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母親帶著10歲的孩子到咨詢中心來,母親怒火沖天,對兒子大喊大叫。咨詢師在咨詢室內單獨見了這位小學四年級男生。
經過與男孩的對話,咨詢師了解到他從小就常常挨打,而且有時父母會一起對他責打。男孩因為害怕父母對自己不滿,開始撒謊,而被發現后就導致更嚴重的體罰。后來出現了軀體應激癥狀,母親一開始說話他就全身發抖,母親在他身邊時他雙手出汗,渾身的肌肉很緊張。男孩說后背很痛,咨詢師發現男孩整個后背都是舊傷加新傷,他的兩條腿上也是舊傷加新傷,密密麻麻的條紋。咨詢師向母親問及此事時,母親很平常地說:“不聽話、做錯事就得打,打是疼,罵是愛。”
很顯然,這位母親有嚴重的情緒障礙,已經開始有些缺乏理智,情緒起伏有些異常。孩子撒謊是因為說實話會遭到責罰。孩子有某些需求不敢跟父母說的時候,就會撒謊或偷盜。從這個孩子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而去偷父母錢的事,就說明孩子缺乏認同感,缺少心理支持。老師的表揚、父母的認可都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陽光雨露。從男孩想辦借書卡被母親拒絕后而偷錢去辦卡一事,說明父母根本不懂孩子心靈成長所需要的精神食糧的重要性。母親沒意識到自己的缺失,不但沒正確面對兒子偷錢去辦借書卡一事,反而痛打孩子,還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越來越恃強。
咨詢師:你的兒子有什么優點嗎?
母親:他只是心地不錯,比較善良。
經過分析,咨詢師決定采用深層心靈溝通的方式去化解親子關系中的齟齬和心結。咨詢師安排母子倆進入心理互動環節,要求兒子面對母親說心里話。兒子望著媽媽流淚說:“媽媽,我以后會表現好,不讓你操心,媽媽,能不能買書給我看?媽媽,能不能不要再打我了?”起初母親雙手抱胸,一直抖動著腿,看著兒子冷冷地說:“你要表現好,我才不打你。”咨詢師隨即介入談話,讓母親進入想象,去幻想自己被—個比自己有力量很多的人無故責打和虐待,想象所有身體的痛苦,卻無力反抗。
咨詢師:你有什么感覺。
母親:很憤怒,很無力,很難過。
咨詢師:你在責打你兒子的時候,他的感受是一樣的。
母親沒有說話,若有所思。
在又一階段的心靈交流中,雖然母親的表現還是略微有些僵硬,但是已經能夠去聆聽兒子的感受和想法了。態度上也有了極大的轉變。咨詢結束后,母親答應回去后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盡量不動手。
在教育當中,懲罰固然需要,但是過度的懲罰只會摧殘孩子幼小的心靈,暴力帶來的陰影,會影響孩子一生。不要用愛的名義去責打,打不是疼,罵也未必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