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29日,“2012中國(北京)電子商務大會”在“京交會”期間舉行,諸多電商企業大佬匯聚一堂,共論電商發展之道。在本次電子商務大會上,電商人才這一話題引起了業界的討論和重視。如何挖掘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各家觀點不一,方法多樣。對此,本期《網絡導報》以獨家視角關注電商人才,并與鳳凰網合作,直擊“2012中國(北京)電子商務大會”現場。
虧損、裁員、倒閉、資本遇冷、IPO受阻……圍繞電子商務的話題似乎從未平息過,而所有這一切,換個維度思考,最終都可以歸結到電商人才短缺的問題上。是的,電商的最大短板,并非物流、信用,或者支付體系的某個局部環節,而是最為核心的人才。
在5月底舉辦的“2012中國(北京)電子商務大會”上,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分享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極端例子。為了將某位他心儀已久的硬件工程師挖到小米,雷軍使出了渾身解數,一舉打破劉備三顧茅廬的歷史紀錄,和對方長談了5次,“每次不少于10個小時,總共超過了50個小時”。
很多人以為雷軍又在忽悠,不過這件事似乎并不是吹牛的好材料,搞不好別人還會誤解他強人所難。如果考慮到業界對雷軍的期待而給他本人造成的心理壓力和暗示,以及他希望將小米做成世界500強公司的決心,還有人到中年“順勢而為”的感悟,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說的話,“有一段時間,我幾乎花了百分之百的時間找人”。
把找人才列為CEO最重要的工作
在艾瑞咨詢副總裁黃嘉驪看來,要透徹理解電子商務人才的問題,必須追溯到三個源頭:一是用戶需求,二是電子商務自身運營的升級、三是傳統企業會成為電子商務的參與主體。
黃嘉驪認為,與日本、美國增速放緩相比,我國網民網購滲透率將大幅提升,網購市場的增長空間不可限量,交易規模今明兩年將超過日本、美國,預計今年將達到11840.5億元,2015年逼近25500億元。另一方面,中國電子商務的運營管理方式,將從目前的粗放式運營轉變為精細化運營,并且傳統企業會成為電子商務的參與主體——他們將分流本來就不足的電商人才。顯然,這三者決定了對電商人才的極度需求,除了數量上的規模需求,還有質量上的高層次需求。換句話說,對未來的電子商務而言,現有的電商人才還需要升級。
黃嘉驪將電商人才分為決策型、技術型、商務型等三種類型。她說:“決策層這些人最好是來自于傳統企業,最好它對商務有著更深入的理解,建議通過內部挖掘,以及電商培養的方式來去操作。對于技術型的人,可以去采用外包或者說自己來做也是可以的。”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等機構的統計,我國目前電子商務企業的直接從業人員大概在213萬人左右,未來5年的缺口,將在300萬人以上。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指出,各地商務主管部門亟需“加強電子商務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以推動電子商務健康有序發展。
顯然,當電商看好未來的大勢而準備大舉發力的時候,他們發現,電商人才并不好找。你會發現,當雷軍在與工程師長談的同時,許許多多電商企業的CEO也在四處物色他們需要的人才——不錯,是CEO而非人力資源總監。
億邦動力CEO鄭敏就說,雷軍故事給他的最大啟示就是,要把找人才列為CEO最重要的工作,因為“人越來越貴,越來越缺,幾年之內不會改觀”。所以,CEO親自上馬,首先是形勢所迫,其次是誠意的表現,最后,CEO當然更能做決斷。
如何用人,傳統手法已失靈
電商老總面臨的兩個問題是:其一,招人容易,找到真正的人才難;其二,即便找到了可用的人才,也不一定好用。
鄭敏對此就深有體會。在億邦動力的發展過程中,他發現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已經失靈了。“把感情留人放在第一位,在電子商務圈里絕對不靠譜!”他認為,既然電子商務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那么它的存活就應該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待遇留人、制定合適的薪酬體制才是第一位的。“貧窮不是電子商務。我們每年都會逐步提高大家的薪酬,絕對不拿我們是創業公司來說事。”
鄭敏還發現,與傳統企業相比,電商企業中不一定要處處唯CEO馬首是瞻,而應該將權力分散下去,“因為一個公司需要很多老虎”。
銀泰網CEO廖斌當然明白這個比喻的意思。一年前的4月1日,銀泰網才3個人,但去年10月初銀泰網正式上線的時候,已經有431名員工。在短短的半年時間,他們不但招聘了400多人,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完成了平臺從無到有的搭建,“從技術、倉儲、物流、客服,到財務、商品運營、市場營銷等等,大大小小27個部門,這27個部門一直到現在。”廖斌說,光是拍攝商品照片的攝影公司就請了50多家,最終,大家完成了看起來不可完成的任務。而現在,銀泰員工已經有768 人。如果按照傳統思路來帶隊的話,難免會一團散沙。
廖斌知道,由于發展速度過快,這700多人的隊伍“還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沒有太多的核心凝聚力”,這里面既有“問題兒童和明星員工”,也有“金牛和雞肋”。他要做的,就是淘汰“雞肋”,而將“問題兒童”向“明星”轉化,關心“金牛”,所以,激發員工的抱負,重點培養高潛質員工就成了他們的重中之重,“每個月的最后一個周末,我們都會針對中層和高管層做封閉式的培訓。”
由于企業內部培訓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而電子商務領域又一天一個變化,因此,有不少企業就會重金尋求業內的“能人”。不過,有些時候,空降來的能人卻對傳統零售業一無所知;或者,他很有能力,但在你這個企業環境中就是存活不了。
鄭敏的看法是,并非“能人不能”,而是他當初發揮能力的工作環境、企業規模、工作方式等方面都發生改變了,因而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第一,給他半年到一年的適應時間,他的威力遲早要爆發出來,所以我們調低任何請進來的人的預期。第二,給能人足夠多的時間,這段時間你知道他肯定犯錯。”
鄭敏反對那種急功近利、來了就要生蛋的做法,而應該讓他們敢于試錯,“你要準備一些錢等著這個能人去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