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2011年“診斷騰訊”思路,騰訊近日又開始了一次深度的“把脈”征程。筆者認為,這樣的“把脈”行動非常有意義。互聯網企業,尤其是那些想要進軍新領域、新產品的企業,都應該先給自己好好把把脈。
如今,看到別人做什么,自己就眼紅跟風的事情,在互聯網圈里已經不算是新鮮事了。至于適不適合不管,先占個位再說,這已然成了互聯網企業的通病。治療這個“紅眼病”,騰訊“把脈”做了個好榜樣。
企業要上馬新產品,要在那之前好好研究一番。先要“把脈”企業本身,看清“身體”是足夠健康支撐起這個新項目;還要給新產品“把脈”,看看這個項目是否有鮮活的“生命力”;最后,還要看看二者結合到一起是否合適,會不會出現“排他”反應。只有在這三者都OK的情況下,這個“手術”才能進行。
新產品上線后,還要繼續“把脈”。騰訊“把脈”是邀請互聯網行業專家、獨立評論人、資深媒體人、創業者和資深用戶,深度“把脈”騰訊的各項產品。例如他們首輪“把脈”就將騰訊搜搜作為對象,針對搜搜無線搜索未來的方向與創新,吸收了業界專家的觀點和建議。在這樣細致的把脈之后,相信騰訊會對下一步騰訊搜搜的前行方向和發展路徑,有一個很深刻的認識。
而這,也正是其他企業要學習的,通過“把脈”,將自己已經上線的產品進行“再認識”和深入研究。從去年“診斷騰訊”以來,互聯網界高管離職、員工跳槽、企業腐敗等新聞層出不窮,卻很少聽到有互聯網公司對企業內部進行診斷或者調整的消息。這種現象,對于一個行業,尤其是互聯網這個迅速擴張、膨脹的行業來說,并不正常。急速擴張的互聯網行業和其中的一些企業,在短短十年間規模發展到令人驚奇的地步,而其中的企業文化和組織架構,則更需要及時修正、跟進,這就更需要企業隨時給自己“把脈”保健,免得出現問題時才大呼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