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設計和運用得好,可以使學生迅速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上,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物理 新課 導入方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就應該精心設計新課的導入環節,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和思維方向,這是一堂課成功的前提。
一、通過設置疑問導入新課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只有使學生產生了好奇心,他們才會對問題產生興趣,才會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欲,學習效率也才能得到提高。在講授新課之前,筆者經常以一些常見的生活物理現象來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比漫無目的直奔主題的效果要好很多。如講述水沸騰現象時,筆者提問:“‘響水不開,開水不響’的說法是否正確?”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又如在講授“阿基米德定律”時,筆者問學生:“一塊鐵板放入水中會下沉,而行駛在大海中的鋼鐵巨輪為什么不會下沉呢?”讓學生帶著疑惑和驚奇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通過演示實驗導入新課
實驗具有直觀性,它能從感官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實驗來導入新課。如在講“大氣壓”時,筆者先把一根兩端開口的塑料管(不要太粗)插入盛有染色水的口杯里,然后從塑料管的上端吸氣,就可以看到染色的水被吸了上來。這時用手指堵住上端管口,將塑料管提出杯外,盡管下口是開著的,可是水卻不會流出來。如果將堵住上端管口的手指放開,水就會從吸管中流出來。在演示過程中,筆者提出了幾個問題:“為什么從塑料管上端吸氣,管中水會上升?為什么上端管口用手指堵住后,水不會從下端流出來?為何手指放開后,水就會流出來?”這樣,讓學生邊觀察演示實驗,邊思考問題,自然過渡到講授新課的環節中。通過演示和課文內容相關的實驗來導入新課,不僅能生動、形象地反映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獲得感性材料,為理解和掌握新課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通過講述科學史導入新課
與物理相關的故事和史實也有很多,生動的科學史能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講授“簡單運動”時,筆者先講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飛行員駕駛一架戰斗機在空中飛行時,發現耳邊有一只‘小蟲’,他隨手一抓,卻發現是一顆子彈”這個史實,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位飛行員能夠輕而易舉地抓到子彈呢”這個問題;又如在講授“簡單磁現象”時,筆者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來導入新課。通過講述科學史來導入新課的最大特點是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有助于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深受學生喜愛。
四、通過擷取生活中的錯誤經驗導入新課
根據“物質具有兩面性”的哲學定理,教師可以擷取生活中的錯誤經驗來導入新課,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授“慣性定律”時,筆者先問學生:“維持物體的運動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體是不是一定受力也大呢?”學生往往會錯誤地回答這些問題,原因就在于學生被生活經驗的假象所迷惑。當教師否定了學生認為“千真萬確”的生活經驗時,會立刻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更能使學生明白生活中的經驗在沒有經過嚴謹的科學分析之前,都還是粗淺、片面的,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要正確認識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分析,才能獲得比較全面的認識,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使學生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十分有益。
(作者單位:江西省興國縣杰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