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食物除了能滿足你的口腹之欲,還能影響你的性格?最近網上瘋傳一張“能改變性格的食譜”,教人們通過“吃”來獲得較完美的性格。食譜上詳細羅列著:任性者多吃魚、黃綠色蔬菜及胡蘿卜,少吃過成食物;優柔寡斷者多吃蔬菜少吃肉;膽小怕事者多喝果汁少量飲酒;易怒者多吃海產品和含鈣食物;粗心者多吃卷心萊、牛奶、紅棗、辣椒;多疑者多吃牛肉豬肉;愛嘮叨者多吃瘦肉和粗糧;頑固者多吃黃綠色蔬菜……
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空軍總醫院營養科主任劉東莉說:“飲食與性格有關系,這個說法并不少見。比如:一般來說,脾氣暴躁、性子急的人喜歡吃刺激性的食物,性格平和的人飲食比較清淡,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不適合每一個人。另外,據我了解目前有關飲食和性格的關系的研究,目前都是泛泛的,并沒有人真正進行跟蹤調查。”
“‘能改變性格的食譜’本身并沒有理論依據,臨床上也沒有這種嘗試。一般我們是根據患者或者不同人群的需求來調整飲食營養,保障人們對健康的需求。”
劉東莉說,更重要的是,單從良好飲食習慣來說,這樣的食譜本身就不夠科學。世界上沒有任何食物可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因此必須吃多樣化食物,任何挑食、偏食都會妨礙我們獲得全面營養。同時,要均衡地吃各類食品,因為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營養成分,機體對各類營養成分都有一個量的要求,攝入多了或少了都不行。總而言之,從營養學角度來說,不科學、不合理的食譜,本身就有悖醫學,難以確保人體的健康,更別談會幫人改變不良性格了。
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沈政認為,通過飲食來改變性格,并不正確。因為性格是一個復雜的心理現象。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物因素等。而環境因素是影響性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這個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環境、求學工作的環境、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環境。此外,人的性格還要受到世界觀、人生觀的制約與調節。
沈政說,另外一方面,人的性格到了25歲,已經基本定型。25歲以后,個性進行改變的可能性比較小。一般人的性格塑造應從早期教育開始,其中嬰幼兒時期的生長發育、生活習慣、氣質特點對成人心理性格都有巨大的影響。性格的“模子”在兒童期已經打下了基礎。隨著年齡增長,性格也逐漸形成和完善,但可塑性也越來越小。從中不難看出,飲食是否能改變性格還需要商榷。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