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歷來是令語文教師頭痛的一件事,學生也往往“談寫色變”。新課標的出現給作文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給作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一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了“作文與做人的統一”。它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讓學生通過寫作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筆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以下一些經驗。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寫作興趣的激發對學生寫作潛能的挖掘起著重要作用,它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動力源泉。學生只有產生了寫作的興趣,他們才會仔細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的事物,養成勤于思考、樂于寫作的習慣。根據心理學理論,每一個兒童都有樂于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愿望,所以讓學生做他們愿意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激發出來了,他們就會產生寫作的沖動和激情。此時,寫作對學生而言,已經不再是難事,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激發興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師可以通過課內創設情境,也可以通過參觀、走訪、游覽等活動,甚至還可以抓住學生作文的閃光點給予表揚,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能把學生無目的、無計劃、低效率的學習轉化為有目的、有計劃、高效率的學習。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要求學生在寫作中流露真情實感
文章只有具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感動人。要使文章包含真情實感,學生就必須敞開心扉,毫不隱瞞地表達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讓真情實感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間。
2.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從生活中領悟真善美
寫作時,不少學生經常感到沒什么可寫、沒什么話可說,原因就在于學生缺乏對生活和身邊事物的仔細觀察,不能領悟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所謂仔細觀察,就是要隨時隨地留心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的大小事物,比如我們在街頭巷尾或是其他地方,經常會看到年老的拾荒者,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只要你仔細觀察、用心領悟,就能從中領悟他們可貴的精神品質——自食其力。只要學生用心去體會和領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就會發現它們都是有感情的,這樣寫作時就會有豐富的素材。
3.要求學生把寫作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
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寫作訓練,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如寫日記、周記、隨筆等。寫作的內容也可以豐富多彩,從花草樹木、風俗人情到飛禽走獸等。讓學生放飛寫作的翅膀,在寫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寫作,把思考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挖掘寫作的源泉。
4.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和修改自己的習作
不少學生在寫作完成之后,不能正確地評價和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教師首先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寫作也是這樣。所以在寫作之后,要求學生懂得重新審視自己的習作,客觀地評價自己的習作,正確、認真地對待其中的不足,從而提高寫作的質量。
三、寫作感覺的培養
在進行寫作時,很多學生的語言表達或是包含很多方言的成分,或是語句生硬,或是語意表達不清,或是語句不流利,或是句子成分不全,或是詞語搭配不當等。為了改變這些現象,教師就要充分利用課本,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讓學生多聽課文錄音,多聽教師的范讀,背誦一些優美的語句或段落,并在自己的寫作中融會貫通。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改革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工作,它的改革之路也將異彩紛呈。筆者在此總結的一些淺顯的認識,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縣沙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