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裁軍后的核武新技術
傍晚,在密林深處的一個鐵路小站,一列火車悄悄停了下來,其中一節車廂的頂蓋緩緩打開,幾分鐘后,一枚巨大的導彈呼嘯而去……這是1998年俄羅斯導彈列車在科斯特羅馬地區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進行最后一次試射時的情景。僅僅這一次試射,花費至少6500萬美元。它充分地說明,核武器是一個巨大的吸金黑洞,而這也是近年美俄兩個核大國就簽署新的核裁軍條約最終達成一致的一個關鍵原因。2011年4月,美俄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簽署核裁軍新條約規定,美俄各自實戰部署的核彈頭應削減至1550枚以下,實戰部署的戰略武器削減至700件以下。
核武器不像常規武器,即使扔在那里生銹也不會產生危害,如果維護不及時的話,可能會引發重大災難。美國國家核試驗室的一些官員表示,目前的一些核彈頭設計并不完善,而且很難進行維護。美國一直是擁有核武器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的國家。美國《新聞周刊》曾報道說,奧巴馬剛上臺時聽取軍方匯報,獲悉美當時擁有逾18萬件(枚)核武器時嚇了一大跳,他驚訝地問道:“我們要這么多核武器干什么?”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一份報告稱,根據美國公布的數據,美國每個財年的核相關計劃投入至少達520億美元,其中多數用于維護和更新其核武庫。報告稱,即便是這樣大規模的投入還只是部分估值,實際費用遠大于這個數字。如此龐大的支出對即使是軍費開支世界第一的美國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包袱。
其實,美國在宣布壓縮戰略核武庫之前,當量小、污染小的新型戰術核武器事實上已經試驗成功。有分析認為,近年來,美運用新型技術積極研發新型核武器,把掄起來很笨重的“核鐵錘”,改造成更多輕快鋒利的“核飛刀”,繼續掌握世界核軍控主導權,成為其保持絕對綜合優勢地位的重要舉措之一。另外,實戰需求是核武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無論是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還是在伊拉克戰爭中,對方都把地下設施作為其對付美國攻擊的有效手段。一般的常規武器對這些堅固的地下設施無可奈何,使用現有核武器又面臨許多顧慮和危險。因此,美提出要發展能“有效打擊地下設施”的新型核武器。
除此之外,在美國看來,一些“無賴國家”和恐怖組織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機會越來越高,為防止受到這些敵人的攻擊,就必須提高美國應對新威脅的手段和能力。發展體積小、當量低但其殺傷威力大、放射性污染小的新型核武器,將可以更靈活地對敵實施打擊。
“可靠核彈”未必真可靠
為戰略導彈配備多種彈頭,供不同作戰目的使用,是美俄等國普遍采用的方法。如俄羅斯的SS-21導彈能攜帶當量分別為1萬噸和10萬噸的核彈頭,一種純高爆炸藥彈頭,一種空爆純殺傷破片彈頭,一種高空爆炸電磁脈沖彈頭和對付戰場雷達或海軍雷達的反輻射尋的彈頭。美國則為其“三叉戟”-2潛射彈道導彈研制了非核鉆地彈頭,用于摧毀敵方深層地下指揮中心、核設施、化學彈頭貯存庫。為提高核彈頭的生存和突防能力,核大國廣泛采用隱形技術,使飛機或巡航導彈等被敵方發現的距離縮短;在核彈頭中盡量采用耐高溫、耐沖擊、耐輻射和可屏蔽電磁干擾的材料、器件和電路系統;研制具有隱形、機動、回避能力和施放各種誘餌的高生存能力彈頭。
據悉,美國將從2012年開始生產新型彈頭,計劃在2040年前更新現役約6000枚作戰用核彈頭,并將數量維持在2200枚左右。與此同步,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提出了“2030綜合體”計劃,旨在全面更新美國龐大的核武庫。據初步估算,全面實施該計劃至少需要耗費1500億美元,期間將逐步減少核基礎設施,加強钚提煉和鈾濃縮的核原料生產能力,擬到2030年把核武器綜合體建設成一個由新式可靠替換彈頭組成的小規模、高效、安全和可年產125枚新式核武器的非部署性核力量。
對于新型核彈頭,美國政府官員稱其非常可靠:由于采用了最先進的高度機密的技術,即使落入恐怖分子或敵對國家的手中,他們也不會使用,形同一大塊廢鐵。但事實上,從美國決定研發可靠替代核彈頭的消息公布當天開始,其“可靠性”就一直受到各界的質疑。一些專家說,核武器極其復雜,又極其敏感——就像個人電腦,要使它們堅固得足以在鉆進層層堅固的巖石和水泥之后才爆炸,無疑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就連北約也承認:“從人類和環境的角度考慮,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做法都絕對是災難性的……它對人類造成的損失必將給使用核武器的國家帶來巨大的政治損失,特別是對于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因此,新型核武器“實戰化”程度的提高在滿足美國謀求核武從“戰略威攝”走向“戰術應用”的同時,其銷毀執行起來勢必困難重重。
第四代常規核武呼之欲出
據媒體披露,美軍在積極研制新型核武器的同時,正斥巨資研制繼原子彈、氫彈、中子彈之后的第四代核武器。所謂第四代核武器,主要包括“反物質武器”、“金屬氫武器”以及“核同質異能素武器”。反物質武器是利用物質與反物質間作用釋放出的巨大能量激發熱核爆炸,是美國“第四代”核武器中最重要的一種。金屬氫武器是將氫氣在壓力下轉化為固態結晶體,然后進行化學爆炸類的能量釋放,威力是同比TNT炸藥的25~35倍。核同質異能素武器是通過重離子碰撞產生的中子脈沖進行核合成。第四代核武的最大特點是不需要核聚變,因此無需做核試驗,能夠繞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而放手進行。
不過,只有那些擁有第二代核武器、掌握先進技術的發達國家才有能力發展第四代核武器,如金屬氫武器是目前可以想象到的威力最強大的化學爆炸物,美國將其列為國家重點研究項目;反物質武器是目前研究的第四代核武器中最重要的一種,在美國費米國立加速器研究所、法國和瑞士合建的歐洲核研究中心以及俄羅斯的高能物質研究所,都在進行反物質的生產和研究。
由于核武器的使用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遺癥”,使得動用核武器的國家和決策者將成為“千夫指”,強大的世界輿論使得誰都不愿真正動用核武器,它只是作為一種戰略威懾的底牌而已。因此,前三代核武器很難在戰場上使用,其試驗也受到《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限制。軍事專家指出,由于第四代核武器不存在臨界質量,核武器將可徹底實現小型化,甚至能做到只有子彈大小。又由于不存在核污染或者武器較小,因此可在戰場上“無所顧忌”地使用。專家認為,使用第四代核武器后48小時,部隊便可放心進入核爆炸地區,因為不會有任何放射性殘留。這種明顯的軍事優勢,很可能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門檻”。
隨著熱點地區的增加,小規模沖突越來越多因此,毀滅全球的核大戰雖然離我們遠了一些,但是能在瞬間毀滅一支部隊、一片區域的戰術核威脅卻越來越大。據悉,除美國之外,英、法、俄等國家也都在發展自己的新一代核武器,勢必在全球范圍內引發研制新型核武器的競賽,將極大改變未來戰爭和武裝沖突的模式,這使得本已籠罩在核陰云下的世界更加顯得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