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種海陸空三系機器人,它不用改變形狀就能快速實現三種地形條件下的運動。在未來,可以應用于偵察或者載人三系飛行器?!币幻袑W生自信滿滿地對評委們介紹著他的研究成果。
這個男孩就是來自于育才學校的穆博文。正是由他設計的這個機器人獲得了第三十二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等獎。除了穆博文以外,他的一些校友們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提升科學素養至關重要
5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和4個單項獎,這就是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北京育才學校獲得的好成績。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旨在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比賽中,全北京市共有30萬青少年參加了大賽,最終育才學校的選手們脫穎而出。
一所學校是否具備培養優秀學生的潛質?校長絕對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育才學校校長劉繼忠看來,注重科技教育,是育才學校秉承的教育理念,而這次在青創大賽取得的優異成績,正是這種理念結出的碩果。“我們希望學生‘全面發展、學有優長’。我們更看重的是學生在比賽過程中領悟到的科學精神而不是比賽結果。”
“育才學校一直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因為這是一個關乎民族未來的事情。”劉繼忠告訴記者,2010年中國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中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是3.27%。同年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發布的北京市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是10%,數據雖然高于全國,但與美國同期的數據26%相比,我們的科學素養還是偏低。
“而且從中學生科學素養調查情況來看,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劉繼忠告訴記者,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科學精神的培養。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它不但影響著一個現代化社會中人的生活質量,也在不斷影響和改變國民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
課堂是科學教育的主要陣地
在劉繼忠看來,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教育,首先還是要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罢n堂教學的時間是最長的,但卻是科學教育效果最弱的部分。”
為了彌補這個薄弱的部分,育才學校非常注重引導教師改變教育理念,不僅要重視知識傳授,更要注重過程方法的指導和技能的培養。而且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但是在以前的教育中,為了留出更多的時間備戰中高考,有時老師會讓學生“背實驗”,就是把印在書本上的實驗過程和結果,死記硬背地記下來,考試時再生搬硬套上去。但是在提升科學素養的理念指導下,“背實驗”這種方式是要極力避免的。在育才學校的課堂上,每一項實驗背后,都是學生和老師的“真功夫”。
同時,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利用社會資源來豐富科技教育也是育才學校探索出來的一條科學教育道路?!皩W校有義務創造機會促進學生走進科普場館、實驗室、科普基地,進行科技制作和實踐,以培養他們動手做科學和動腦想科學?!眲⒗^忠說。
為此,育才學校因地制宜,利用地理優勢,將生物課開進了自然博物館。每學期,育才學校會選擇4個班級,進行每周兩節的自然博物館生物課,這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此外,育才學校還組織了各種科技小組,比如航模、機器人、生物等。在課余時間,學校會組織科技小組的學生進入大學或科研院所的實驗室進行學習。
另外,育才學校也在積極開展各種科技活動。每年,育才學校都會舉辦歷時一周的“育才學??萍脊潯?。在2011年的科技節活動中,共設了 “孔明鎖”拼裝、“九連環”拼裝、碼放易拉罐、雞蛋撞地球和科技小制作5個項目,培養同學們“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同時,學校還組織了“科學家進校園”活動,邀請中科院、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等部門的專家為學生講科學。
劉繼忠說,提高科技教育,教師也很重要。普通教師的思路適合應試教育。而科技教師更強調方法的指導和技能的培養。在這種思路下,育才學校投入專門的資金和精力,打造科技教師的隊伍。目前,學校的科技教師來源由普通教師兼職、專門教師以及外聘專家共同組成。
在一系列的舉措下,育才學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學校獲得北京市教委授予的科技工作最高榮譽稱號“金鵬科技團”。同時,育才學校還被批準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翱翔計劃”生物基地。
培養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希望孩子們都成為最好的自己?!眲⒗^忠告訴記者,每個孩子的潛力和稟賦都不相同,我們希望能通過舉辦各種活動、社團、講座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機會,讓每個孩子在提高科學素養的同時,都能將自己的潛力最大地挖掘和發揮出來。在劉繼忠看來,“有所長的孩子,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感?!?/p>
“有人擔心孩子們在應試學習和做科學上還是會有一些沖突。但是我們通過這些年的實踐發現,并非如此。”劉繼忠說,科學素養的提高,對提高孩子探究能力很有幫助,而這種能力會促使孩子全面發展?!岸覐拈L遠看,科學素養的提升,不僅是知識的提升,還是精神的提升。這些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p>
作為一名潛心做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劉繼忠一直希望教育改革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能真正“落地”。這次青創大賽上中外學生的一次交流讓他印象深刻。一位中國學生問外國學生:“你們怎么解決課業負擔和科技制作之間的沖突?”而外國學生似乎從來沒有被這個問題困擾過,他們回答“我們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
劉繼忠認為,過重的課業負擔會擠占孩子在科技創造上投入的精力。而高考指揮棒更是讓全社會都進入一種機械學習大比拼的狀態。在這種大環境下,要想提升科學素養,應該給孩子們留下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