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簡歷:李某,男,現年13歲,漢族,小學文化,案發時系渭南市某小學五年級學生。2006年10月某日,李某向其奶奶要錢,遭拒絕,趁其熟睡后,拿斧頭向其頭部連續擊打,致死亡。最終,李某被批收容教養三年。咨詢師手記之一
咨詢時間:2007年12月4日
咨詢地點:中隊值班室
咨詢原因:李某,年僅12歲竟親手殺死其相依為命的奶奶,案情惡劣,悖于常理。咨詢中心成立后,筆者主動約其咨詢。
咨詢方式:攝入性談話
咨詢前期:咨詢前,筆者了解李某的一般人口學資料,發現其案發時系小學五年級在校生,且親手殺死其奶奶后又如往常一樣繼續上學。經了解在同教中,李某年齡最小,但同教一般都不敢與之沖突。
咨詢過程:筆者由其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與他聊學生時代美好的校園生活。李某告訴筆者自己最愉快的就是與老師同學關系融洽的校園生活,在交談中,筆者發現李某的思維、積極情緒及正向感受幾乎都停留在校園生活。咨詢師試探談及殺人的具體事件時,李某以“不想說”為由拒絕。
咨詢師感受:通過交談了解,筆者感覺雖然現年僅12歲的李某個小瘦弱,但其心性極強,且該個體身上少年的天性、童趣與成熟的機警相互混雜,轉換。但因其尚年幼,無法定性為人格問題,因此,須再觀察確定。
咨詢師手記之二
咨詢時間:2008年3月19日
咨詢地點:心理咨詢室
咨詢原因:筆者聽聞李某偶有在新學員面前充大、擺譜的事件,主動約其前來交談,也是想了解近一段時間的李某的心理狀況。
咨詢方式:投射測試(房、樹、人的心理投射測驗)、自由聯想。
咨詢前期:咨詢前,筆者了解李某在業余之間比較愛畫畫,且留有大量個人作品,中隊還為其舉辦了小型的個人畫展。同時鑒于其年齡偏小,表達能力有限,故決定采用心理投射測驗。
咨詢過程:在與李某簡單寒暄之后,就直奔主題,談及對繪畫的喜愛,李某顯得特別活躍,神采飛揚。筆者當即請他描繪心中家的樣子。(房、樹、人的心理投射測驗)李某欣然接受,僅在幾分鐘之內,完成了繪畫過程,并且欣然題名為《古事今提》。
我:家門前的兩個人是誰?
他:(不加思索地)我和奶奶。
我:你們是從家里出來還是一起回家?
他:(堅定和落寞)回家。
我:想奶奶嗎?你可以把這幅畫送給奶奶呀!
他:(眼里神采重現,在圖上寫下“這幅畫送給我奶奶”字樣并標注了日期,接著娓娓講述門前的小河,房前的果樹,完全沉浸在昔日的回憶之中)
我:你這幅畫里還有其他的東西。你看,這樹代表著生命的活力,也是你人際關系的表現,象征著實現目標的力量,從你的畫上看,你活力四射,人緣很好。
他:(一愣,隨即不好意思地笑)我那是瞎起哄呢!呵呵!
我:其實你是個很有熱情,很有領導能力的人,往往會有很多人愿意靠近你,與你交往,不要藏起這些熱情,不要拒絕對他人付出你的情感,你一定會成為非常受歡迎的人。
他:(懷疑)是嗎?
我:(點頭)是這樣的。
點評分析:李某的畫作布局合理,比例得當,筆觸流暢。從房子,樹的描繪可看出,李某此時的內心還有足夠的幻想空間,有著正常的人際交往,但并不能掩蓋其特殊經歷所造成的內心防御狀態。李某畫中的奶奶和自己的人物形象,就是他內心一種理想狀態的投射。他此時的心理相對出于一個穩定平衡的狀態,對環境適應,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自己對現今生活也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控力。
咨詢師手記之三
咨詢時間:2008年10月20日
咨詢地點:心理咨詢室
咨詢方式:自由聯想投射測試(房、樹、人心理投射測驗)
咨詢原因: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欄目對李某進行單獨采訪,李某配合拍攝工作整整兩天時間,打亂了其正常的生活秩序。筆者自覺李某心理會有一些變化,因此約他前來。
咨詢過程:李某精神狀態較為低落,筆者覺察出來這是一種阻抗,便岔開話題,開始聊其他同教的情況,并以自我暴露的方法講述自己曾經的經歷,以期待與其共情。經過一段時間的談話以后,筆者便提出請李某畫張畫,不料李某卻以“不會畫”為由拒絕了。筆者只好拿出李某以前的那張畫,引導他回憶當時畫畫的情緒。
我:我們試著畫一下,試一試看好嗎?
他:(猶豫)
我:請你用筆在這張白板上任意畫一幅有房子、樹、人物在內的畫,你想怎么畫就怎么畫,但是你可要認真地畫,可以加顏色也可以修改,不著急,我們慢慢來好嗎?
他:(拿起筆艱難地畫了畫)。
我:你現在是不是覺得有些壓力?
他:嗯,心里不痛快。
我:我們來聽些音樂放松一下。
他:嗯。
咨詢師點評分析:李某在本次繪畫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阻抗情緒,繪畫期間時時停頓,而且筆觸艱澀,畫面整體布局不合理,所畫的房、樹、人之間相對孤立,缺少關聯,整體來看,該人員此時心緒較為混亂。樹干的傷痕顯示了心理創傷的體驗和不安。還有房頂的反復修飾,格子形狀,也投射出李某的內心沖突和無所適從。畫面上李某還特意畫了一個太陽,紅色的太陽,但是卻留著眼淚。從投射分析角度看在描繪中添加與主題無關的事物,提示內在的欲求和人格的復雜性。經過連續四周的放松訓練,李某情緒逐漸平穩,已回歸正常的改造生活。
咨詢師手記之四
咨詢時間:2008年12月2日
咨詢地點:心理咨詢室
咨詢方式:自由聯想投射繪畫
咨詢原因:將近兩個月后,李某已經回復到正常的生活軌道,李某此時心態應較為平和,能真正反映其現時的心理狀況,筆者想了解經過兩年多的勞教生活,李某本人的心理成長狀況如何?因此再次約他前來。
咨詢過程:
我:看看窗外,你看到了什么?
他:(停頓了數秒)這么好的天氣,陽光明媚,最好是和幾個好朋友一起打秋千、玩籃球。
我:把那個場操畫出來吧。
咨詢師點評分析:李某的眼睛看到陽光,想到好朋友,描繪出玩耍、嬉戲的場景。足可見一名1 3歲大孩子的童趣和陽光。筆觸流暢,思維活躍。藍天白云、陽光明媚,摩天大樓、高聳入云,拉索大橋、四通八達。值得注意的是,這幅畫里的人物已經由第一幅的和奶奶一起回家到第二幅的獨自一人再到這一幅小樓內傳出的朗朗笑聲。這預示著李某的心理在逐漸地接受和重整創傷事件,并能逐漸走出陰影,憧憬明天。
心得體會:對李某三次投射測驗結果的比較,很容易看出三次畫畫的心態異同,而且都與現實的生活事件或狀況相關,這使筆者深感投射測驗對于非語言性心理描繪的準確性,能使咨詢師及時把握來訪者的大體心理狀況,尤其是針對未成年勞動教養學員而言,具有主動性、構成性、非言語性的特點,能不同程度了解被測者的心理狀況,又不容易造成心理創傷體驗,是對勞動教養人員心理狀況把握的一種重要工具,值得推廣。
作者簡介:
李娜(達心),爸媽在線精神分析研究所研究員。爸媽在線軍警公務員心身健康學院高級培訓講師。陜西省心理學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陜西省未成年勞教人員心理咨詢中心主任。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學專業,熱衷心理學的研究應用,先后參加敘事療法的培訓、沙盤游戲系統培訓、人性解剖之主客觀心理治療培訓等。
日常從事個案咨詢以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工作,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并小有收獲。
(編輯:駱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