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組合S.H.E那首《中國話》的歌唱著“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那你知道全世界有多少外國人學習漢語嗎?截至2010年底,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就已經突破1億人了。如果這些人組合成一個國家,人口可以排在世界上第12位。
中國國家漢辦副主任馬箭飛說:“漢語熱其實就是中國熱。”的確,漢語熱一直都是由中國熱引起的。1583年,利瑪竇來到廣州,隨后他把中國的政治制度、歷史地理、人文道德以及文化傳統介紹到歐洲。到了17世紀,歐洲大地掀起了第一股“中國熱”,并帶動了第一波“漢語熱”。自那以后,“中國熱”經歷了起起落落,目前的“中國熱”或許是最熱的時候,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也是歷史上最多的時候,而且還會越來越多。
印尼米拉:學漢語,才有未來
來自印尼的米拉,在她家里的大廳上,放著她與丈夫在廣州中山大學畢業典禮上的合照,這個超大尺寸的畢業照,讓人感覺到她以來中國留學為榮。當我問她“為什么學漢語”的時候,米拉說:“談到我學漢語的目的,就想到了我的1988年,很久了……”
那一年,米拉考上印尼大學,一開始想學日語,因為她在高中學過日語,但后來還是決定選擇漢語。米拉說,因為那個時候,在印尼能說漢語的人還很少,而且印尼和中國也沒有外交關系,如果她學會漢語,等以后印尼和中國恢復外交關系,在這個大環境中,她肯定能夠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雖然當時印尼和中國沒有外交關系,但我相信印尼和中國有一日肯定會復交,那樣的話,印尼肯定需要很多能講漢語的人,是不是?我當時的想法很超前吧?”米拉說她很高興看到真如她所想,印尼和中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中國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讓印尼人更想了解中國。
直到現在,回想起之前選擇學習漢語,米拉總會覺得很幸運,“學會了漢語讓我有機會到中國留學、經常到中國各地旅游、交朋友。現在很多印尼人看到中國發展了才開始學中文,而我早就會說了。”說完,米拉得意地大笑起來。
米拉的女兒今年15歲了,她打算明年讓她的女兒到中國留學,“因為這個世紀是亞洲的世紀更是中國的世紀,中文以后會變成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
日本友人:學漢語找工作
長野某大學(應被訪者要求,不公布大學名稱)丸山紗智惠與米拉選擇學習漢語的過程有點相似。紗智惠上大學之前本來是想學英文的,因為從初中開始她就覺得學習英文很有意思,而且成績也一直不錯。但高考的時候,英語考得太差了,于是就放棄學英文,但還是想學外語,那時候,紗智惠的高中老師就推薦她學習漢語,她說:“老師跟我說中國以后會發展的很好,學漢語有很多好處。所以我就選擇漢語了。”
紗智惠希望學了漢語之后,能找到與中國有關的工作,“很多老師都跟我說,現在中國是日本經濟發展上最重要的國家,一定要學好漢語。我現在開始找工作了,查公司的時候也都是查跟中國有關的公司。”
同樣來自日本的長友康弘已經在中山大學呆了快4年了。剛開始認識他的時候,他的漢語還不流利,后來跟他失去了聯系,時間一過就是兩年。直到后來越南留學生黎氏紅語向我介紹一位日語家教,碰巧介紹到他,才重新跟他聯系上。這時他的漢語已經非常好了。他讀的是中國法律專業,剛開始來中山大學的時候,聽課聽不懂,于是學習了兩年漢語,再上專業課。
康弘現在一邊學習一邊在一個語言學校做兼職教日語,還在廣東外語外貿學校做成人日語教育的老師。他說這可以鍛煉自己,也順便給自己賺點錢生活。
自稱來自日本底層的康弘在來中國留學之前,他就知道在廣州有很多日本企業,他們與中國企業合作的時候難免會發生一些摩擦和糾紛,這些時候日本企業非常需要懂中國法律的日本人,所以他就選擇了中國法律這個專業。現在已經學習了兩年,還有兩年就畢業。康弘說畢業后他就留在廣州工作,暫時還沒有想過回日本,如果有條件,他會把父母接到廣州居住。
越南黎氏紅語:學漢語開啟智慧
與很多人選擇學漢語是為了工作不同,來自越南的黎氏紅語則是因為喜歡中國文化。她說:“漢語越學越難,但是也越有吸引力。”當我問她是什么吸引力的時候,她用了一句讓很多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都汗顏的話:“吸引力就是:漢語博大精深,集文化、智慧、精神等多方面于一身,你可以從中吸取你想要的東西。”
的確,學習一門外語,不僅僅是學習一門語言,還是體驗一種文化、開啟另一種思維方式。有人問魔術師劉謙怎么樣才能學好魔術時,他談到其中一點就是“學一門外語”,劉謙之前是學習日語的,他十分清楚自己學習一門外語對他思維方式的影響有多重要。
紅語的漢語說得非常標準,這也給了她很大的自信,在吃飯的時候,她還讓我說那段經典的“四十是四十、十四是十四”,我說了之后,她笑嘻嘻地跟我說:“你這樣去考普通話是不行的。”然后看著我笑。
紅語的行為舉止和她說話的方式,讓人感覺她真的把漢語和中國優秀的禮節文化學到家了。同時也能夠用漢語細膩地表達出中國人才聽得懂的幽默。學習外語的人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以日語為例,有的人因喜歡日本動漫而學日語,有的人因喜歡日本歌曲而學日語,甚至有人因喜歡日本AV而學日語,這都無可厚非,但是像紅語這樣,因喜歡一國的文化而學習一國的語言,最后總是會學得最好最深。因為語言本來就是文化的承載者。
美國威廉·希斯:學不好漢語,無臉見爹娘
來自美國的威廉·希斯在中國廣州已經呆了一年半,但是他買的《張老師教你學漢語》還只看了十幾頁,作業本還是停留在勤練漢字牛馬羊等的階段,到現在依然不能說上幾句漢語。跟他一起到外面吃飯的時候,他就會說諸如“再來一杯”、“多少錢”這樣的簡單句子。他說非常想學好漢語,所以來中國。但是他說:“我太懶了,而且經常酗酒,每天都睡到中午過后,起來后又上上網,有時候去一下酒吧,一天又過去了。”當他聽說我是習慣早起的時候,半躺在沙發上的他突然坐了起來:“能否告訴我怎么做到總是早起?”
跟希斯的交往,一開始會感覺到這個身高近1.9米的美國男孩有點害羞,他說他剛來中國的時候,很希望能夠通過跟陌生人搭訕來學習漢語,但是后來發現在公共場合的中國人都好像沒什么安全感,很害怕跟陌生人接觸。“有時候我跟陌生人打招呼,他們會用疑惑的眼神看著你,他們總是以為我要從他們身上得到什么一樣。在美國,陌生人打招呼很正常,搭訕也很輕松。”
我跟希斯說,那既然你來中國這么久了好像也不如意,有沒有考慮過先回美國。希斯說:“有考慮過,但是我還沒學會漢語,不敢回去,我希望我回去的時候,能在父母面前打電話給我的中國朋友,滔滔不絕地講漢語。”我開玩笑說:“到時你可以打給我,你講錯了或講不清楚了,我也知道不要老是讓你再說一次。”
希斯現在讓他在美國的表弟幫忙做一個網站,希望能夠在廣州開啟他的“淘金夢”。
保加利亞愛麗絲:我愛北京天安門
保加利亞的愛麗絲,我給她起了一個外號叫“中南海”,因為她每天下課都是一手一瓶雀巢咖啡、一支中南海牌香煙。她是一個看起來很愛笑、有時候有點傻乎乎的可愛。可是其實她有比別人更多的追求。
她在保加利亞考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就看到了漢語專業,或許由于出生在東歐,從小就對社會主義中國比較向往,愛麗絲說:“我覺得中國是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家,中華文化對我產生了很大吸引力,所以大學本科我就選擇了漢語專業。”跟她很多同學學了漢語之后就望而卻步不同,愛麗絲對漢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就申請來中山大學繼續學習漢語,“我學習漢語,更是來了解中國文化”,愛麗絲的談話中,總是把語言和文化綁在一起。
愛麗絲在保加利亞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覺得漢語言學習非常難,其中最著急的是不能在短期內用漢語流利地去表達自己豐富的感想。來到中國以后,發現在本科期間學習的漢語并不實用,大部分詞匯在生活中用不到,基本的日常口語表達也存在很大障礙。
第一次看愛麗絲在課堂上放PPT,還看到她的大標題寫著“文明沖突下全球的后果結果”,下面的同學笑翻了天。不過后來,愛麗絲的進步可謂神速,也因此更喜歡漢語。
兩年前她去湖南一游,寫了一長篇游記,發給我看,我很驚訝,比大多數中國人的寫作能力都好。文章里引經據典,但另一方面也非常詼諧有趣。愛麗絲很多朋友會奇怪:一個好像整天叼著煙喝著咖啡的女孩,為什么漢語學習得這么好、對中國如此了解。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她的時候,她說:“我愛中國,愛中國歷史、愛中國文化,我愛北京天安門!”或許這句話就是這個放蕩不羈的保加利亞女孩對中國的感情最簡短的表達。
我和其他一些認識愛麗絲的朋友私底下稱她是“紅老外”,她的QQ幾乎天天在線,那是因為,她的中國朋友太多了。
韓國成耆煥:為學漢語,被女朋友拋棄
韓國的成耆煥,來中國留學之前就已經在韓國當了兩年兵、做了幾年工作。他來中國之前就學了漢語,很多同學都說他各方面很像中國人。或許因為他很熱愛中國和中國文化,他在韓國女朋友強烈的反對之下,還是來中國留學。為此,他付出了被女朋友拋棄的代價,他說:“我的女朋友對中國很有偏見,甚至說敵意也不過分,她還擔心我來到中國會輕易地就被軍人打死。”
成耆煥是個內心開朗但是行為比較謹慎的韓國人,他跟其他在中山大學的韓國留學生喜歡一群人吸煙、喝酒、大吵大鬧不同,他喜歡一個人做那些能夠提高自己漢語水平和了解中國的事情。他在廣州做家教教小孩子韓語,也一邊到中國各地去旅游。他說他很多時候喜歡一個人,“在韓國,如果你一個人在飯店吃飯,人家會覺得很奇怪,好像你不合群,沒有朋友一樣。但是在中國,一個人在飯店吃飯很正常,沒事吧?”
跟以前的同學談起成耆煥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說他“很中國”。現在,已經三十幾歲的成耆煥還選擇在中山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導師是日本的經濟和歷史學家濱下武志。另外,他也自己做起了中介,幫廣州的富婆辦手續移民去韓國,看起來做得還挺紅火。
一個非漢語環境下長大的外國人想學習漢語,一開始大多會聽說: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有一個挺有趣的說法是這樣的:學英語是哭著進去,笑著出來;學日語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學漢語是哭著進去,哭著出來。但是,實際上,那些真正想學好漢語的外國人,都是笑著進去,笑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