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計算機學科教學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就計算機學科本身而言,它具有知識面寬、應用性強、知識更新快的特點,所以,它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為了在計算機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必須有創新型教師
教師是教學創新的指導者,教師首先必須具備創新意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總結教學得失,改進并創新教學方法,整合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去懷疑、去求新、去創新,尊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活動,及時肯定學生的創新表現。
二、必須創設良好的創新環境
良好的創新環境是指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發展思維的機會。它具體表現在:
1.教師應更新教育教學思想
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還要更新教學方法,徹底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點撥、討論等多種方法,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和實踐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性。
2.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想象力
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家庭背景、先天資質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以人為本,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能力。教師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象力,給他們充足的思考和動手的時間,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激發出創新意識,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三、必須通過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動手操作性。實踐是興趣的源泉,而興趣又是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使學生對計算機產生興趣。在實踐中,學生運用計算機理論指導動手操作,又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吸收、消化、更新理論,兩者形成良性循環。正所謂“要學、愛學、樂學、善學”,興趣源自實踐,實踐激發創新。所以,只有在學生不斷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筆者采取了“走出去”的實踐教學法,讓學生在機房里上理論課,同時又帶學生到企業去實踐,通過“耳聞、目睹、手動、腦想、口問”等感官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必須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
雖然計算機課程有它的特殊性,即操作性很強,但它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要求也很高。若要把計算機課程中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繁瑣的操作程序變成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那么教師就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把學生放在首要位置,充分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通過“學生的疑問、教師的解答”,循環反復地推進學生對計算機理論的獲取和更新,從而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五、必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習慣用標準答案來評判成績,為了學習成績的“高分數”,學生被動地學習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他們的思維也完全受制于教師和成績,失去了自己獨特思維的空間。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其創新意識。具體來說,就是在布置作業或考試出題時,教師要盡量設計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其獨特的思維和見解,努力找出最佳答案;或者在實際操作中,讓學生運用獨具個性的思維方法完成任務,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