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美術課堂上導入本土藝術課程資源,引導受教育者了解本土藝術文化對予搶救和傳承本土文化和藝術血脈具有更現實而深遠的意義。以下將從高校美術教育的功能,高校美術教育中本土藝術資源應用的現狀及策略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本土;藝術資源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06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1-019-02 收稿日期:2011-08-17
在國家方針政策的層面,“二為”和“雙百”以及“弘揚民族文化”“主旋律”和“多樣化”的關系,等等,必須一如既往地認真貫徹執行。這是中國藝術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是對藝術作品社會功能的規范和倡導,也對藝術本體的形態具有宏觀的制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方針政策又顯然不能代替對藝術本體的研究和思考,尤其不能代替對中國藝術現代形態的思考。在我們探索中國藝術的現代形態時,往往過高地估計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普遍意義。
一、本土藝術資源與高校美術教育
(一)本土藝術資源
世界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不同民族、地域、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傳承、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科技水準,在開放交流、共謀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對人的思想、意識、思維的多元化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高校美術教育的功能
第一,拓展學識視野,豐富其知識領域。高校美術教育的教學內容是高校美術的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其涉及面十分廣泛,主要包括高校美術形態學、技法知識、創作知識、高校美術史、高校美術社會學、審美學等知識領域。通過高校美術教學,使學生走進一個既熟悉又全新的知識領域,從而豐富和健全了他們的文化知識結構。高校美術教學中可以分四類教授:①高校美術形態學知識;②高校美術史知識;③高校美術社會學知識;④美學知識。
第二,提高高校美術技藝,增強實踐能力。高校美術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技術性,它通過語言符號的運用,來表達情思。技藝是由技術和藝術融合而成。把物質器具的造型,與紡織、制陶、冶金、建筑等手工操作相聯系,是一種技術與藝術的綜合活動過程。技藝包含著某種獨創性,要依靠心領神會,是一種對技術的完全控制與對藝術的愛好相結合的自動調節運動。高校美術教育則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美術技藝。高校美術技藝的掌握,就可以增強一種技術意識,為以后的技術性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這樣可以迅速進入技術過程,實現心、眼、手等器官的快速協調,提高實踐的能力與效率。
二、高校美術教育中本土藝術資源應用的現狀
高校美術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所以高校美術學習是不能脫離文化情景的。高校美術教育不可避免要涉及保持民族獨特文化與接納世界多元文化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又是相輔相成的,保持民族獨特文化是接納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礎,接納世界多元文化又是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的前提。從民主的觀念出發,我們應該以多元文化的態度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從民族的自尊和人類整體文化的角度看,我們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的高校美術文化,既是保護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也是對人類多元文化的貢獻,兩者不可偏廢。
民間高校美術正處于由傳統進入現代,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渡時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想要維系優秀的傳統文化,一方面又急于投入現代文明的懷抱,兩者之間呈現交織和矛盾的狀態。在現代生活文明的強力吸引下,作為傳統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和承襲者的農民兄弟,已經厭倦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新的生活對他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客觀地說,他們并不完全負有傳承和保護的責任,因此他們義無反顧地要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難于顧及社會要求保護傳統文化藝術的大聲疾呼。同時他們還沒有完全清楚地意識到傳統文化藝術也是自己身邊潛在的物質財富,因而不惜拋棄。
三、高校美術教育中本土藝術資源的利用策略
(一)開發當地文化資源,建構校本課程
高校美術教師是當地高校美術文化的傳承者和開拓者,有義務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極盡自己所能把高校美術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目前,我國鄉土教材的開發工作十分薄弱,但又非常必要,作為從事高校美術教育工作的一線教師有責任擔起這份工作,開發當地文化資源,建構校本課程。教師要努力克服觀念上重“雅”輕“俗”傾向,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隨時捕捉生活中的美,使他們在美的熏陶中成長。我國雖然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但要做好這項工作,還需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時做好承受失敗打擊的心理準備,以及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壓力。
除了對外了解他者的文化之外,生活在特定社會的人們也需要了解自身的文化,了解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傳統,了解自己民族和國家過去和現在的生存方式,了解自己民族和國家的價值觀的變化。一言以蔽之,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存在—個文化認同的問題,因為沒有人能夠脫離一定的文化而生存,如果一個人不能認同自己的文化,那么就會產生·種漂浮的感覺。
(二)保持本土文化,倡導文化多樣性
民間高校美術是產生于本鄉本土,地域性、民族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它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特定的文化空間,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自然生態及文化生態環境。我們知道,一定的生活方式構成相應的思想、行為方式,同時衍生出相應的文化形態,這個普遍的規律適用于任何地域的民間藝術,也是形成民間高校美術各具特色、千姿百態的基礎條件。作為特定社會空間的產物,民間高校美術經歷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任何地區的獨特風格。既然特定的生存環境才能造就特別的表達方式。民間高校美術就只能在某種適合的空間里成長。由地理、經濟等因素孕育而成的山地文化,經歷了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培育出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藝術形態,形成獨樹一幟的民族文化體系。
如何保持傳統,如何接納現代,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提倡和維護文化的多樣,處理好原生文化與新時期文化的關系非常重要。就民間高校美術而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保持傳統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可在一定區域內保留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價值、典型的文化場域,保持民風民俗,提倡手工勞動,使傳承不被割裂,如此可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時間內維持民間高校美術傳承的穩定,從而保留優秀的民間高校美術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