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臺的任法融道長,相信很多人都耳聞其名,因他老人家精通易理,求他指點迷津者絡繹不絕。
早在20年前,我也拜望過他老人家。在樓觀臺亭竹擁戴半山上的窯洞里,我見到了被眾人稱為“神仙”的道長。那天,我請教了諸多問題,道長捋著他飄逸的美髯,也曾給了我一些教誨。
那時,迷茫很多,心很雜亂,求問,其實是在“印心”。年輕的我,只能聽取與愿望相符的話,還無法透過道長的言教,領悟命運的真諦。
前幾天,道長來古城,摯友邀我前往拜望。效仿道長,我們也跏趺坐地毯上,于是,有幸聆聽了道長的一番人生開示。有位年輕人卜問感情婚姻。道長按照程序操作后思度片刻,簡單說了幾句:再過幾個月有新戀情開始的跡象,并囑咐她要珍惜感情和家庭。
接下來,道長給大家講起了故事:隋朝,有位官宦人家罹難,只有一位十六歲的少女只身出逃,投奔到親戚門下。做小買賣的親戚擔心招致窩藏罪,同時對官衙的重金懸賞也分外垂涎,聰穎的少女曉之以情才得以自保。接著,親戚又刁難少女迫其彈琴賣唱。琴聲帶著少女憤懣卻不失高潔的情懷,引來了知音。知音為少女鳳落雀巢的遭遇而痛心,譴責少女的親戚生就是算小賬的命,不配與貴人有更深的緣分而救走了少女。之后,在少女的策謀與協助下,男子成就了一番大業,少女便是這位青史有名的豪杰之妻。
聽畢,有人總結說要學會尊重生命里相逢的每一位人;才女詩心也發表感悟:只有具備了高貴的情操,才會擁有高貴的命運。
有位青年才俊請問事業前程。道長略加思索,并沒有直接給予只言片語的指點,又講起了故事:清時,朝廷大臣因重修長城而爭執紛起。群臣力挺重修長城,只有張廷玉持反對意見。于是,同僚們聯名向皇帝彈劾他。面對皇帝的質詢,他向皇帝申請了由自己擺平朝議的權力。來日上朝時,待群臣到齊,他手提烏紗帽,肩披官袍,踏上朝堂后說,罪大,莫過于脫下烏紗和官服。在卸任前他要請問幾個問題:當年修長城的秦始皇如今何在?歷代重修長城者如今又何在?眾臣中,誰愿意拿出銀兩?誰又愿意讓自己的家人服役?一席話,問傻了朝臣。于是,皇帝說:黎民的本質是種莊稼,不是修筑長城,并當場下旨為張廷玉換了頂更大的烏紗帽
有在座者感悟:若有把民眾的利益擔在肩頭和胸懷,就不用擔心事業能否發達,前程是否無量。聰穎的青年立即起身,恭敬地向道長鞠了一躬。
于此,我想起幾年前,朋友邂逅了位神人。神人初見就告誡她一周內不得出門,否則難免血光之災。這位朋友戰戰兢兢過了一周,還好,一切如常。
預測帶有強烈的人格色彩,有的人以占卜唬人、牟利,而高尚慈悲如道長者,擔心年輕人被卦辭所囹圄,避開求問之事,借助兩個小故事,把開示重點放在“變卦”上,無疑是想告誡年輕人:善心善舉會推動滯逆的命運,踏上寬暢的坦途。
預測與被預測者之間的緣分,也像高山流水,淙淙雅樂,唯知音領悟。
之后,詩心以她的畫作《高尚之高》 對“高” 做了獨到的詮釋,畫面上高高的山崖下,澗溪流淌處是花木的燦爛和茂盛。畫上還題寫了:高尚之高的“高”,不是高高在上,不是高山仰止,不是高不可攀而是發自內心的體恤、憐憫、慈愛和關懷——
低得下,才高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