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省農村公路建設過程中,結合農村的通行特點,在綜合考慮了使用年限和養護管理等方面情況后,建設了大量的水泥混凝土道路,在建設過程中,由于施工單位技術力量的參差不齊和經驗的缺乏,部分在建和完工道路的混凝土面層出現了裂縫病害的問題。本文將深入分析裂縫病害產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
關鍵詞: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縫;原因;防治
中圖分類號:G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03
文章編:1672-0407(2012)01-009-02 收稿日期:2011-08-1
混凝土路面主要存在的裂縫病害有橫向裂縫、縱向裂縫、龜裂,各種裂縫的病害產生原因和防治方法不盡相同,以下將就各種裂縫病害的產生原因和防治方法做詳細的分析和整理。
一、原因分析
(一)橫向裂縫
1.混凝土路面切縫不及時,由于溫縮和干縮發生斷裂。混凝土連續澆筑長度越長,澆筑時氣溫越高,基層表面越粗糙越易斷裂。
2.混凝土路面基礎發生不均勻深陷,導致板底脫空而斷裂。
3.混凝土路面板厚與強度不足,在行車荷載和溫度應用下產生強度裂縫。
4.水泥干縮性大;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灰比大;材料計量不準確;養生不及時。
5.混凝土施工時,振搗不均勻。
(二)縱向裂縫
1.路基發生不均勻沉陷,如由于縱向溝槽下沉、路基拓寬部分沉陷、路堤一側積水、排灌等導致路基基礎下沉,板塊脫空而產生裂縫。
2.由于基礎不穩定,在行車荷載和水、溫的作用下,產生塑性變形或者由于基層材料水穩性不良,產生濕軟膨脹變形,導致各種形式的開裂,縱縫也是其中一種破壞形式。
3.混凝土板厚度與基礎強度不足產生的荷載裂縫。
(三)龜裂
1.混凝土澆筑后,表面沒有及時覆蓋,在炎熱或大風天氣,表面游離水分蒸發過快,體積急劇收縮,導致開裂。
2.混凝土拌制時水灰比過大;模板與墊層過于干燥,吸水大。
3.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水泥用量和砂率過大。
4.混凝土表面過度振搗或抹平,使水泥和細骨料過多上浮至表面,導致縮裂。
二、預防措施
(一)橫向裂縫
1.嚴格掌握混凝土路面的切縫時間。
2.當連續澆搗長度很長,切縫設備不足時,可在1/2長度處先鋸,之后再分段鋸;可間隔幾十米設一條壓縫,以減少收縮應力的積聚。
3-保證基礎穩定、無深陷。在溝槽、河浜回填處必須按規范要求,做到密實、均勻。
4.混凝土路面的結構組合與厚度設計應滿足交通需要,特別是重車、超重車行駛的路段。
5.先用干縮性較小的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嚴格控制材料用量,保證計量準確,并及時養生。
6.混凝土施工時,振搗要均勻。
(二)縱向裂縫
1對于填方路基,應分層填筑、碾壓,保證均勻、密實。
2.對新舊路基界面處的施工應設置臺階或格柵處理,保證路基銜接部位的嚴格壓實,防止相對滑移。
3.河浜地段,淤泥必須徹底清除;溝槽地段,應采取措施保證回填材料有良好的水穩定性和壓實度,以減少沉降。
4.在上述地段應采用半剛性基層,并適當增加基層厚度;在拓寬路段應加強土基,使其具有略高于舊路的強度,并盡可能保證有一定厚度的基層能全幅鋪筑;在容易發生沉陷地段,混疑土路面板應鋪設鋼筋網或改用瀝青路面。
(三)龜裂
1.混凝土路面澆筑后,及時用潮濕材料覆蓋,認真澆水養護,防止強風和暴曬。在炎熱季節,必要時應搭棚施工。
2.配制混凝土時,應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合適的粗集料級配和砂率。
3.在澆筑混凝土路面時,將基層和模板澆水濕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4.干硬性混凝土采用平板振搗器時,應防止過度振搗而使砂漿積聚表面。砂漿層厚度應控制在2-5mm范圍內。抹面時不必過度抹平。
三、治理措施
(一)橫向裂縫
1.當板塊裂縫較大,咬合能力嚴重削弱時,應局部翻挖修補,先沿裂縫兩側一定范圍劃出標線,最小寬度不宜小于1m,標線應與中線垂直,然后沿縫鋸齊,鑿去標線間的混凝土,澆筑新混凝土。
2.整塊板更換。
3.用聚合物灌漿法封縫或沿裂縫開槽嵌入彈性或剛性粘合修補材料,起封縫防水作用。
(二)縱向裂縫
1.如屬于土基沉陷等原因引起的,則宜先從穩定土基著手或者等待自然穩定后,再著手修復。在過渡期可采取一些臨時措施,如封縫防水;嚴重影響交通的板塊,挖除后可用瀝青混合料修復。
2.裂縫的修復,如采用一般性的擴縫嵌填或澆筑專用修補劑有一定效果,但耐久性不易保證;采用擴縫加筋的辦法進行修補具有較好的增強效果。
3.翻挖重鋪是一個常用的有效措施,但基層必須穩定可靠,否則必須首先從加強、穩定基層方面入手。
(三)龜裂
1.如混凝土在初凝前出現龜裂,可采用鏝刀反復壓抹或重新振搗的方法來消除,再加強濕潤覆蓋養護。
2.一般對結構強度無甚影響,可不予處理。
3.必要時應用注漿進行表面涂層處理,封閉裂縫。
四、結語
道路裂縫病害的產生將嚴重影響道路的服務年限和行車安全,而且還增加了管養的難度,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夠使大家對混凝土道路裂縫的產生和防治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更好地為道路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