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經(jīng)常有這樣的情況:某個人隨便說了一句話,卻弄得別人十分不愉快,有點“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意味。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瀑布心理效應”,即發(fā)出信息的人心里比較平靜,但信息被接受后使得別人心里不平靜,從而導致他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發(fā)生變化,這種心理效應,就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樣,上面是靜靜流淌的溪水,下面卻波濤洶涌、水花四濺。
《史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瘸子和平原君趙勝是鄰居,有一天,平原君的小妾看到了瘸子,她譏笑了瘸子一番。瘸子就找趙勝反映這一情況,要求趙勝把小妾殺了。
當趙勝猶豫不決時,瘸子勸說道:“在大家看來,平原君是尊重士子而鄙賤女色的人,所以,士子們才不遠千里來投奔您。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如果你不為我做主,旁人會認為您愛色而賤士,從而離開您。”平原君聽了這話,毅然斬了小妾。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知,在人際交往中,注意說話的分寸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在人際交往中,瀑布心理效應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往往大于積極意義。若要減少和避免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消極的瀑布心理效應,就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犯無心傷人的錯誤。
要做到這一點,你就應該知道以下兩點:
1.說話的禁忌
與人交往的時候,適當暴露自己的隱私,可以拉近與對方的距離,但如果你總是圍繞自己的隱私來展開談話內(nèi)容,就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別人會覺得你是一個沒有分寸的人。
不要打探別人的隱私。有一點需要記住,不要問男人的收入,不要問女人的年齡。如果你亂問,就犯忌了,問這樣的問題是無知和沒有分寸的表現(xiàn)。
不要大談別人的傷心事。當別人主動向你提起他的傷心事時,如失戀、離婚、家人去世等,你要表示同情并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好奇心而追問不休。如果你不停地說別人的傷心事,別人會認為你是有意氣他,自然不會對你有好感。
不要總盯著別人的健康狀況。有嚴重疾病的人,如癌癥、肝炎等,通常不希望別人把自己當作談話的焦點對象。所以,千萬不要做個大嘴巴,看到別人病后回來工作,就大聲昭告天下:5“老李,你的肝病好了嗎?”
不能讓人開心的幽默,請終止。與人交往,我們提倡幽默,可不是每個人都會幽默。如果你的幽默言語能讓人捧腹大笑,請繼續(xù),如果你的幽默言語讓人臉色鐵青,那么趕快終止。
2.掌握說話的分寸
說話客觀,才能得人心。這里說的客觀,就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應視場合、對象,用合適的表達方式。有些人說話喜歡主觀臆斷,信口雌黃,往往會把人際關(guān)系搞砸。
說話時要明確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場合說話,都有特定的身份,也就是當時的角色地位,比如,在孩子面前你是父親或母親,在父母面前你是兒子或女兒。如果你用對小孩子說話的語氣對長輩說話,就有失尊重。
不要興奮過度。與人交往,提倡熱情相待,態(tài)度保持寵辱不驚,千萬不要過度興奮,以至于口不擇言,傷害他人。
善意很重要。說話的時候要心存善意,與人為善,這樣別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與人交往的時候,如果你沒有注意語言的分寸,是很容易引發(fā)瀑布心理效應的。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