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以為,人們常說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話中的“笑”,是不屑的嘲笑(其實,我早就應該明白,上帝不是那樣的“人”)。因為在我固有的理解中,人跟神之間的距離,天上人間,是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上思考的。我以為,神在天上看人間的人思考,是比戲頑童的老叟更有高度上的優越感的。人類思考,基本屬于“止增笑耳”的小兒科,甚至連小兒科也算不上。后來經高人指點,才明白了那句話的“權威”解釋:神認為人是自以為是的,是自作聰明的,結果反被聰明所誤。于是背離了神,也背離了智慧。只有人開始思考的時候,才會靠近神,接近智慧。正因為此,神,很開心,就笑了。看來,神是鼓勵、期望人思考的。我們都是不信神的,甚至連“邪”都不信。但是我們信風水,信黃道吉日,信星座,甚至發財貓……不知道要是讓神知道了,他老人家會不會很不開心。
據我猜測,神在人們心中的存在,類同于戲在現實中的存在,以人性和現實生活的對立物形式,供人們反觀對照,體現了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和價值判斷,起著規范人們思想和言行的道德作用。
人是自私自利的,這可以從達爾文的那句經典結論中獲得證實。自私自利是保證人作為個體存在并繁衍下去的必要條件。這一點不難理解,如果人真的做到“毫不利己”,很快就可能因饑寒而亡,消失了。不可持續發展。但是,如果人們都由著本能性子一味地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人們賴以生存的群體秩序就會被破壞殆盡,最后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了。所以,自私不是問題,過度自私才是問題。什么樣的自私才算沒有過那個“度”呢?按著神的指導精神做人,按著戲文里推薦的故事做事。估計這樣就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可見,首先要“心”好,那個“欲”才能不至于太過分。關鍵是要“養心”,一般流傳下來的,尤其是民間傳頌的戲文,都具有這種神奇的養心功效。就像音樂培訓班招生廣告上說的:喜歡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
人們在說“人生如戲”這句話的時候,多少是帶著一點對現實境況無法掌控的無奈感的。貌似是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而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消極是錯的,是壞的。把這個意思壓縮一下重新表述:一個人無法掌控現實境況,是錯的,是壞的。其實這是一個既定觀念陷阱。我們用手摸不到月亮,不是錯的壞的;我們抓著自己的頭發不能把自己拎離地面,也不是錯的壞的。為什么偏偏不能掌控現實境況就是錯的壞的呢?我們根本不能改變人生如戲的宿命,跟一個不能改變的事情較勁有意思嗎?
其實,靜下心來想一下,人生如戲也沒什么不好。生下來戲臺就為你搭好了,那就依依呀呀開唱唄。不管你怎么唱,都會有人為你喝彩,也會有人昏昏欲睡甚至喊倒好。我們需要盡力,不要讓為我們喝彩的那些人失望,就是好演員。
是戲,就有散場的時候。
生旦凈末丑,各有各的精彩。
(編輯:一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