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空飛行狀態下,王贛駿從中國東邊到西邊,只要不到10分鐘。從幻想飛天的明人萬戶,到王贛駿進入太空,再到以楊利偉為代表的中國航天員,探索太空的飛天腳步,正走得越來越密集。
3月31日,在“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1-2012”頒獎典禮上,王贛駿獲得了“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他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也是美國范登堡大學的教授。他也是第一位在太空從事自己設計的實驗的科學家。雖然他當年搭乘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早已在后來的航天事故中化為碎片,但他在太空中留下的科研成果,卻為人們所銘記。本次頒獎由鳳凰衛視和鳳凰網發起。
“第一華人宇航員”是個載荷專家
中國人從來不缺少飛天的夢想,嫦娥奔月的傳說,就是向往太空的絕佳注腳。到了明代,一位名叫萬戶的官員想要憑借47支大型火箭和2個大風箏飛行,雖然在爆炸中殞命,卻因為借助火箭飛天的創意,而在現代社會被推為“航天始祖”,得到了命名月球環形山的殊榮。
不過,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航天事業,卻是在德國人奠定下基礎之后,由蘇聯和美國捷足先登。20世紀60年代,尤里·加加林和艾倫·謝波德拉開了人類遨游太空的序幕。為了體現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蘇聯和美國分別將進入太空的人稱為航天員(cosmonaut)和宇航員(astronaut),這兩個含義基本一致的詞一直沿用至今。
事實上,在人類剛剛開始準備載人航天飛行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什么樣的人適合飛向太空。在美國,電影特技演員、賽車手甚至雜技、馬戲演員都曾被列入考慮的范疇。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則從軍人的角度出發,認為只有受過大學教育的軍隊飛行員才具有進行航天飛行所必需的身體條件、知識背景和為美國獻身的精神。于是,軍隊現役飛行員,就成為美國載人航天工程初期選拔宇航員的“人才庫”。
當時間進入20世紀80年代,能容納至少7名宇航員的航天飛機在1981年成功首航。隨著載人航天的發展,宇航員也開始出現“分工”:駕駛員負責駕駛航天器;飛行任務專家承擔太空行走、施放回收衛星和保養航天器等任務;到太空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則被稱為載荷專家。與此同時,美國社會思想的進步,讓人人平等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1983年,美國載人航天的大門首次向女性和少數族裔(非洲裔)敞開。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85年4月29日,王贛駿搭乘“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帶著他精心準備的研究項目“失重狀態下的流體力學情況”,作為載荷專家飛向太空。
王贛駿的飛天之旅
1976年,美國宇航局公開征求太空科學實驗計劃,王贛駿的項目在500多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此后,他花了幾年時間,研制了能在太空中利用聲波來操縱無容器滴狀液體的形狀和運動的“液滴動力測定儀”。1982年,他又通過宇航員訓練,獲得了親自到太空中進行科學實驗的資格。
在太空中,王贛駿的實驗儀器發生故障,但他竭盡全力修好儀器,如期完成了任務。他在“挑戰者號”航天飛機上進行的實驗,成為流體力學領域寶貴的科研資料,對日后人類發展太空冶煉、化學工業、無容器材料加工技術、高純度物質制造等“太空工業”,也有潛在的實用價值。
身處太空的王贛駿,在科研之余,也掛念著闊別數十年的中國。在太空飛行任務開始之前,他就根據宇航局的飛航預定表,記下了所有飛越中國的時間和軌道。當飛過中國上空時,他在艙內用環帶扎腰,于無重力狀態下原地慢跑。雖然在太空飛行狀態下,他從中國的東邊“跑”到西邊,只有不到10分鐘時間,可即使是這樣,他也已經備感安慰。不僅如此,他還為中華大地拍攝了不少珍貴的照片。
升空7天之后,“挑戰者”號回到了地球。美國宇航局高度評價王贛駿的太空實驗,特別贊揚他在排除儀器故障時所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授予他“太空飛行獎”。王贛駿太空之行的成功,也在美國和華人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面對這一切,王贛駿的反應卻很平淡。在他看來,飛向太空不是他個人的榮譽,而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
炎黃子孫,在太空留下足跡
如今,已旅居海外多年,并加入美國國籍的王贛駿,仍然認為自己永遠是“中國人的兒子”。而在他之后,張福林、焦立中和盧杰這3位華裔宇航員相繼飛向太空。其中,張福林自1981年進入美國宇航局到2006年退休的25年間,曾經7次進入太空。這樣輝煌的履歷,在美國白人宇航員中也并不多見。
當時間進入世紀之交,中國因為“文革”中斷的載人航天計劃,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選拔新一批航天員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2003年10月15日,原解放軍空軍飛行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位搭乘中國自主研究的載人航天器進入太空的中國人。此后,2005年的“神舟六號”和2008年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又分別搭載2名和3名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從此,中國載人航天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半年多之后的2012年3月,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中有2名女性的新聞,又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隨著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奮起直追,會有越來越多的炎黃子孫得到飛向太空的機會,在外層空間留下自己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