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的人
■ 文/本刊記者 馬 帥
歌手林宥嘉的歌曲《說謊》MV里有一句歌詞:“說謊的人,要吞一千根銀針。”這句話貌似是從日文里翻譯過來的,在日本的恐怖片里常常出現,就連日本新生代導演薩布最近指導的《白兔糖》里,松山研一扮演的大吉叔叔也對小蘿莉說過這句話。
《白兔糖》有點像當年的《菊次郎的夏天》,27歲的上班族大吉趕回家鄉參加外公的葬禮,意外見到了外公的私生女凜。凜無法得到鹿賀家族的認可,卻引起了大吉的關注與同情。最終,大吉將這個年僅6歲、尚在尿床的小阿姨帶回東京獨自撫養。
這個阿姨自然不是小龍女。在漫畫原作里,盡管小蘿莉出場的身份是私生女,但她的真實身份,是老人收養的女兒。不過,導演還是撒了個大謊,沒將這一層關系說清楚,因此,在效果的表現上不免差了一截。
而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無疑也是一部有關謊言的電影。它有關謊言與真相,道德與信仰,以及兩個平凡的家庭。伊朗電影的“苦難美學”在這部電影里可見一斑,即便在白描伊朗普通小市民的生活現狀時,也不忘弄出一點政治氣息。
而沃爾夫岡·貝克的電影《再見列寧》則無疑透露著德國本土電影人對制度和人性的思考;尼古拉斯凱奇的《火柴人》則把謊言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黑色幽默,這個幽默在于,既被騙錢又被騙情,卻看不到被騙后通常會有的咬牙切齒與痛不欲生的悲傷。儼然是中國古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美國版。“火柴人”,美國俚語,意為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
回到本文開頭。林宥嘉那部幾十分鐘長的音樂錄影帶還有一個名字,叫《針尖上的天使》,這源于西方宗教里的一個說法,宣講者說,因為神的力量無所不在,所以天使在游蕩,哪怕一口針掉下來也會砸到天使,甚至哪怕有成千上萬個天使,也能站在一根針尖之上。
其實,這個世界上無處不在的,還有謊言。
相比起來,可能多人還是容易接受《聽說》這樣的小清新愛情謊言,畢竟它是輕松的,也充滿了善意。畢竟,充滿謊言的電影,大家都愛看。
《再見列寧》
簡介:克里斯蒂娜心臟病突發暈倒過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時間。當她醒來,她熟悉的國家已經改變——柏林墻推倒,民主德國隨之瓦解。醫生說,克里斯蒂娜不能再受刺激了。于是兒子想方設法營造一個過往的世界給母親。母親因此得以活在過去的世界里:包括鄰居的衣飾,電視的新聞,換成蘇聯食品的罐頭。
《火柴人》
簡介:羅伊是一個手段高超的職業騙子,他有一個大膽且貪心的伙伴法蘭克,他們一起搭檔了很多年,幾乎沒有失過手。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羅伊找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女兒安吉拉。女兒的出現改變了他的生活,讓他慢慢感到了做父親的樂趣。他還決定將一身的本領都傳給女兒。很快,一莊“大買賣”來了……
《白兔糖》
簡介:27歲的上班族河地大吉趕回家鄉參加外公的葬禮,意外見到了外公的私生女,她自然無法得到鹿賀家族的認可,卻引起了大吉的關注與同情。最終,大吉將這個年僅6歲、尚在尿床的小阿姨帶回東京獨自撫養。他們既是奇怪的父女,又是年齡倒錯的阿姨和姨甥,平淡的生活充滿幸福……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
簡介:納德與西敏是一對夫妻。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國外,但是納德堅決反對,原因是納德的父親患有老年癡呆癥需要照顧。兩人為此對簿公堂,準備離婚,但是法院駁回了她的請求。幾個回合下來,真相卻出人意料……
藍眼睛里的中國小城
■ 文/邊 麓
這個江城說的是那個以烏江榨菜而聞名全國的小城市,重慶涪陵。
世界上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是否能在不同的文化之中相融,這其實是人類各民族開始交流之時就有無數人探討的課題。
1996年至1998年間,一個名叫彼得·海斯勒的美國人,來到了中國重慶附近、長江邊上的小城涪陵,在那兒的涪陵師專,做了一名外教,他還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字叫何偉。不久,他寫了一本書叫《江城》來紀念這段日子,隨后他還寫了《甲骨文》和《尋路中國》,構成了他的紀實中國三部曲。
記性好的人大概還記得這個作者的上一本書《尋路中國》,也大概還會有人喜歡他文筆的冷靜和幽默。當他用四川話修理人的時候,他自稱“洋鬼子”,他說:“我相信,我不僅僅要教授文學課,還應該培養起對彼此的尊重和理解,我們之間能夠坦城地交流看法。”
對于作家彼得·海斯勒來說,他的《江城》里有著數位勾勒得豐富多彩的人物,如會與他父親用拉丁語吟詠《圣經》的李神甫,如最幸福的涪陵人張小龍,如“小姐”李佳麗和她的那些姊妹,糾纏不清的歐小姐,“學生食家”的老板黃小強和他的一家子,績優生琳達等等;也有著描寫細膩的情文并茂的山水小品,他真心熱愛和詠頌著世界上著名的揚子江和烏江兩岸峻峭山光水色;更多是他細膩的觀察和體驗。
不過如果只說生動、有鏡頭感的話,游記或地方印象之類作品到處都是,很多作品也未見得做不到。何偉的長處在于,在生動的鏡頭感之上,他始終在近距離地溝通和有距離地觀察之間保持著平衡。
值得玩味的是,在寫這本書以前彼得·海斯勒自認并沒有帶著理想主義來完成他在中國的工作,他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歷用以謀生的,而作為中國教師的何偉身在涪陵這樣的中國西南人口最多省份四川省的偏遠地區教書,則是為了了解中國以便找到駐華記者的工作。
何偉深深地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局外人,一個不速之客,一個闖入者,自己不過是這個小城中屈指可數的“洋鬼子”,文化的鴻溝注定了自己是不能輕易地作價值判斷和道德批判。但他的見解與判斷鞭辟入里。
例如他準確地認識到中國人在公共事務上缺乏必要的熱情,沒有很強的社區感,但是,他們能夠在自己的親戚、鄰居與朋友之間建立起一個穩定的親密關系網。
何偉只是一個引子,更像是一個發問的孩子。
《江城》
作者:【美】 彼得·海斯勒
譯者:李雪順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頁數:446
定價:36.00元
獨抒己見
作者:【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譯者:唐建清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頁數:324
定價:29.00元
戰后東北接收交涉紀實
作者:【日】伊原澤周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1
頁數:230
定價: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