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目前漸漸滋長的幼兒孤獨感正困擾著一些孩子和家長,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智力發展,若不引起高度重視,將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成長。
關鍵詞:孤獨感;不合群;脆弱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12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1-031-02
收稿日期:2011-09-22
一、孤獨感的具體表現
表現之一:不合群
孤獨感強的孩子往往不喜歡和同伴交往,一起做游戲,對他人反應冷淡,在人與環境聯系方面存在著障礙,嚴重者甚至形成極度的自我隔絕。如我班鄭××小朋友,從一進園起,就從未與老師和同伴說過一句話,早上點名時也只是站一下,張一下嘴巴,小朋友們背后叫她“啞巴”。據家長反映,她在家里和父母及爺爺奶奶說話也很少,其他人都不理,連外公外婆也不能同她接近、交流。
表現之二:心理脆弱
由于自覺不自覺的心理封鎖,導致膽子小,上課不敢舉手發言,經受不起老師的批評,經不起失敗,嚴重者甚至失敗后出現自我傷害。如王××小朋友,平時在園表現良好,但膽子較小,有幾次在吃午飯時因剩下很多飯菜,受到老師的批評。有一次因撒謊,說飯菜不是他剩下來的而受到老師比較嚴厲的批評。王××覺得在同伴面前失去了“面子”,自尊心受傷,大哭起來,還用牙齒咬自己的手臂。
表現之三:智力發展緩慢
孤獨感強的孩子一般思維遲鈍,交流困難,語言發展水平低下,影響了他們正常的智力發展。如劉××,因父母不和而產生孤獨。在園時,他總一個人呆在教室里或站在陽臺上,不和同伴一道玩耍;上課時,他是個“旁觀者”,或者干脆就是“局外人”,語言表達能力也明顯差于其他孩子;上數學活動時,他的口頭計算速度也比其他孩子慢得多。
表現之四:適應能力差
孤獨感強的孩子,對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內容適應緩慢,甚至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有些學者研究表明:孤獨感強的幼兒,對多種刺激往往反應十分遲鈍。如王××小朋友,在學習新的折紙方法時,常常表現出慌張情態。有時,即使自己折對了,也帶著不安的神情,來問老師自己折得對不對。
二、孤獨感產生的原因
我認為,幼兒孤獨感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獨生子女增多,家庭結構越趨縮小,同時居住環境也趨向于封閉,這就使得孩子與同伴的交往的機會大大減少。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到3-4歲時,無論大人怎樣與他玩耍,滿足他,他仍然希望找小伙伴玩,這是幼兒從心靈深處萌發出來的社會交際欲望。可是,這種欲望常常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一些幼兒的孤獨感漸漸滋生,嚴重者形成了與人交往的冷漠。
2.一些教育方法不當的父母往往只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而不知道與孩子精神上的交流。也有些關系緊張或工作繁忙的父母,對孩子置之不理,撇在一邊而不顧。孩子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愛,社會性的欲望受到遏制,漸漸形成孤獨感。如王××,其母親在家里不準他和鄰居孩子玩,只讓他一個人呆在樓上看小人書和畫畫,有時被父母忘在一邊。這些孩子在進園時就表現出明顯的孤獨感。一些教師不了解有孤獨感幼兒的心理狀況,對這些幼兒置之不理或不自覺地疏遠、歧視,造成孤獨感幼兒更加孤獨。有些孩子在教學活動時,雖然想舉手發言,但又擔心說錯了被老師批評。在活動中一直處于忐忑不安的焦慮狀態,影響了正常的智力活動。嚴重的甚至形成“幼兒園恐懼癥”,一到幼兒園就心慌、焦慮不安等等。
三、矯正
3-6歲的幼兒,盡管神經系統發育不全,但他們結交伙伴的愿望十分強烈。孤獨感強的幼兒只不過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不良的心理狀態,但畢竟發育尚未定型。只要教育得法,矯正還是可能的。幼兒孤獨感程度不一,矯治的具體方法自然也不同,但以下幾點基本措施是不可少的。
1.愛孩子,關心孩子,親近孩子。這樣,容易和孩子取得感情上的融洽,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思想狀況。應有意無意地常與孩子攀談,激發他們說話的欲望,有意識地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特別是對那些家庭不和的孩子,常常抱抱他們,做一些和他們親近的游戲,易收到較好的效果。
2與幼兒家庭取得聯系。及時與家長聯系,交流家園情況和教育方法,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對癥下藥”,協同研究,是消除幼兒孤獨感的重要途徑。
3.有意識地讓孩子與同伴交往,為他們提供交往的環境和營造交往的氣氛。如通過歌曲《拉拉勾》《好朋友》和故事《小狗乖乖》等的教學,讓孩子體會與同伴交往的樂趣,為他們提供可模仿的“榜樣”。通過游戲《找朋友》、舞蹈《一起游戲真快樂》等,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特別是讓孩子邀請那些有孤獨感的同伴一起游戲或跳舞,漸漸使他們消除孤獨感。在角色游戲中,重視幼兒之間的團結協作態度的培養。有意請那些膽子較小、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擔任“廠長”“經理”等職務,并引導全班幼兒對其進行鼓勵和幫助。
4.教學活動中積極誘導。對有孤獨感的幼兒,教學活動上的矯正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教師的信任和重視,往往是幼兒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活動中,教師機智地提問,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勿急躁。讓這些孩子多體會成功的樂趣、學習的魅力,從而使他們從“旁觀者”逐步變成“當事人”,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變被動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