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社會生活中,“文化”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出現的場合很多,會議講話、各級文件、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都或多或少或長或短地提到“文化”,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這與去年10月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有關,會議以文化為主題,傳達、學習、貫徹、落實,自然離不開文化。在這樣的氛圍里,不想去談文化都不行,何況身處文聯,做編輯,抓創作,聯絡、協調、服務,以出作品、出人才,發展繁榮涼山州文學藝術事業為己任,更要去學習,去體會,去認識,去思考。
回顧了一下歷史,我發現文化工作、文藝創作從來都凸顯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著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結束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開端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也因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毛澤東親自主持會議并發表影響深遠的講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9年7月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在北平(北京)召開,朱德、董必武、陸定一向大會致詞,周恩來作政治報告,毛澤東到會,向代表致意歡迎。“文革”前召開了三次文代會,都有中央主要領導出席,第四次文代會是1979年10月30日召開的,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大會祝詞。我參加過三次文代會、作代會,在會議上多次聆聽黨的總書記和國務院總理的講話,深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即使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反右”和“文化大革命”運動,也是從對文藝作品的討論、批判開始的,逐步上升到創作思想、人生態度和政治立場,到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粉碎四人幫”后的新時期,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對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進行反思、反省,文藝創作毋庸置疑地走在前列,成為思想解放的先驅;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飛速發展時期,中央一直要求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不能一手硬一手軟,“兩手都要硬”,還專門設立了一個新的機構:“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文化工作、文藝創作在社會進步、發展的過程中不僅位置突出、重要,而且十分敏感。
人類歷史其實就是人類文化史,翻開任何一部歷史書籍,所看到的是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名字,解讀他們,就看到了一幅幅歷史畫卷,呈現出上段段歷史時期燦爛的文化景觀,除此之外還能看到些什么呢?如果還有應該看到的,那就是應該站在今天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著眼點上,銜接歷史和未來,建設今天的文化事業。
由此來關照涼山州的文學藝術事業和涼山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需要涼山彝族和各民族傳統文化思想觀念與現代文化思想觀念和諧統一,共生共榮。縱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化思想,人生觀念、價值取向總能夠相通,比如勤勞善良、熱愛祖國、反對戰爭、期盼和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等等。
在涼山社會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民族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思想觀念必然趨向和諧統一。從解放以前涼山地區的封閉到解放以后涼山地區的開放,幾十年來,對外來文化和思想觀念的接納、吸收,傳統文化觀念也在變化著、發展著。只從涼山彝族地區扶貧安居工程來看,居住環境變化了,從寒冷高山搬遷到矮山或平壩;居住條件變化了,從簡陋的瓦板房搬進有廚房有臥室有客廳的新瓦房;生活習慣變化了,不坐地下坐板凳,不睡地下睡床鋪。思想文化觀念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告別貧困、落后而發生的變化必然積極向上。幾十年來逐漸發生的變化也反應出涼山彝族和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江河流水般的包容性。文化從來都不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鮮活的江河水般流動的。傳統也像一條河,從遙遠的昨天流來,流向今天,流向遙遠的明天的時候,今天也就成為了傳統。
涼山州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需要對涼山彝族和各民族傳統優秀文化進行必要的發掘、整理、傳承、弘揚,既對發展繁榮涼山州的文化事業奠定了應有的基礎,也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涼山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解放前的社會形態定為奴隸社會,傳統文化生態保存較好,特征鮮明,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研究價值不可估量。
發展繁榮涼山州文化事業,從黨委和政府來看,應該對文化事業單位不斷加大投入,加大力度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涼山州的文化事業機構與其它民族自治州相比較,應該算不錯的,只看民族語文這一塊,涼山州有彝文教材編譯機構,有彝文文學刊物、彝文日報,有彝語電視臺、廣播電臺,彝語電影譯制中心等等。有了機構,就要把工作做好,做得更好,這就需要黨委政府加大投入,不斷投入。當然也需要加強規劃、加強領導和管理
從文學藝術領域來看,廣大文藝工作者們應該具備高遠的視野,廣闊的胸襟,植根于涼山的文化土壤,充分吸納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思想,深入現實生活,潛心耕耘,精心創作,使其作品既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既有民族性、傳統性,又有現代性、世界性。出作品出人才,發展繁榮涼山州文學藝術事業,促進涼山州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