學生的情感認知為切入口,這樣才能使學生思考得更加深入,討論得更加熱烈。
余映潮老師認為:“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立意高遠的、有質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和劑,在教學中顯現著‘以一當十’的力量。”確實,主問題設計精當,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深層挖掘學生的思維,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余映潮.論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新[J].語文教學通訊,2003,(5).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南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