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本文從轉變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入手,闡述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 自主學習 策略
我國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高中歷史課程的實施要有利于轉變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式,在多樣化、開放式和探究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然而,傳統課堂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學生的自主探究;重視師道尊嚴,輕視民主平等;重視分數,輕視素質教育。丁肇中教授指出:“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走出教育的誤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觀念的轉變才是根本
我們必須認識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不意味著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由學習,而是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適應新課改形勢下的歷史教學要求。在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注意歷史課程和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學習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對于學生來說,觀念的轉變同樣重要。在傳統的接受式學習中,學習完全由教師包辦代替,學生只要用心聽課,在考試時原樣復現教師所教的內容即可。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將會逐漸喪失自己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凡事過于依賴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也必須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只有把學習完全看成是自己的事情,明確學習目的,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于自主學習
1.巧設導語,激發興趣
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有一個好的“開場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
2.運用事例,提高興趣
針對歷史知識的過去性、故事性、概括性等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地穿插一些歷史小故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設置懸念,引發興趣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教師通過設置疑問和解釋疑問的方式,能把學生逐步引到一個“別有洞天”的境地,從而使教材產生誘惑力。
4.延伸課堂,培養興趣
歷史學科有豐富的內容,縱貫古今中外,課堂知識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所以,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歷史課外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求知欲。
三、指導學習方法,使學生精于自主學習
歷史課的特點就是知識涵蓋面廣。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閱讀歷史課外讀物,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良好的閱讀能力又是學生提高自學能力的關鍵。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史料、歷史地圖等,來培養學生掌握“粗讀、細讀、精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粗讀”就是瀏覽教材,抓住章節目錄,知其大意;“細讀”就是逐字逐句地讀教材,掌握時間、人物、地點等歷史基礎知識;“精讀”就是對背景、影響等重點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和歸納。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邊閱讀邊勾畫知識點,并學會整理讀書筆記,培養學生梳理歷史知識的能力,掌握歷史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教給學生搜集資料的方法,深化他們對教材知識的自主挖掘和聯系;指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高中歷史學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多種多樣。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基本情況,根據學科性質、教材因素和知識特點,靈活地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揚長避短,并注重與其他學習方式相結合,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襄城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