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也不斷涌現。
在日本東京,孫中山與黃興、宋教仁等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的70多位成員多次商議,于1905年8月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鮮明地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主張。
1907年春,朱執信離開日本返回廣東,為發展和壯大同盟會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時,廣東的最高學府廣東高等學堂,以及培養政治人材的新式學堂——廣東法政學堂,都已先后在廣州創辦。法政學堂的首任監督是夏同和,他有意招收留日學生到校任教,藉以提高學堂的聲望。于是,朱執信和古應芬、葉夏聲、李文范等留日學生,都被聘為教員。
從日本歸國直到辛亥革命前這幾年,朱執信主要以廣東法政學堂等校的教員身份作掩護,在廣州開展各項革命工作。他一面繼續指導宣傳工作,并撰寫“排滿言論”,在香港《中國日報》發表,一面在學生和親友中積極發展同盟會會員。朱執信所介紹的會員中,有不少后來成為革命運動中的骨干力最,例如陳炯明、鄒魯等。
朱執信同廣州的同盟會員保持著密切的關系。他在日本留學期間保留下來的長辮子,與百姓頭上留著的長辮子相差無異,可以掩護他到處奔走,不致引起清朝官員和警察的懷疑。朱執信還負責廣州的同盟會組織與香港同盟會南方支部之間的聯系。幾乎所有在廣州加盟的同盟會會員,都由他介紹而轉赴香港,正式接上組織關系。
朱執信在這段時期里,又以頑強的精神,在廣東的新軍和會黨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力爭在其中建立同盟會的組織。許多有正義感的學員,都先后在中國同盟會和孫中山的感召之下,在朱執信的具體指導下走向革命。
廣東的綠林和會黨,絕大部分是貧苦農民。這些綠林豪杰,分別由一些首領組織起來,打起了“劫富濟貧”的旗號,各據一方,其中有不少人加入了秘密會黨組織。當時,占據在廣東東江、南路一帶以及廣州附近的王和順、黃明堂、陸蘭清、陸領、李福林等人,都是有名的綠林豪杰,他們都是清朝政府懸賞緝拿的要犯。朱執信想方沒法接近他們,向他們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經過與綠林和會黨成員的深入接觸,朱執信認為這些人中懷有一股激烈的反清熱情,只不過是沾染了一些歪風惡習,只要引導得當,還是可以成為一支可靠的革命力量。他從日本回粵以后,常常親赴廣州附近的南海、番禺、順德等地,不遺余力地對這些地區的會黨和綠林做說服教育和組織工作,使他們同意接受同盟會的指揮。經過不懈的努力,不少首領由此參加了同盟會,或者成為朱執信的親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