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蘇聯兩艘“金星號”宇宙飛船登陸金星,經過測驗,發現金星表面大氣層有97%是二氧化碳,因為二氧化碳比較容易吸收太陽紅外線輻射,使大氣溫度升高,而且金星地面溫度也高達480℃,因而科學家們將其解釋為“溫室效應”,并提醒地球人要限制對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燃料的利用,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排放。自此以后,“溫室效應”便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一發不可收拾,搞得人心惶惶。
溫室效應謊言背后的利益
近年來,“低碳”一詞成為網絡和人們閑談中的熱門詞語。“低碳生活,現代人的生活”成了一句響亮的口號。所謂“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這對人們健康的生活來說,本身無可厚非,但是這個倡議的目的主要在于:“低碳生活”可以減低人類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為二氧化碳會導致全球氣溫的上升,從而給這個星球帶來嚴重的后果,這已經是大多數地球人的共識。
不過,有一個數據,或許能夠動搖“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溫上升”這一“古老”說法的根基。根據多個相關科學統計,人類每年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不足100億噸(有的說84億噸,郎咸平教授的數據是65億噸),可是細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高達1500億噸。也就是說,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后的人類所制造的二氧化碳還不及細菌排放量的零頭,即使把細菌和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加在一起,也不過占大氣中二氧化碳總量的5.4%,這個數字,根本對全球氣溫沒有多少影響力。更何況,人類開汽車、坐飛機、唱卡拉OK等行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更是微不足道,能有三五億噸就封頂了。地球上最大的二氧化碳來源是植物的死亡和火山的爆發,而非動物(包括人類)的任何活動。
既然如此,為何西方國家一直以來都熱衷于渲染“氣候威脅論”呢?這是歐美國家發展新能源市場的利益需要。
目前諸如風力發電或太陽能發電等最低效卻又最高價的能源之前基本由歐洲做主導,近年來,美國也加入了這個主導集團,因為這是一個發展潛力十分巨大的市場。但是歐美國家發展出來的這些新能源的費用一般是全球傳統火力發電的3倍,因而難有市場開拓空間。比如以法國為首的核能發電國家,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以傳統方式發電的環境中,很難將“核能”作為一種發電的商品,在世界電力市場上進行買賣。
因此,熱衷于建造核電廠、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的歐美國家只有勾結在一起,炮制出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跟全球變暖有密切聯系的謊言,指責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通過各種施壓讓這些國家慢慢放棄或減少傳統方式發電,以實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護地球的目的。
在這方面,擁有最多人口和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可謂首當其沖,針對中國的各種二氧化碳減排施壓一直充斥著各個被利益集團控制的全球氣候會議。2011年12月底,歐盟不顧多國反對,要從2012年開始單方面強制征收航空碳排放稅。中國的航空公司為此將增加總成本8億人民幣,并在今后9年內累計支出約176億元。碳排放稅征收的依據,當然也就是歐美宣傳多年的溫室效應了。
多年的宣傳,已經讓避免全球變暖在歐美成為一個產業,這個產業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如果人類導致全球變暖的謊言一直強勢流行,發展中國家就只能少用石油、少用火力發電,轉而向發達國家學習和引進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低效高價的發電模式。但實際上,風能和太陽能這些發電方式無法撐起整個經濟的運轉。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夠給鋼鐵工業、交通運行提供電力。
近幾年來,歐洲國家在經濟上的競爭力已經逐漸下降,因而只能尋找諸如溫室效應這樣的謊言來開拓新的主導行業。這樣的謊言在政壇利益集團的影響下,已經變成一種近似于宗教信條。氣象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林德森就曾無奈地說,如今“地球變暖”幾乎成了一種宗教,你毋需研究理由,做自己的分析判斷。有疑問只需一句“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了”就全打發了,就像一切都可以最終都歸于上帝一樣。
之前曾經有過一個荷蘭科學家和兩個美國科學家因為懷疑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而失業。歐美雖然是自由國家,但是在宗教問題上有時候也缺乏包容。在其歷史上,異教徒的命運經常逃不了被處死或被釘在十字架上燒死。在現在西方也似乎用同樣的思維,把反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人視為異教徒并因而受到某些懲罰。
美國不少獨立的科學家指出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暖化是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偏向研究”的結果,利益集團提供“偏向基金”,只支持證明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的研究,若研究者得出二氧化碳對人類有利則會失去研究基金。美國科學環境政策前主席辛格便因此撰文《全球暖化大騙局》,猛批IPCC被金錢驅使而用沒有嚴謹科學根據的材料誤導大眾。郎咸平對此也稱,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關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證據都來自一個他聞所未聞的英國大學——東英吉利大學。難道這不是很蹊蹺嗎?
戈爾說對了嗎?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曾經拍了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影片——《不愿面對的真相》,片里有一個驚人的畫面:一只北極熊,站在一個即將融化的冰塊上,無奈地看著遠方,這一幕似乎在向上帝控訴人類排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從而造成氣候變暖,它就要被淹死了……于是,不久后美國政府把北極熊列為瀕危保護動物。但是,又沒過多久,當時的阿拉斯加州的州長、共和黨的前副總統候選人佩林就寫了一篇文章,控告聯邦政府將北極熊列為瀕危的動物,因為她指出,事實上,阿拉斯加的北極熊數量近年來增加了1倍以上。
戈爾拍該片的論據主要基于所謂著名且權威的“冰芯實驗”(北極古氣候學家克拉克教授所做)。科學家用一個冰芯(鐵管),在南極海底鉆下幾百米,然后把獲取的土壤挖起來,鐵管里面的土壤就是幾百萬年來的土壤。科學家通過對所有不同年代泥土里面的二氧化碳含量和氣溫的測量,做成了一幅覆蓋了24萬年氣候變化的數據圖。根據這幅圖,戈爾得出了他在紀錄片《不愿面對的真相》中的結論。
表面上看,二氧化碳含量的增減,氣溫也相應跟著升降,似乎證明了戈爾的結論是對的,即:24萬年來,真正驅動氣溫升降的就是二氧化碳。但是,其實在戈爾的原圖中,應該是氣溫先上升,帶動二氧化碳上升,等到氣溫下降的800年之后,二氧化碳才開始下降,因此是氣溫帶動二氧化碳上升,而不是二氧化碳帶動氣溫上升。也就是說,氣溫才是驅動力量,而不是二氧化碳。
實際上,二氧化碳最大的來源是海洋。麻省理工學院卡爾教授曾說:“二氧化碳脫離大氣之后,會進入海洋;也可以脫離海洋而進入大氣”,如果替海洋加熱的話,二氧化碳就會出來,如果冷卻海洋的話,二氧化碳就會進入到海里面去。而從天氣變熱到將海洋“煮”得變熱,這個過程就需要800年。因此,當氣候變暖之后,經過逐漸加熱的,使得海洋800年之后變熱,海洋變熱之后,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這與戈爾下的結論剛好完全相反。因此,根本不是二氧化碳驅動氣溫,而是氣溫驅動二氧化碳,而這一切來源都是海洋。
美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維廉·格瑞一直批評戈爾把全球變暖歸罪與人類活動。格瑞指出地球表面氣溫的升高,并非是因為人為的溫室效應所致,主要是海樣里鹽的成分變化的影響。格瑞也是颶風的預報專家,針對戈爾把颶風(臺風)與全球變暖聯系起來的說法,格瑞用詳細的統計數據給予回擊:1900至1949年之間,共有101次颶風。在那個時期,地球的溫度卻更低,而在溫度更高的1957至2007年之間,只有87次颶風。按格瑞的觀點,其實很多氣象科學家也不相信人為全球變暖理論,但為得到國家或某些組織的研究基金,不少科學家集體“失語”了。2007年10月12日,在戈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后,格瑞對此十分不滿,他稱人為造成全球變暖的教育是在對下一代的“洗腦”,“戈爾因這樣的紀錄片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一件荒唐的事情。”此外,很多氣象學家也指出,氣溫升高在1500年期間是一個周期,也就是不管人類的行為如何,地球的氣溫都會在升高與降低之間來回循環。
幸運的是,已經越來越多的民眾認識到了全球變暖的宣傳的政治因素多于科學因素。2007年,英國的一位學生家長因為學校老師要向小學生們放映戈爾的紀錄片《不愿面對的真相》將學校告上了法庭,該家長提出的理由是:“戈爾的紀錄片完全是一種政治宣傳,那是對小學生進行洗腦,學校應該禁止放那樣的政治宣傳片。”雖然法官沒有完全滿足那位家長的要求,但在認真聽取了各領域科學家的作證后,法官也指出了《不愿面對的真相》的9個特大的錯誤,其中包括:“戈爾電影呈現給觀眾的北極熊面臨全球變暖危機,這是不符合事實的;戈爾把路易斯安娜颶風歸罪到全球變暖,這是沒有證據的推論。”這9條證據無疑是對戈爾電影的否定。
寒冷比溫暖更可怕
弗雷德·辛格在其《全球變暖——毫無來由的恐慌》一書中稱:“歷史、科學和我們的直覺都告訴我們,其實寒冷比溫暖更可怕。”那么,為何發達國家的人們,為了生活的舒適在家里裝上了空調,卻同時又總是擔心“全球變暖”呢?這是人類心理弱點的奧秘之處。
以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為代表的“人為變暖”提倡者總是試圖用一些在本質上毫無聯系的根據去支持一些看似合理的科學事件。他們宣傳海平面的上升將會淹沒農田和島嶼,但是通過科學家對珊瑚礁進行測量之后的推斷,自從1.8萬年前的冰期高峰以來,海平面就開始穩步上升了。如此漫長的時間,海平面上升高度一共122米左右。在海平面上升最快的時期,覆蓋歐亞大陸和北美的大冰原甚至融化消失,要知道,那個時候人類可沒有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在過去的5000年,海平面大約每100年上升17.8厘米。驗潮儀100年的測量數據顯示,即使是在1920 年和1940年的最溫暖的時期,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約15.2厘米。當氣候變暖,海洋水域拓展和冰川融化時,就促使海平面上升。
但反過來看,海洋溫度的上升會蒸發掉更多的水,其中一部分則作為冰雪降落在格陵蘭和南極大陸上,這又使全球海平面下降。這樣一來,更多的升溫和更多的水汽將增加南極洲冰蓋的冰塊。由此看來,似乎我們沒有理由可以預期在整個21世紀,海平面仍將加速上升。實際上,如果要融化掉南極西部大冰原(這僅是南極洲一個很小的冰層),將需要大約7000年的時間,而在這7000年的時間內,幾乎可以肯定地球會進入另一個冰期時代,又再次阻止南極冰原的融化。
很多人宣傳全球變暖將導致21世紀多達100多萬種野生物種消失,但是要知道,氣候變化在1500年的周期中經常是突發的,在漫長的進化中,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都有適應全球氣候突然變化的能力。而且,在過去的100萬年,世界上的物種已至少經歷了600個暖冷交替的氣候環境。全球變暖的主要效應反而是會增加物種的多樣性,因為大部分樹木、花草鳥獸,都將擴大其生存范圍,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有些生物學家聲稱,全球氣溫每上升0.8℃,就有數十種物種被摧毀。然而,發生在8000~5000 年前的氣候變暖,地球的氣溫大大超過最適合動植物生存的氣溫,但根據考古數據,并沒有已知的物種在這個時期因氣溫升高而滅絕。
在全球逐漸變暖的時期,一般都會伴隨更多的暴風雨和颶風。在過去150年的氣候溫暖期,颶風或臺風等暴風雨雪天氣的頻率和程度都沒有增大。因為這些是赤道和極地地區的溫差驅使的。既然溫室效應使極地地區的氣溫升幅高于赤道地區,那么,氣候變暖將減少赤道和極地地區的溫度差,從而緩和了暴風雨。氣候研究歷史和古生物證據告訴我們,溫暖期氣候將比寒冷期的氣候更好更穩定。
奇怪的是,正如物極必反,全球變暖也會引發全球急劇變冷。全球變暖提倡者聲稱:“由于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水增加,有可能壓倒大西洋暖流(大西洋暖流是一個巨大的洋流,將熱量從赤道運送到兩極),然后將導致墨西哥灣暖流受挫。如果地球繼續升溫,在我們來得及拯救自己之前,我們就已經被冰雪覆蓋了。”實際上,這樣的事情在以前的確發生過,但是,這不能證明全球變暖提倡者的邏輯符合氣候變化規律。從歷史氣候模式來看,在現代氣候變暖期,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因為目前地球兩極所剩的冰已經不多了。
另外,因全球變暖引發炎熱、昆蟲增多和疾病,人類的死亡人數會不可避免地上升。但是從地球的歷史上看,嚴寒的天氣比炎熱的天氣殺死的人要多得多。在現代氣候變暖期,嚴寒的冬天天氣更少了。珊瑚礁將隨著全球變暖而消失,當海水溫度上升,許多珊瑚礁已被“白化”(失去了與它們共生的藻類)。但是,當氣溫下降時,這種情況也會發生。這是因為,珊瑚蟲會選擇最合適的共生藻類伙伴,以適應當前的溫度。當水溫上升時,珊瑚蟲就會驅逐冷水藻類,轉而與喜暖藻類為伍,反之亦然。
這就是他們能夠在數百萬年忽冷忽溫的氣候變化中生存下來的原因。人類也一樣,我們完全可以不以冷喜,不以暖悲。
為你拆穿那些生活中的“偽常識”
口香糖在你胃里要呆上7年——口香糖雖然是不可消化的,但是我們身體處理不能消化東西的方式是把它排出體外。
男人平均每7秒就會想到性——假如一個男人一天有16個小時醒著,按照這個說法,那他在24小時內會想到性5.7萬次,這樣就根本不可能再做其他任何事情了。
在昏暗的燈光下閱讀會影響視力——沒有證據支持這個觀點。在昏暗燈光下閱讀確實會引起視覺疲勞,造成某種程度的“短暫性視覺下降”,不過眼睛在得到良好休息好后,視覺又會恢復正常。
晚上吃東西會讓人變胖——其實人變胖是因為攝入的卡路里比他們消耗的多,而人們卻經常把一日多餐與體重變胖聯系在一起。胖瘦決定因素是你吃多少東西,而不是你什么時候吃。
流感疫苗會引起流感——這是個“謊言”,流感疫苗是用經過滅活處理的病毒制造的,不會讓人生病。
人一年會吞下8只蜘蛛——這個流言稱由于蜘蛛無處不在,很容易在人們熟睡的時候爬到人們的嘴巴里,所以一般情況下,每個人一年都會在自己沒意識到的情況下吞下8只蜘蛛。其實,人睡覺時的翻滾動作就可防止蜘蛛靠近,而很多人睡覺則根本不張嘴巴。
散步是最簡單的鍛煉方法——如果你有心臟病,或居住在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中,最好別輕易出門散步。研究表明,空氣中的小顆粒能增加心臟病發作幾率。遇到陰霾天氣時,則應盡量在室內活動,并打開空調——它能讓室內污染物水平下降50%。
游泳是最好的有氧鍛煉方式——患哮喘的人請不要相信這種說法,因為游泳池中的氯能誘發哮喘發作。此外,家長也不要將未滿7歲的過敏癥兒童帶進游泳池。
多吃綠葉菜,百利無一害——正在服用血液稀釋劑華法林的人,最好不要在一天內攝入太多綠葉菜。華法林的功能是阻滯維生素K活性,從而避免血栓形成。而菠菜、萵苣等綠葉菜富含維生素K,吃多了會影響藥效。
一旦發現血壓有些高,就應該降得越低越好——血壓降至120/80毫米汞柱,的確有助于降低心臟病發作幾率或中風幾率。但一項針對2.2萬冠心病患者的研究表明,舒張壓降至70毫米汞柱以下,心臟病發作甚至死亡幾率增加1倍。
人可以完全從食物中攝取營養——對愛吃素的人來說,一些必要的營養物質只能通過服用營養添加劑來實現,比如維生素D和維生素B12等。如果你常感到渾身乏力,最好檢查一下,看是不是缺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