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課堂教學極易誤入兩個極端:一是“固步自封”“穿新鞋走老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二是把課堂變成隨意創新的“天堂”。本文就如何把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如何把新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傳遞給每一個學生,做了淺顯的研究與探討。
一、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被動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做到“三邊”:①邊讀邊記。把重點句子劃出來,或把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②邊讀邊說。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知識的形成過程和主要結論,對于重點問題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采用同桌討論的方式,邊讀邊議,互相交流;③邊讀邊想。在閱讀的時候,不僅要思考“知識的形成過程怎樣?結論是怎樣得到的?結語中的關鍵字眼是什么?”還要進一步質疑課本內容。
二、深入挖掘課本實例的內涵,注重向生活實踐延伸
例如在講述函數的概念時,課本通過三個實例來引入函數的概念,這三個實例實際上分別應用了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解析式、圖像以及列表法,使學生有了一個感性認識,為講解函數的表示起了鋪墊的作用。如講解實例1炮彈的發射問題時,筆者告訴學生為什么要學習函數,建立這樣一個函數模型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把這個數學問題延伸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對課本例題進行變式思考
問題的變式思考是數學思想的根本,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深化和延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
例1.求反函數y=■的定義域與值域?
如果我們對其進行變式思考,那么這道題目就變成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思考題。
變式一:y=■的定義域與值域是___?
變式二:y=■的定義域與值域是___?
變式三:y=■,x∈[1+∞的值域是___?
變式四:y=■(a,c不同時為0)的定義域與值域是___?
四、變化問題情境中的條件,提出新的結論
在解決問題以后,不應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應該通過變化問題情境中的條件,得到新的問題。
例2.已知函數f(x)=3x3+2x:①求f(2), f(-2), f(2)+ f(-2)的值;②求f(a),f(-a),f(a)+f(-a)的值。
通過觀察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尋找該函數的規律,即對定義域內的任意x值都有f(x)+f(-x)=0,也就是f(x)=-f(-x)。
五、運用認知沖突,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
例3.已知1≤x-y≤2,2≤x+y≤4,求z=4x+y的最值。
學生容易對這道題目產生誤解,將條件中兩個同向不等式相加得出:6≤4x≤12,0≤y≤■。于是,得出6≤4x+y≤■。
在講解這道題目時,筆者先引導學生通過檢驗,發現4x+y取6和■的x,y不能滿足原始條件,從而形成了認知沖突。然后,筆者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研究,通過邏輯推理,學生就會發現:4x+y=■(x-y)+■(x+y),而由條件■≤■(x-y)≤3,5≤■(x+y)≤10,得出■≤4x+y≤13,從而解決問題。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教師應針對學生常犯的一些錯誤,運用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尋找治“錯”良方,在知錯中改錯,在改錯中防錯,以彌補學生在知識上和邏輯推理上的缺陷,提高學生解題的準確性,增強思維的嚴謹性。
六、營造民主化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時間、多一點活動空間、多一點表現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加快和激活學生的認知活動。
課改后的課堂應是怎樣的?有人總結出了六大轉變:第一,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第二,變“師道尊嚴”為“平等合作”;第三,變“教教材”為“用教材”;第四,變“單純傳授知識”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第五,變“教師滿堂灌”為“學生主動學”;第六,變“結果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主要追求兩個目標:一是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的目光不再是呆板的;二是學生回答問題時,說出的不僅僅是結果,而是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