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個周日晚上,在紐約著名的切爾西碼頭舉辦了一場雞尾酒派對,這也是紐約時尚界一年一度的兒童慈善晚會,因此吸引了大批時尚產業相關人士前來參加。設計師彼得·索姆(Peter Som)看到現場有那么多的設計師、時尚產業老總和市場專員后幽默地調侃道,要是這個碼頭突然倒塌,那“明天這個世界就沒有時尚,而紐約城也沒有同性戀了”。
這讓我們聯想到時尚品牌推手塔拉·薩科夫(Tara Subkoff)在一個公共論壇上的尖銳批評,時尚設計師儼然已經成為了“男同性戀的專有職業了”。
薩科夫女士對此感到十分憤怒,而索姆先生卻樂在其中。
男同性戀設計師在時尚界占據了統治地位,這早已不是一個秘密。但這兩位時尚界人士對這一現象截然不同的反應卻表明,這一現象的受害者和受益者之間的矛盾正變的越來越尖銳,前者認為自己受到了歧視,而后者卻認為“比起女性,男性更適合做設計師,而男同性戀更是最出色的設計師”是人們雖未明言,但卻普遍認可的真理。
2011年9月的紐約時尚節,薩科夫女士在一次主題為“第N代時尚”的小組討論中的發言在時尚界引起了轟動。她炮轟《時尚》雜志的主編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只青睞“年輕的男同性戀”。從那時起,第七大道(紐約的時尚中心)就充斥著各種爭論,爭論的中心是同性戀是否已經成為時尚界的引領者,以及作為時尚產品消費主體的女性們是否面臨著體制性的障礙,而后者限制了她們創造力的發展。
針織服飾設計師利茲·科林斯(Liz Collins)在業內獲得了多項榮譽,但是在商業上卻始終不甚成功,她說:“一個30歲但沒什么魅力的女人,盡管她也對時尚有著獨特的見解,但是肯定不會像一個年輕可愛、可能是同性戀的小伙子那么引人注目。”科林斯女士在羅德島設計學院教授紡織課程,她認為這個行業其實并沒有特別偏愛同性戀而歧視女性,她還舉出了曾經獲得多項殊榮的女性設計師的例子——蔻蔻·香奈兒(Coco Chanel),唐娜·凱倫(Donna Karan),以及現代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繆西婭·普拉達(Miuccia Prada)。然而,科林斯女士其實對自己的這個觀點也有些懷疑,因為有一次她在申請一項美國州立投資項目時遭到了拒絕,就因為她是一名女性設計師。
科林斯女士說:“時尚人士的性別優勢問題引發的對峙和敵視情緒早已根深蒂固。但是其中許多都是沒有必要,或者根本不存在的。然而,仔細觀察一下那些迅速崛起的設計師們,你會發現,男同性戀設計師的成名比例的確要高一些?!?/p>
然而我們不能僅通過對比不同性別或性取向的設計師們取得的成就來判定男性是否真的比女性更適合做設計師。正如紐約流行設計學院博物館的館長瓦萊利·斯蒂爾(Valerie Steele)所說的那樣,“創新跟同性戀基因毫無關系”。
然而,實際生活中的這些證據讓許多設計師不得不懷疑這種差異到底由何而來。最近幾年,在零售業界最受歡迎的、時尚媒體爭相推崇的年輕設計師們幾乎無一例外全部是男性:扎克·博森(Zac Posen)、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納西索·羅德里格斯(Narciso Rodriguez)、索姆先生,以及普羅恩薩·施羅(Proenza Schouler)旗下的杰克·邁克羅夫(Jack McCollough)和拉扎羅·赫爾南德斯(Lazaro Hernandez)。他們同時代的女性設計師們則很難取得大的突破,其中包括博納茲·沙拉普爾(Behnaz Sarafpour)、愛麗絲·羅伊(Alice Roi)和薩科夫女士。
薩科夫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說:“同性戀男性們整天像兄弟一樣黏在一起。他們樂于相互幫持?!彼€補充說,如果一位女性提拔了另一位女性,那么“她會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被提拔者的威脅”。
美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的職能是對申請加入者進行審核,由121位女性和156位男性組成。自1986年起,該協會專為年輕設計師設置的年度非凡人物大獎頒發給了8位女性和29位男性(其中有20位公開自己是同性戀)。
菲爾查德出版公司出版的《時尚界設計師名錄》看起來也很偏愛男同性戀設計師們,它收集了60位男性設計師和40位女性設計師的名錄。去年,由查爾斯·斯克里布納之子(Charles Scribner’s Sons)出版公司出版的《服裝和時尚百科全書》收錄了36位女性設計師和69位男性設計師的詞條。
業內人士認為,如今女性無法取得更高成就的某些原因跟影響女性在法律和銀行業中發展的原因是相同的。上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女性設計師之一——諾瑪·卡瑪麗(Norma Kamali)說:“女性仍然把結婚生子看作人生第一大事。越來越少的女性愿意放棄花在事業上的時間。這跟激情有關,女性們如此執著于這兩件事,什么都無法撼動她們的這種執著?!?/p>
也有不少例子說明女性設計師可以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比如凱倫女士,辛西婭·羅林(Cynthia Rowley)和辛西婭·斯蒂夫(Cynthia Steffe)。黛娜·巴克曼(Dana Buchman)的公司已經有19年的歷史,年營業額約有1.5億美元,而她的經營理念就是既要享受一個在職母親的生活方式,又要享受有大批顧客在手的職業女性的生活方式。然而,跟那些幾乎剛剛開始買衣服的設計師相比,巴克曼女士的成功并未廣泛見諸于報端。
她說:“我并不經常在時尚媒體上露面。你看看那些經常在時尚媒體上露面的人就會發現,大多數都是年輕的男同性戀?!?/p>
對于薩科夫女士對其在《時尚》雜志上明顯偏袒男同性戀設計師的指責,溫圖爾女士拒絕作出評論。但是其他一些設計師卻站出來為其辯護,比如《時尚》雜志11月期和12月期的封面就采用了王薇薇設計的女裝圖片。毫無爭議的是,今年,《時尚》雜志的封面高調采用約翰·加里亞諾(John Galliano)、雅各布斯、羅德里格斯、奧利維爾·維斯金斯(Olivier Theyskens)和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等男性設計師的作品,這些作品的確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從某些方面來講,人們往往有這種感知,即女性作為時尚消費的主體,更愿意從男性那里得到穿著打扮的建議 。湯姆·福特(Tom Ford)說:“通常,男性比女性更擅長為女性設計服裝?!彼枪牌妫℅ucci)和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品牌的前創意總監,在過去10年里,他比任何設計師都要出色,他依照自己的品味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這一品牌對男性和女性都有感召力。在比爾·布萊斯(Bill Blass)、瓦倫蒂諾(Valentino)和奧斯卡·德拉倫塔(Oscar de la Renta)憑借毫無威脅性的中性魅力建立起自己的王國的同時,福特也在野心勃勃地推廣自己具有性感形象的設計。福特說:“當然,還有更多其他同性戀設計師。我認為我們的視角更加客觀。我們并沒有背上厭惡身體某一部分的包袱。”
有些設計師在這一問題上持極端的觀點。比爾·布萊斯的設計師邁克爾·沃比拉齊(Michael Vollbracht)說,他相信男同性戀的確在服裝設計方面技高一籌,他們的審美是由將女性看作完美的幻想而形成的。沃比拉齊說:“我成長于一個男同性戀將自己打扮成女性的時代。我是真的支持同性戀的。我很優秀,比直男要優秀得多。女人們很多時候對于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子感到困惑,而我相信男設計師擁有女性所沒有的想象世界?!?/p>
福特說,當女性為女性設計服裝時,總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而非想象。他還說道:“有時候女性會沉迷于自己的這些觀點而無法自拔,但還是有些女性憑借這些想法創立了自己的事業。唐娜·凱倫非常喜歡自己的臀部,于是她就利用自己的想法設計了她的品牌?!?/p>
巴克曼女士認為這些觀點不名一文。她反駁道,如果說男性更加客觀,那么女性就更加感性,這在理解顧客需求方面十分有用。她說:“我穿自己設計的服裝,我經歷了女性顧客們所經歷的生活?!?/p>
有些設計師認為性別差異在設計能力方面起重要作用,這一觀點跟研究職業女性的非盈利調查公司Catalyst發布的調查結果相一致。報告指出,在判斷領導角色的資質時,許多行業中的高層都有性別偏見,例如,他們認為男性更有事業心,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時尚界的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時尚界出現男同性戀設計師比例如此高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在紐約第七大道工作的人不像在美國政府部門和華爾街那樣懼怕同性戀。男同性戀設計師取得的輝煌成就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男同性戀加入這個行業。
矛盾的是,要進入這一行業基層的女性比男性還要多。紐約帕森設計學院時尚設計系主任蒂莫西·甘恩(Timothy Gunn)說,該系的學生中,男性所占比例還不到7%,并且這一數字在過去10年一直在下降。在紐約市的另一所頂尖時尚學校時裝技術學院中,85%的學生是女性。
盡管大批女性進入時尚界的底層,然而,她們上升到高層的比率跟進入底層的比率并不相符。專門發掘新設計師和藝術家的非營利組織Gen Art的時尚總監瑪麗·吉拉爾(Mary Gehlhar)說:“想到這兒就讓人很吃驚?!痹谒脑O計師數據庫里,擁有自己品牌的女性設計師比男性要多得多,但是卻鮮有取得很高成就的。她說:“人們不一定能從媒體上看到這些。隨著越來越多的市場營銷和獎項,如時尚雜志基金的出現,它們的出資人也更傾向同性戀設計師群體?!?/p>
跟金融和政治領域不同,時尚界的頂端總會有一些女性占據。但是她們的知名度在過去幾十年并沒有像在其他行業那樣逐步遞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活躍著很多女性設計師,如艾利克斯·格雷斯(Alix Grès)、艾爾薩·夏帕瑞麗(Elsa Schiaparelli)和香奈兒 ,但是二戰以后,鼎鼎大名的設計師就都是男性同性戀們了,比如比爾·布萊斯、伊夫·圣·洛朗、皮爾·卡丹等等 。
吉拉爾指出,男同性戀設計師在時尚領域更易獲得成功這一現象也是當下觀點和刻板印象的一種反應。
吉拉爾說:“如今,各種各樣未經證實、且明顯毫無根據的觀點在時尚界傳得沸沸揚揚。我認為,從文化和社會政治方面尋找答案更為合理。然而,魯迪·格恩萊克(Rudi Gernreich)30年前關于‘所有優秀設計師都是男性,所有男性設計師都是同性戀’的斷言雖然未經證實,但也著實正在成為一種大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