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先生說:“我們寫作,只是因為我們有話要說,有感情要傾吐,我們用文字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但在寫作過程中,只見學生或是抓耳撓腮、搜腸刮肚地“擠牙膏”,或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急急忙忙翻看作文書。這種情況不得不讓我們思考:為何學生對作文課如此害怕和厭煩?為何學生寫作時不能“我手寫我心”?筆者認為,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不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聯想能力和想象力,是造成上述尷尬作文現象的重要原因。作文離不開想象,想象能給作文插上騰飛的翅膀。
一、重視人格培養,在主體中注入想象
作文是學生的精神家園,是他們學做真人的一種歷練,作文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過程。學生從觀察、感知、體驗、領悟到捕捉信息,到行筆成文,這期間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他們認識世界、感受真情、陶冶心靈的過程。過去,我們指導學生寫想象作文,往往要求學生想象要合理。所謂合理,就是讓學生去順應人們已經認識到的或者探索出來的規律和經驗,不能逾越這個雷池。但這往往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不敢奇思妙想,視想象作文為畏途。我們知道,任何新的發明創造總是從異想天開開始的。異想天開,古已有之。如果沒有異想天開的想法,社會就將停滯不前,更不會有今天這樣多姿多彩的世界。
想象作文如果不能擺脫一味追求合理想象的窠臼,就難以煥發出活力。放飛學生的想象,有效地喚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表達欲望,學生才能夠神思飛揚。勇于異想天開,學生的生命體驗將得到拓展,創造潛能也將得到釋放。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家,青少年時期,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有一次,他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的雕刻家?”他父親說:“就以這只石獅子來說吧,我并不是在雕刻這只獅子,我只是在喚醒它。”“喚醒?”“是的。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它從石頭監獄里解救出來而已。”筆者深信,每個學生的靈魂里都沉睡著一頭最美的獅子。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雄獅”,意味著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想象,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量。
二、重視素材積累,在感悟中獲取想象
有了創作欲望后,學生未必就能發揮想象寫出具有新意的好文章。如何使學生用心體驗生活,詩意理解生活并最終做到“我手寫我心”呢?具體措施是豐富學生的寫作儲備。因此,教師每學期初就應幫助學生制訂整個學期的課外閱讀計劃,恰當地安排每學期、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閱讀量。閱讀時及時做筆記,堅持每周至少完成3篇三五百字的摘抄或評注等類型的讀書筆記。
閱讀對提高學生的精神品質和文化修養是大有益處的。學生的精神品質和文化素質提高了,就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會隨之提高。如《孔乙己》結尾說“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筆者就布置以《孔乙己之死》為題的續寫訓練,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得淋漓盡致:有的同學寫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舉人家的大門口,用對比的方式揭示出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有的寫孔乙己被人救后大徹大悟,自食其力,幫人寫書信賺錢來養活自己;有的寫孔乙己遭遇老同學范進,備受奚落羞辱;有的寫孔乙己通過穿越來到現代的都市大街,竟傻乎乎地去給店主糾正招牌上的錯別字;有的寫孔乙己死后來到另外一個世界,竟在閻王欲把他打入十八層地獄之時,與閻王爭辯“死”有多少種說法,秉性難改,酸氣十足……學生有了廣博的知識,受到啟示,觸發聯想和想象,產生知識的遷移和聯結,最終達到認識上的新飛躍。
三、創設情境活動,在主動中誘發想象
作文就是個體精神勞動的思維結晶,學生在作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他們擁有如何作文的主動權,便是天經地義的事。剝奪這種主動權,就是違背作文教學規律。但是,慣性往往會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學生的作文往自己的教學思路上引、往自己安排好的程序上引。這樣會或多或少地限制學生的思維,限制他們表達的欲望。創設情景活動,讓學生自主體驗,無疑是很好的方法。從學生寫作的需要出發,創設具體的寫作場合、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討論、思考、想象,引發強烈的情感體驗,激發寫作的動機與欲望。如寫某人的不幸遭遇,可播放《二泉映月》,感受人生的心酸和坎坷;寫夏夜景色,可播放《春江花月夜》,讓學生感受清風朗月中的愜意和幽情。
情景提供的種種具體表象,能促使學生感知,使學生與情境之間發生種種交流,從而靈感迸發,記憶的倉庫被打開,聯想的脈絡被疏通,想象的彩翼自然張開。如指導寫雨的作文時,先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給學生呈現春雨綿綿、夏雨滂沱、秋雨蕭瑟等不同景象,然后帶學生到柔柔的春雨中感受一下、觸摸一下,再讓學生讀有關寫雨的詩句與散文片段,如“天街小雨潤如酥”“山雨欲來風滿樓”“清明時節雨紛紛”“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在品析這些詩句和語段時,由于學生已有自己的生活體驗,于是,心物交融,激情便會自然傾瀉于筆端。
四、注重觀察生活,在創新中尋覓想象
作文教學應順應時代的要求,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放在首位。
教師要點燃學生的創造欲望,首先要打開學生的思維暗箱,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人生,善于聯想和想象。俗話說,“多想出智慧”,盡管當前學生已經用腦很多了,但科學家通過研究指出,人腦尚有90%的潛力可挖,人對大腦皮層的利用率只有1/5,因此開發大腦還大有可為。如果我們引導學生不但用心去觀察,而且能勤動腦子,積極思考、善于思考,那么必將促進學生感悟能力的提高。要讓學生逐步學會,對于生活中的某一類物體、某一件事情、某一個現象都不要輕易放過,而要多加思考,善于聯想和想象,想出點意思來,悟出點道理來,品出點情味來。
其次,要植根于生活,強調“新”字。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這個“時”就是現實生活。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該關注身邊的生活,及時捕捉社會生活的焦點。寫作需要有鮮活的生活經歷和真實的情感體驗。大自然和社會生活是個廣闊豐富的天地,是學生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寶庫。走進大自然,看那廣闊的田野、蜿蜒的小路、起伏的山丘、神秘的森林……萬千景象,有探索不完的秘密;走進社會生活,看那熱鬧的街道、喧囂的市場、忙碌的人們……無數的故事,是說也說不完的話題。讓學生到農家、田野去觀察、感受、想象和領悟大自然的美;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觀察人們的一言一行,感悟生活的真諦。有真切而具體的生活積累,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有大膽的想象,才會言之有物、具體生動。
五、緩解精神壓力,在休閑中尋覓想象
無論做什么事情,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重要。放松精神,平和地投入寫作,與麻木呆滯或心情煩躁時寫作,完全不同。學生作文不成功,不是因為他們不具備實力,而是他們易被環境左右,導致情緒不穩定、容易沮喪的緣故,因而作文缺少了想象的空間。而想象往往是在松弛狀態下出現的,這個最佳時機可能是散步、交談、起床等比較輕松的時刻,甚至在夢中。哲學家笛卡爾在一天中“臥思”放松的時間長達16個小時,著名的《方法論》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中寫成的;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約有一半的構思和初稿是在散步中進行的。學生在寫不出來作文的時候硬寫,必然敷衍成篇,雖然絞盡腦汁,效果卻并不理想。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創設一種氣氛、一種意境,或唱歌或跳舞,或運動或小憩,也許在精神放松之后,想象如春風吹綠原野般闖入,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寫作訓練中去了。“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而獲得頓悟和靈感。蘇軾在《送參廖師》中說:“欲令詩意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他認為寫作時想象要虛靜、平和。寫作中,讓學生放松精神,將有形融于無形之中,能培養他們觀察、思維、表達等多方面的基本功。
毋庸諱言,想象力很容易“遺失”,需要我們去呵護。而只有心靈自由,才會使想象萌生;只有思想純凈,才會想象永存!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一顆顆稚嫩的心靈,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給心靈松綁,和學生們一起去想象,讓他們真正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梅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