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哪種?小時候讀都德的《最后一課》,他借文中的韓麥爾先生之口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讀小學的我很不服氣地想,不對,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漢語。
如今我已理解都德對祖國語言的“偏愛”。對大多數人而言,自己的母語就是最美的語言。因此,我們不可對一個外國人斷言漢語最美,卻可以說,漢語非常美。她的文字、韻律、內涵、文化,我們窮盡一生都難以參透,卻常常可以讓人在片刻得到“悠然見南山”的頓悟。多少現實的艱難險阻,往往可以因一個字一句話,在心頭悄然化解,此后從容面對。因為,在中文里,藏著沖淡又向上的人生哲理。
如今全世界的人都在學漢語,主要原因當然不是為了這些,而是為了那兩個字——“中國”。中國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一位負責人說起為何外國人學漢語時說,“現在中國的地位越來越高,他們希望自己的未來能與中國拉上關系,誰和中國有了關系,就說明誰的品位更高”(見P20)。
雖說有些人學習漢語的目的很實際,其中多少也蘊涵著“喜歡和愛”。 漢語對他們就像一座橋梁,讓“老外”通達想要到達的彼岸。記得多年前在火車上遇到兩個穿得很精神的老頭,言談中得知他們均為韓國的退休醫生,出于對中醫的熱愛,兩個人選擇了結伴到中國河北的一所大學進修中醫;他們對學習的效果相當滿意,準備“多學幾年”。中文水平不太高的兩個人信心滿滿,看那朝氣蓬勃的架勢,仿佛都還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我很感動。
后來才得知,很多韓國人都會點漢語。有次去韓國,遇到一個兼職當導游的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在校時學了不到一年中文的她說,韓國大學生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會兼修至少一年的中文課程,“這樣有利于找工作”。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孔子學院“走向全球”,漢語在世界上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本刊在本期話題里,就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方方面面進行了一個大致掃描,也對“對外漢語教學老師”的現狀進行了初步的解析,而且對那些想去國外教漢語的人也指明了“考證”的路徑。可以說,對外漢語教學無論在中國之外還是中國之內,近幾年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話題的每篇文章都隱隱給我們一種擔憂,外國人學中文,或者說我們教外國人學中文,仍然只是教了一種文字的符號與表達溝通的渠道,卻沒有教他們領略深層的“中文之美”;而中國人也遠不是一些“老外”眼中的中庸圓滑模樣,每一個中國人,也都是各有性格、生動可愛的。
是的,在教漢語的潮流越來越猛的同時,我們仍然缺少了點什么。或許那就是與外部世界進行深層的、社會的、文化的、心理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中文與中國一樣,不僅僅是西方人眼中的那個單一的形象,她有內蘊深厚、感人至深的一面。
如果沒有優美精確的中文譯筆,原文為英文的《萬歷十五年》在華人世界里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影響力;如果林語堂當年沒預付500個大洋請郁達夫翻譯他用英文寫作的作品,而郁因各種原因沒能翻譯,我們也很難了解原來深諳中文之美、生活之美,寫作了英文經典《生活的藝術》的林語堂,竟然基本上不用中文寫作。從他也可看出,學習中文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了解一種語言的美,懂得她的美源自何方,欣賞“吾土吾民”的生活方式等等。 因此,在教外國人學中文的同時,我們更要懂得去弘揚一種多彩豐富的文化。在中文日益國際化的同時,中國和中國人也不能再被臉譜化。這也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