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整個社會普遍要求重視學生各種能力、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的培養。同樣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創造思維是創造活動力量的源泉,培養21世紀的創造型人才,需要極大限度地提高青少年的創造活動力量。
關鍵詞:中學物理;創造;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09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1-026-02 收稿日期:2011-09-21
物理學的現代進展,提供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以審視物理教學改革,使我們站在物理學現代前沿思考物理教學的思想、觀念、內容與方法,使我們以物理學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反思傳統的物理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模式,使物理教師站在物理學發展的高度,去認識中學物理的概念、規律、理論。真正使中學物理教學跟上時代的發展、物理學的進展;滿足當今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體現現代物理學的精神、現代科學的精神。
一、借教學中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
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那種“滿堂灌、一言堂”的陳舊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當代中學生發展的需要,這已經引起教育界高度的重視。教師們也都在努力地探索各種新的教學模式,以便更快地把學生培養成為素質高、能力強,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如“3015”工程、“洋思”模式、“導學自讀”模式等。而學生的創造欲望是一種強烈的內心動機。教學中,要創設一個物理學習中的“創造”氛圍,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引導他們自身去發現規律,試圖去創造、創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實際,采取最優化教學使學生對學習物理感興趣,從被動學習發展到愛學習、會學習,我要學習。這也是學生形成內在動機的主要途徑。精彩的演示和實驗、意想不到的物理現象,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生動精辟的語言,美如畫的板書等等。都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物理發生興趣,從而培養創造思維。
例如,在“焦耳定律”“電流的熱效應”教學中,當學生知道電能是可以轉化為內能的規律之后,可以向學生提出:內能是否可以轉變成電能呢?在學習電動機之后,可以向學生提出:“能不能制造出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機器?”在學完“電流的磁場”后,讓學生明確,電可以轉化為磁,那么反過來,磁是否能轉化為電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是很難自己得出答案,除非有超前的學習和課外科技閱讀,一般只能望塵莫及。物理教學中還有許多是比較簡單的問題,例如:如何提起比你的力氣大十倍的重物?在沒有車子的情況下,如何移動幾噸重的石塊?這些問題屬于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創造問題。問題提出后,讓學生形成懸念,喚起創造。隨著教學深入,有的學生創造性的答卷被檢驗是正確時,那他們將得到一次創造的快慰。對思考不正確的學生,也得到一次鞭策和激勵。這樣一來,學生很興奮地在學習物理的同時,更愛創造。
二、教學中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
(一)呈現資料和確認概念
在向學生呈現的學習資料中每一個例子都是“彈力”概念的正例或反例,其中有彈簧、相互擠壓的物體、在地面上運動的物體、單擺等例子。這些例子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順序向學生呈現,呈現在例子上同時標上“是”或“否”的標記。教師告訴學生,所有正例都與將要學習的新概念有關,學生的任務是根據這個新概念提出假設,并提出它的本質屬性。教師或學生對每個例子的屬性逐一記錄,要求學生對這些例子的屬性進行比較和歸納。在學生對這些屬性進行比較和歸納之后,要求學生根據“彈力”的基本屬性,給它下個定義。
(二)驗證獲得的概念
為了驗證學生對“彈力”所下定義的正確性,教師在該階段先要向學生呈現一些未加“是”或“否”標志的例子,要求學生根據他們的定義給例子加標記。教師對學生加標記的例子的正確與否給予確定,這樣可以驗證學生所下的定義的正確性。提出彈力的概念名稱,并重新闡述它的定義,明確其本質屬性。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定義再提出一些“是”與“否”的彈力例子。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要達到“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的初步知識及其應用,了解物理知識對提高人民生活,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等。
(三)培養分析思維策略
該階段主要分析學生獲得物理概念所采用的思維策略,其途徑是讓學生陳述自己的思想。學生采取的思維策略是各異的,有的可能采用了整體策略,有的可能采用了部分策略。讓學生討論概念的假設和屬性的作用,通過討論可以看出他們的假設類型。他們是否注重屬性或概念,一次側重于一個還是各個屬性概念。
分析學生彈力概念的思維策略,可以弄清楚學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這個概念,若不理解,其原因何在。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對癥下藥。學生對自己所有策略的回憶、分析、比較,有助于學生找到一種最佳的思維策略。實踐證明,該模式比較適用于這樣一種情況,即中學生對需要傳授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規律有較多的經驗性理解。我們正處在一個世界高科技發展迅猛、信息總量急劇增加的新時代,正面臨著21世紀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嚴峻挑戰。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理所當然將成為新時代的主宰。
實踐告訴我們,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這種藝術的表現手法沒有固定公式可循,它要求教師匠心獨具,既要知常,又要曉變,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保持學生持久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三、中學物理教學中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途徑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必要前提。欲在教育教學上取得成功,必須按新課程要求建立“互相溝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互相促進”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有了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和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才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探索和發展。與此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善于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就能充分發揮教學策略的有效作用,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完蒸發這一節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自己家里買的蔬菜、水果要怎樣做才能使保鮮時間長些?”學生們有的說放冰箱里,有的說放在潮濕的地方、有的說用塑料袋包起來等等。最后歸納出要使蔬菜水果保鮮時間長就是要防止水分蒸發,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尋求水分蒸發快慢的條件。這樣的教學減少了學生們膽怯的心理,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構建了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二)努力改進陳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它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外因為內因,堅持講與練相結合、學與用相結合。例如,物理概念、公式推導一般由教師詳細講解,例題、練習題、習題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共同或獨立完成。學過一部分知識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如學了慣性以后,可引導學生解釋摩托車為什么能飛越斷橋,學了摩擦力的概念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說出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接觸到了哪些摩擦力,它們各是怎樣利用或克服摩擦力的?例如,我們寫字時握筆就有摩擦力,用鋼筆、鉛筆寫字和用圓珠筆寫字時,筆和紙間的摩擦力各不相同等等。這樣,就使學生感到我們無時不刻地都在應用著物理知識,從內心感到物理是一門有趣、有用的自然科學,學生就會調動學習積極性,自覺地投入到物理學習中去,變被動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