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哲學
蘇格拉底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關于蘇格拉底的生平和學說,由于從古代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記載和說法,所以一直都是學術界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他以一種對哲學的嶄新理解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紀元,更以其靈魂轉世與凈化的基本思想,給柏拉圖以極其深刻巨大的影響,并通過他們一直影響到希臘化羅馬時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學。
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柏拉圖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學上建立了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阿加德米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后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中。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
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作為古希臘文化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一生勤奮治學,從事的學術研究涉及到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美學、博物學等幾乎所有的現代學科,寫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據說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他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古代·藝術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最佳代言人,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作為畫家,達·芬奇一生畫作不多,但幅幅都是傳世之作。達·芬奇終生未娶,也沒有子嗣。唯一能推測他性取向的史料是一份1476年指控他雞奸的訴狀。當時有人向法庭匿名告發一位年輕的金匠,說他委身于四位“向他索取邪惡享樂”的達官貴人,其中就有達·芬奇。雖然這樁訴訟后來因為程序問題而撤銷,但從此達·芬奇就一直處于弗洛倫薩值夜官的監視之下。十多年后,達·芬奇收留年僅10歲的沙萊作為仆人兼學徒,但兩人關系并不好,達·芬奇曾公開指責沙萊是“好吃懶做的小偷和騙子”,甚至偷走他的畫作去換取金錢。然而30年過去了,陪伴達·芬奇左右的仍然是沙萊,這讓人們不禁猜測這位文化巨匠與自己仆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在達·芬奇諸多畫作如《施洗者圣約翰》中,可以一窺達·芬奇對這位有著紅色細卷發的少年充滿情欲的細膩描繪。
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1475-1564)
作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米開朗基羅的性格相當火爆,不僅跟三杰的其余兩位——達·芬奇和拉斐爾交惡,還常常對資助人出言不遜——這或許是男性完美主義者的通病吧。作為影響了此后長達三個世紀雕塑繪畫風格的藝術家,他的作品造型獨特,洋溢著陽剛之美,其作品中的男性往往赤身裸體,生殖器暴露在外(一度因此被誣蔑為“污穢創造者”),甚至其作品中的女性也往往顯得強壯健碩。而在米開朗基羅暴躁的性格之下,還隱藏著柔情蜜意的一面:他把自己最長的一首詩獻給小他34歲的美男子托馬索,詩中毫不掩飾對這位俊美男性的仰慕渴望之情。而后來成為他情人的托馬索也以火辣辣的詩句回應米開朗基羅,并從此一直忠心耿耿地陪伴在米開朗基羅身邊。兩人的同性愛戀也成了米開朗基羅諸多畫作和詩歌的靈感來源。
本韋努托·切利尼(1500-1571)
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著名的金匠和雕塑家,“手法主義”或者“矯飾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涌現了一大批藝術、文學巨匠,然而切利尼是唯一一個留下了自傳的人。歌德在《切利尼自傳》德文版出版之際曾說:我從這個人的憂慮之中看到的整個世紀,比最清晰的歷史記載還要真實。切利尼一生風流,男女通吃,由于“龍陽之癖”,他被官方至少起訴過三次,罰款無數。甚至在他旅居巴黎期間,還被他的女模特和情人起訴,因為他只以“意大利人的方式”(肛交)和她們做愛,這也從一個側面暗示了切利尼對同性之愛的偏好。
近代·哲學
弗朗西斯·培根(1651-1626)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自從他喊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口號后,直到今天仍在全世界范圍內激蕩回響,成為現代人常識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著名的格雷棧法學院不僅把培根培養得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其男男相戀的風氣也熏陶出了培根對同性的嗜好。畢業后,培根的仕途并不坦蕩。直到詹姆斯一世繼位,他才得以重回官場。原因之一就是詹姆士一世與培根均為同性戀。培根從不掩飾對其威爾士男仆的偏好,他的床伴多為年輕俊美的男仆。他甚至在遺囑中,都對男仆做了衣食無憂的關照。在著名的《散文集》中對男性之間的情誼贊賞有加,如“雖說婚姻之愛延續了人類的香火,可同性之愛卻能使人完滿”。
近代·文學
瓦爾特·惠特曼(1819-1892)
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他創作的《草葉集》代表著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惠特曼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十一歲輟學,過起神秘漂泊的波西米亞式的生活,他經常和碼頭工人、車夫等下層人生活在一起,對他們產生了深摯的感情。這些人又都是男性,這或許是惠特曼同性戀的一個原因。1848年,惠特曼29歲,在新奧爾良法語區做當地報紙編輯時,曾與一位貴婦人相戀,但是很快他就突然離開,從此他再沒有和異性有過戀情。1855年他要出版《草葉集》,因為詩集直言不諱的贊美同性戀使得沒有一位出版商敢于接手,他就自己籌資出版。1860年,他不顧出版商和朋友們的竭力反對,再版了《草葉集》,收入了更加大膽地歌頌同性戀的《蘆笛集》。在美國內戰后,惠特曼同19歲的馬車夫彼得·道耶爾相愛并共建家庭,并一直一起生活到他逝世。
阿爾圖爾·蘭波(1854-1891)
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他用謎一般的詩篇和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吸引了眾多的讀者,成為法國文學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詩人之一。同時期的詩人魏爾倫發現了蘭波的詩歌天賦,并不顧輿論和剛剛懷孕的妻子,瘋狂地愛上這個當時年僅16歲的少年。他們在倫敦和布魯塞爾過了兩年的同居生活,1873年7月,兩人在布魯塞爾火車站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隨后魏爾倫用槍打傷了蘭波的手腕,魏爾倫被逮捕。被捕期間,魏爾倫被迫接受了一系列具有侮辱性的心理治療,原因是魏爾倫的妻子指控她的丈夫和蘭波之間不正常的“友情”。開庭審理時,盡管蘭波一再宣稱自己撤回對魏爾倫的控訴,法官還是判魏爾倫入獄兩年。魏爾倫入獄后,蘭波只身一人回到故鄉夏爾維勒,在極度傷心中完成了一生最杰出的詩作《地獄一季》。在詩中,蘭波追憶他和魏爾倫共同生活的“地獄情侶”的歲月。他甚至以“悲傷的兄弟”、“瘋癲的童貞女”來稱呼魏爾倫,而自己則是他的“下地獄的丈夫”。
奧斯卡·王爾德(1854-1900)
英國劇作家、詩人、散文家,與蕭伯納齊名的英國才子。他深受唯美主義的影響,成為美學運動的領導人物。在衣著上,他極度夸張地注重打扮;在文學上,他運用華麗的修辭,富于音樂性的辭句,絕妙的想像來點綴作品。然而,19世紀末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上流社會新舊風尚的沖突十分激烈,王爾德的放蕩不羈和同性戀使他很成為了這場沖突的犧牲品。1895年,昆斯貝理侯爵因兒子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別名“波西Bosie”)與王爾德交往而導致父子不和,并公然斥責王爾德是一個同性戀者。對此,憤怒的阿爾弗萊德讓王爾德立刻上訴,告侯爵敗壞他的名譽。結果王爾德上訴失敗,更被反告曾“與其他男性發生有傷風化的行為”。根據當時英國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部分,王爾德被判有罪,在瑞丁和本頓維爾監獄服了2年苦役。王爾德的審判是英國司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也是同性戀平權運動史上被引用最多的案件之一。在同性戀不再被視為異端、被普遍接受的20世紀末、21世紀初,他成了同性戀社群的一個文化偶像。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其作品《追憶似水年華》是20世紀西方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對20世紀中后期文學尤其是現代派文學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坊間一直流傳普魯斯特是一位同性戀者,而他的緋聞對象是作曲家和鋼琴家雷納爾多·阿恩,據說普魯斯特和雷納爾多·阿恩曾經相伴同游布列塔尼,并且相聚甚歡,之后普魯斯特又和自己的司機和秘書分別傳出緋聞。并且普魯斯特也許是極少數在當時就真正理解王爾德的人,他對那位骨灰級同性戀者王爾德的遭遇感同身受。在《謊言的衰落》中,王爾德發出了這樣的悲嘆:“我這一生中最大的悲劇就是呂西安(注:巴爾扎克筆下的同性戀人物)的去世。”而普魯斯特又對這位性取向上的同行滿懷理解:“除了一些戲劇性的特殊日子之外,奧斯卡·王爾德一生中最燦爛的時光都被呂西安所吸引和感動著……我們禁不住會去想,幾年之后,他是怎么把自己也變成呂西安的呢?”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1874-1965)
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和戲劇家。他出生于律師家庭,曾在倫敦情報部門工作,戰后周游世界各地。他一生共創作了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150多篇、劇本30多部。不過毛姆本人對自己的評價卻很謙虛:“我只不過是二流作家中排在最前面的一個。”作為奧斯卡·王爾德風化案之后的一代英國作家,毛姆在自己的作品中小心避免了與同性戀有關的各種題材,盡管他本人也曾擁有一段長達三十年的同性戀情。毛姆的私生活變化多端,老年后曾自我解釋年輕時的性傾向:“我是1/4正常,3/4同性戀。不過我盡力想說服自己是3/4正常,1/4同性戀,這是我最大的錯誤。”這樣的錯誤造成他與一名性格倔強的女子結婚,兩人常因金錢費用與女兒的教育問題爭吵,不久便不得不離婚。毛姆之后三十年的真正伴侶是一個英俊放蕩的美國男子哈克斯登,此人酗酒,撒謊,賭博,勾引同性戀者,拉皮條,堪稱無惡不作,但對毛姆卻特別有吸引力。毛姆在這位同志伴侶的陪同下,游覽了中國、印度、拉美等地,在這些旅途中,哈克斯登好比毛姆的眼睛與耳朵,在與旅途中各色人等的交往中,為毛姆搜羅了大量"奇聞逸事",而這些故事則成為毛姆日后小說創作的源泉。
近代·文學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1879-1970)
英國小說家、散文家。曾榮獲英國最古老的文學獎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其經典作品《印度之行》、《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天使不敢駐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華德莊園》都被成功地搬上銀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雖然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20世紀初英國的社會狀況,但其間表達的自由、平等與人道的精神對正在走入21世紀的人類社會仍有實際的借鑒意義。福斯特很小時已肯定自己是同性戀者,但由于英國當時對同性戀的迫害,他的性傾向直到他死后因小說《莫瑞斯》的出版才為人所知。1930年51歲的福斯特結識了28歲的警察羅伯特·巴金漢,兩人的情誼維持了40年之久。羅伯特結婚后,他的妻子逐漸接納了福斯特為家庭的一員。羅伯特的子女后來也把福斯特當爺爺看待。羅伯特的兒子和孫子都取名為摩根,他的家也成為福斯特朋友們聚會的場所。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羅伯特的家中去世。
弗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
英國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魯姆斯伯里派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燈塔行》、《雅各的房間》。家庭背景復雜,由于伍爾芙小時候受到的家庭性侵害,在她心中留下陰影,她厭惡性行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對于同性的依戀甚至一度成為她感情世界里的重心。她不可救藥地依戀著姐姐瓦奈薩,她們在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始終是被關注的焦點,不論生前還是死后,除了她們的藝術才華,還有她們的生活隱私。
當代·文學
W.H.奧登,(1907-1973)
英國出生的美國詩人,是繼T.S.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英語詩人。奧登亦莊亦諧,是20世紀風格最多姿的大詩人之一。1938年,為了幫助作家托馬斯·曼(也是同性戀)之女艾莉卡·曼逃出納粹德國,奧登與她結婚,使她拿到了去英國的簽證,隨后二人離婚。同年,奧登與倫敦預科學校時代的好友、小說家克里斯多夫·依舍伍德(也是他的同性戀情人)一同前往中國,依舍伍德完成了一部詼諧的旅行日記,而奧登則寫了一組嚴肅、睿智且雄心勃勃的戰爭詩。1939年1月,由于對一度擁護的左翼政治感到幻滅,奧登與依舍伍德一起移民美國。奧登在紐約定居下來,并很快與早熟的18歲布魯克林區少年切斯特·卡爾曼相戀,兩人同居,并把這段同性之戀維持終身。
田納西·威廉斯(1911-1983)
美國劇作家,亦是20世紀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田納西·威廉斯于1948年和1955年分別以《欲望號街車》、《熱鐵皮屋頂上的貓》贏得普利策戲劇獎。田納西·威廉斯童年生活的不幸在帶給他創傷的同時也為他日后的創作提供了不少素材。他的童年是在沉默與壓抑中度過的,在那個時候,年少的田納西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同性戀的傾向,這導致他后來在一段時期內曾為自己的這種傾向感到自責。而無論是《欲望號街車》,《玻璃動物園》,還是《熱鐵皮屋頂上的貓》,在田納西的作品中充滿了欲望和壓抑這兩種元素,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會出現同性戀者的影子:《欲望號街車》中白蘭奇的丈夫,《熱鐵皮屋頂上的貓》中的兩兄弟,而1951的《玫瑰紋身》“獻給弗蘭克,以感謝他帶給我的西西里陽光”更是直接地寫給了自己的意大利情人——比他小11歲的弗蘭克·梅羅。1983年,田納西因吞食藥片導致窒息死亡,最終,這位美國戲劇的標志性人物、這位備受爭議的天才以極其戲劇化的方式走完了一生,留下了身后的一片唏噓嘆息。
羅蘭·巴特(1915-1980)
是當代法國思想界的先鋒人物、著名文學理論家和評論家,其許多著作對于后現代主義思想發展有很大影響,包括結構主義、符號學、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與后結構主義。他在小說《偶遇瑣事》中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據傳羅蘭·巴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跟福柯保持戀人關系,直到福柯另結新歡。
三島由紀夫(1925-1970)
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制作人、電影演員與右翼思想家。他是日本戰后文學的大師之一,其作品在西方世界有崇高的評價, 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本最多的當代作家。三島性好熱鬧,三教九流之輩無不結交,好美酒,嗜佳肴,高朋滿座,列位無虛席,十足是一位花花公子。三島在一封寫給精神病醫生的書信中,坦承他描寫同性戀主角自醒過程的《假面的告白》一書,其內容其實源于自己的體驗。 三島坦承《假面的告白》一書的內容,除了人物范本略為修正之外,“全都是我親身體驗的忠實詳述”,他對于自己的性傾向無法“朝一般常態的方向走感到苦惱”。但是在此之前,他對外一直強調自己小說中的同性戀情節描寫都是虛構的。
艾倫·金斯堡(1926–1997)
美國詩人,他在《嚎叫及其它詩》中的標題詩確立了其在避世運動(一個強調遠離主流文化的文學流派)中的領袖詩人地位,《嚎叫》被認為是可以同艾略特的《荒原》相提并論的作品,它成為金斯堡和他的同時代人的里程碑。金斯堡也因此被奉為“垮掉的一代”之父,他集詩人、文學運動領袖、同性戀、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旅行家、預言家和宗教徒的身份于一身。金斯堡還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同性戀運動家,他寫詩謳歌同性之間的性愛。石墻起義的第二天,他公開露面表示:“同性戀是好事情!”1972年7月,他與第一批出席民主黨全國大會的公開的同性戀代表一起,出現在美國電視觀眾面前。金斯堡晚年居住在紐約,1997年去世。他與作家彼得·奧爾洛夫斯基有過長達18年的同性愛情。
當代·哲學
路德維斯·維特根斯坦(1889-1951)
語言哲學的奠基人,認為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哲學的本質是語言。這消解了哲學傳統的形而上學基礎,為哲學發展開辟了新的領域,由此奠定了現代英美哲學的基調。維特根斯坦性格堅毅、熱情、純粹、深邃,被羅素譽為“天才人物的完美典范”。可是這位天才人物在把世界按照嚴密的邏輯分析解構后,卻忘了給情感留下空白,因此常常陷入悲觀憂郁。在羅素的引見下,維特根斯坦結識了數學系的大學生大衛·平森特,他是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的后代。平森特在音樂和數學方面與維特根斯坦趣味相投,他也很快成為維特根斯坦的初戀情人。兩人常結伴出游,費用均由維特根斯坦負擔。平森特也常在日記中表達對維特根斯坦的迷戀與崇拜。雖然這段戀情只維持了兩年,但維特根斯坦晚年回想起來,認為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米歇爾·福柯(1926-1984)
天資卓絕的法國哲學家。中學畢業后就讀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這是當時法國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他深受尼采影響,研究重點始終集中在權力與知識的關系上。對福柯來說,權力是貫穿于社會的一股流變不居的“能量流”,而真理不過是運用權力的結果,人只是使用權力的工具。他建立起的“知識考古學”和“譜系學”對整個法國,乃至全世界的哲學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福柯從不避諱自己的同性傾向,但他認為承認“我是同性戀”就是在“肯定一種樊籠、一種陷阱。終有一天,‘你是同性戀嗎?’這個問題將像‘你單身嗎?’一樣自然。”而社會容不下同性戀,是因為夫妻成了唯一合法的性關系,友誼被排除在外,于是問題產生了:男人在一起會搞些什么?福柯從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出發,對同性戀作了一系列哲學思考,糾正了當時大眾針對同性戀的許多誤解和偏見,從觀念上推動了同性戀運動的發展。
當代·科學
阿蘭·麥瑟森·圖靈(1912-1954)
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提出了“圖靈測試”以檢驗計算機是否具備人類一樣的智能。憑借在計算機邏輯、生物數學等領域的杰出貢獻,他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具科學思想的人物之一”。他曾在劍橋與維特根斯坦就數學的本質激辯,但誰也沒說服誰。圖靈后來因同性戀受到迫害,當時政府給他兩個選擇:要么蹲監獄,要么接受激素注射,即化學閹割。圖靈無奈選擇了后者。在激素作用下,他出現乳房長大,全身疼痛的癥狀,給他的身心均帶來巨大摧殘。1954年圖靈被人發現死于自己床上,手上拿著咬了一口的蘋果。后來有人問喬布斯,蘋果商標是不是為了向圖靈致敬,喬布斯說:“雖然事實并非如此,但我多么希望是這樣啊!”
當代·藝術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
二戰后歐洲最具個性和影響力的英國畫家。他的畫作以男性裸體為主題,且常常呈現出扭曲變形的姿態,但只要看過這些畫,無人不對他的表達方式感到發自內心的欽佩和贊賞。那是因為培根不僅擁有絕佳的技巧,更因為他對油畫有透徹的了解。作為同性戀者,他是首批公開描繪同性戀主題的藝術家之一。畫作中大多呈現他與男伴們施虐與受虐的關系,被公認為是西方男性心靈煎熬、苦痛寂寞的極致表達,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室內的三個人像》是培根為自殺的戀人佐治·戴亞所作。據說培根與戴亞的戀情始于1964年,當時培根住在倫敦東區的公寓里,有一天他抓住了入室偷竊的戴亞,意外發現他竟是位美男子,于是培根要他留下來陪自己過夜,作為不舉報其偷竊行為的代價。戴亞無奈只好留下,此后兩人展開了10年的戀情,直到戴亞吸毒過量死亡。培根因此悲痛欲絕,死亡的陰影和對同性戀人的愧疚一直籠罩在他此后的畫作當中。
安迪·沃霍爾(1928-1987)
被譽為20世紀最著名的藝術家,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等各種復制技法。安迪·沃霍爾除了是波普藝術的領袖人物,他還是電影制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出版商,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然而這位成功的藝術家在1980年的一次訪談節目中坦言:“我還是處男”。當然,這只說明沃霍爾從未跟女人有過性行為。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大量同性戀色情攝影作品,畫作主題也常常是男性裸體,多部著名電影關注的都是男同性戀的生存狀態。不僅如此,沃霍爾身邊還有一大群他親自挑選的男性攝影師,個個年輕貌美,沃霍爾常與他們互傳裸照,并據傳與其中許多人有過戀人關系。
當代·導演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1922-1975)
意大利導演。在文壇上以詩人成名。后寫了描寫羅馬貧民生活的小說,屬于當時的新進作家。他的小說重視視覺描述,受到電影人的賞識,創作多部優秀劇本。1961年開始執導筒。1964年的《馬太福音》將圣經故事以一次無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搬上銀幕,遭到當時所有左翼人士的強烈抗議。他改編拍攝了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亞》,構筑他獨特的史詩宗教的認識體系。晚期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一千零一夜》)改編自中世紀題材的文學名著,是一種精神的欣悅和狂歡。《索多瑪120天》則將他的性虐待幻想推到極致。1975年11月2日被同性戀少年殺害,被人稱為“死亡模仿藝術”。這位著名的異端人物一生桀傲不馴,以殘酷、暴烈、驚怖的作品,以及傳奇般的生活故事,來顛覆社會主流思想。其思想和意識充滿了矛盾和極端性,渾身散發著揮之不去的自我憎恨,堪稱西方文藝界的“怪胎”,是國際電影界最具爭議的人物。
當代·導演
德里克·加曼(1942-1994)
德里克·賈曼是英國電影的天才,他是一個導演,也是一個詩人、畫家、植物學家和同性戀權利活動家。他不僅敢于面對自己的性取向,同時為同性戀者尋求正義和公理,成為先鋒藝術家們和年輕同性戀者們的偶像。英國人和同性戀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兩個事實,也是始終糾纏他的藝術中的兩個主題。加曼的一生都在為同性戀者的權利而奔走,他也是少有的贏得世界性尊敬的電影導演。當他得知自己患了艾滋病,生命不多時,他在海邊建了一個小屋,在屋邊修建了一個花園。同時他抓緊時間出版了大量書籍,回顧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性如海一般寬廣,異性戀并不是“正常”,而只是“普通”罷了。他在自己的自傳的結尾寫道:“今晚,我累極了,我的目光無法集中,我的身體逐漸消沉。同性戀朋友們,在我離你們而去的時候,我會唱著歌離開。作為見證人,我必須寫下這個時代的悲傷,但并不是要拂去你的笑容,請讀一讀我在字里行間所寫的對這個世界的關愛,然后,把書合上,去愛吧!希望你們有更好的未來,無憂無慮地去愛。記住我們也曾愛過。夜幕逐漸掩下,星光便會露出。”
寧那·華納·法斯賓德(1945-1982)
德國新電影大師法斯賓德高中便輟學四處打工,直到進入慕尼黑的Fridl-Leohard Studio就讀戲劇。1967年畢業后他加入“行動劇場”(Action Theater),并在1968年以22歲之齡發表了第一出舞臺劇《Katzelmacher》,隔年就拍了第一部劇情長片《愛比死更冷》,一鳴驚人地獲邀參加柏林影展,展現他天才型的藝術天份。同年他就推出和處女劇作同名的第二部電影《外國佬》,該片只花九天拍成,卻贏得了德國電影獎最佳藝術成就等五項大獎,從此成為當時德國最受矚目的新導演之一。他最受歡迎的電影包括《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莉莉瑪蓮》、《維洛妮卡·佛斯的欲望》、改編自名著的電視電影《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和《艾菲·布里斯特》,以及他的遺作同志電影《水手奎萊爾》。全才型的法斯賓德身兼導演、編劇、演員、制片、劇場經理、編曲、設計、剪接和攝影等多職,他14年的拍片生涯總共執導過41部電影,死時才37歲,死于用藥過量。他轟轟烈烈的情史也和他的電影年表一樣洋洋灑灑,他曾和女演員英格麗卡文(Ingrid Caven)結過婚,但他從年輕時就是個公開的同性戀者,常常他的愛人就是他片中的男演員;他的電影里也經常出現同性戀、變性人的議題。但他的作品受人推崇的地方,在于他持續不懈地勇敢批判社會對弱勢族群(包括同志族群)的壓迫和不公平對待,加上他對電影藝術的精彩掌握,讓他在電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佩德羅·阿莫多瓦(1951-)
電影導演、編劇和制作人,是公認的西班牙電影大師。佩德羅·阿莫多瓦是西班牙“電影國寶”,他以自己獨有的電影風格和電影美學成為好萊塢以外最具國際號召力的電影大師之一。他的作品有著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色彩艷俗絢爛,情節離奇熱鬧。電影海報更是濃烈瑰麗,洋溢著特有的西班牙風情。在電影方面,阿莫多瓦稱希區柯克、比利·懷爾德和路易斯·布努艾爾為自己“三位一體的藝術象征”。1951年出生的阿莫多瓦站在一個同性戀的角度,以他狂誕的黑色幽默和具顛覆性的性愛道德觀,毫無愧色地接下其前輩布紐爾、帕索里尼的傳承,又以其作品的通俗性,更擴大這類電影的影響力。
格斯·范·桑特(1952-)
生于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曾就讀于羅德島設計學院,在那里他接觸到了安迪·沃霍爾等一批美國實驗電影人的作品,最終放棄了繪畫的志愿,投身電影業。畢業后曾到紐約拍過廣告片,接著拍攝電影短片,并當過導演羅杰考曼的助手。1985年,范·桑特終于拍出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個人作品《邪惡的夜晚》,雖然改編自小說,卻融入了他多年來切身的所見所聞,他的風格也初見雛形。《Mala Noche》被《洛杉磯時報》譽為當年最佳獨立電影。他導演的短片《自殺的五種方式》及《我的新朋友》在1987年獲柏林影展最佳短片泰熊獎,開始引起關注。1989年編導的《迷幻牛郎》及1991年編導的《不羈的天空》,雙獲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劇本獎。《迷幻牛郎》贏得一致好評,確立了他本人青年導演近衛軍的地位。直到1995年,黑色喜劇《不惜一切》令桑特第一次取得了主流電影的成功。1997年《心靈捕手》更把范·桑特推向了一個事業的高峰,而此片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范·桑特保持穩定的產量,同時也有穩定的水準,這使得他在國際影展上拿獎不斷的同時,為更多影迷所接受和喜愛。范·桑特很早就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但他卻不喜歡在作品中通過同性戀來表達自己的性別政治觀點。
當代·古典音樂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
柴可夫斯基的死一直是一個迷,他是死于霍亂還是服砒霜自殺至今仍無定論。柴可夫斯基雖然長相俊美,富有男子漢氣概,但實際上是一個內心非常柔弱的人。他的婚姻短暫而失敗,與資助人梅克夫人的關系也只停留在“戀母”的層面,柴可夫斯基真正的愛人應該是他的外甥,弗拉基米爾·大衛多夫。在19世紀的俄羅斯,同性戀是絕對禁忌,它的敗露意味著身敗名裂和被流放至西伯利亞。柴可夫斯基研究者普遍認為對于自己同性戀身份的長期壓抑加之事業的不如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他生前屢屢遭遇評論家的惡評,甚至有鋼琴家拒絕彈奏)使得柴可夫斯基長期生活在無法排解的痛苦之中,而《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的首演失敗(演出結束后只有零星的掌聲)成為了壓垮這位偉大音樂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娜迪亞·布朗熱(1887-1979)
法國女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指揮家。布朗熱曾從事過作曲和指揮工作,是第一位指揮過波士頓交響樂團和紐約愛樂樂團的女性指揮家,她還指揮過科普蘭和斯塔拉文斯基作品的世界首演。但杰出的音樂教學工作是她最主要的貢獻,許多20世紀著名的音樂家都出自她的門下,其中包括了從辟斯頓到菲利普·格拉斯的幾代美國作曲家。布朗熱從1907年開始教授音樂,1921年夏天,她在法國楓丹白露宮開辦了法國音樂學校,科普蘭就在慕名而來的第一批學生中。布朗熱終生未嫁,并且經常出入于傾向女同性戀關系的波利尼亞克公主的沙龍,因此許多布朗熱的研究者相信她是一個女性同性戀者。有趣的是,布朗熱的美國學生中除了科普蘭,還有伯恩斯坦、維吉爾·湯姆森、馬克·布里斯坦和內德·羅雷姆,他們最后都承認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
當代·古典音樂
阿隆·科普蘭(1900-1990)
科普蘭因將美國民族風格帶入古典音樂的世界而在美國獲得了極高的聲望,他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之一。科普蘭的不少作品都已位列美國音樂最著名的篇章,包括《平凡人的號角》以及三部芭蕾曲《牧區競技》、《小伙子比利》和《阿帕拉契之春》。20世紀50年代,這位風流不羈的猶太籍音樂家因為中立的政治立場而被懷疑同情共產主義,上了FBI和麥卡錫的黑名單。科普蘭還是一位著名的同性戀作曲家,霍華德·波拉克為科普蘭寫的傳記里講述他和許多年輕且有才華的同性伴侶一道旅行的故事,因此科普蘭同性戀的身份在美國文藝圈內可謂盡人皆知。此外,據說他還和自己的學生伯恩斯坦同居過一段不短的時間。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1903-1989)
霍洛維茨的音樂演奏極其富有個人魅力,這位“古典浪漫派鋼琴的最后一個巨人”,以令人瞠目結舌的演奏技巧和內心細膩而豐富的情感向世人詮釋了浪漫的本質:“激情”。霍洛維茨的經歷十分傳奇,他生于基輔,成名于德國,后離開蘇聯定居美國,一生獲得了24個格萊美古典音樂獎項。霍洛維茨是一個生性害羞,害怕壓力,脾氣怪異的人。對于人們對他的性傾向的猜疑,他曾開玩笑說:“鋼琴家只有三類,一類是猶太人鋼琴家,一類是同性戀鋼琴家,其他的都是蹩腳鋼琴家。”但后來他竟然真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解釋了這句話。霍洛維茨雖然在1933年與托斯卡尼尼的女兒旺達結婚,但到40年代時,他開始接受心理治療,到60年代時,他已經開始表現出明顯的同性戀傾向,到了晚年,他更是公開與男友出入同性酒吧。
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1915-1997)
在BBC古典音樂雜志評選出的20世紀最偉大的百名演奏家中,里赫特名列榜首。從巴赫至巴托克,從亨德爾至辛德米特,里赫特可謂無堅不摧,霍洛維茨甚至說,在眾多同行中,只有里赫特令他懷有無限的敬意和仰慕。不同于一般的鋼琴家,里赫特基本是自學成才。后來莫斯科音樂學院讓他破格免試入學。在音樂學院時期他從不上政治必修課,結果在一學期里被開除了兩次。1945年,里赫特遇到了女高音尼娜·多蓮卡,兩人隨后結為終身伴侶,但并未正式結婚。在里赫特終老一生的前蘇聯時代,同性戀屬于違法行為,而里赫特的所有訪談又從不涉及他的私生活,因此里赫特的性傾向一直是一個謎。大量信息表明尼娜幫助里赫特在公眾視線里掩蓋他的性傾向。在著名的紀錄片《里赫特——謎》中也用大量暗示作證了這一猜測。
雷納德·伯恩斯坦(1918-1990)
伯恩斯坦曾就職于波士頓交響樂團,后來成為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他在紐愛確立了自己世界一流指揮家的地位。評論界普遍認為伯恩斯坦是為美國古典音樂正名的偉大指揮,他讓歐洲人不得不正視美國人在古典音樂上的造詣。當然伯恩斯坦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外表陽剛俊美的他雖然在年輕時就已經確立了自己的同性取向,但為了事業他矢口否認自己的同性傾向,甚至還娶了美麗的女演員費麗西亞·蒙提萊格勒并生養了滿堂兒孫。在費麗西亞亡故后,伯恩斯坦錄制了也許是迄今為止最能讓人潸然淚下的《安魂曲》版本。伯恩斯坦與眾多瀟灑男士有過風流韻事,科普蘭有一次戲問道:“那一百個樂手都知道你是個同性戀,我真想弄明白你怎么能坦然地走上指揮臺的?”
當代·流行音樂
弗雷迪·默丘里(1946-1991)
英國的音樂家,皇后樂隊的主唱。身為歌手,默丘里以高亢璀璨的音色與戲劇化的表演方式而聞名。身為作曲家,他創作了許多皇后樂隊的傳世作品,例如《波希米亞狂想曲》、《我們是冠軍》和《找個人來愛》。1970年,默丘里與女性瑪麗·奧斯汀開始了長期的戀愛關系。雖然后來默丘里因為自己的性取向而導致兩人分手,但他始終將她視為一生中唯一的真正朋友。默丘里在死前將大部分財產與不動產留給了奧斯汀。到1980年時,默丘里開始出入同性戀浴場,1985年,他與一名男性發型設計師吉姆·赫頓開始一段長期的同性戀愛關系。默丘里在1987年被檢測出艾滋病。赫頓在弗雷迪·默丘里生命的最后幾年中一直在陪伴并照顧他,弗雷迪·默丘里死前手上還戴著赫頓給他的婚戒。
大衛·鮑伊(1947-)
素有“搖滾變色龍”之稱的大衛·鮑伊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之一,與披頭士、皇后樂隊并列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搖滾明星。他獨特的嗓音和駕馭電音的高超技巧為英國樂壇寫下了最華美的樂章——華麗搖滾正起源于1972年他Ziggy Stardust的中性扮相。就在Ziggy橫空出世前幾個月,大衛在《花花公子》的訪談中坦言:“沒錯,我愛女人,也愛男人。我實在沒法否認這感覺還挺好的。這是發生在我身上最好的事情。”更勁爆的是后來他的妻子安吉拉向外披露丈夫和滾石樂隊主唱被“捉奸在床”。無怪乎若干年后,重新結婚并育有一女的大衛苦笑著對媒體說:“70年代早期的演藝生涯中,人們更關心我的那根東西是怎么用的。”
艾爾頓·約翰(1947-)
馳騁世界樂壇40多年的常青樹艾爾頓是與邁克爾·杰克遜、披頭士、麥當娜和貓王比肩的偉大歌手。約翰·列儂聽過他的單曲《你的歌》之后,認定他一定會名留青史,艾爾頓確實成為了史上最成功的流行藝人之一。在他的演藝生涯中賣出了超過2.5億張唱片,獲得包括格萊美獎和奧斯卡獎在內的無數獎項,在《滾石》“史上最偉大的100名藝術家”排名里他名列第49位。1976年艾爾頓接受《滾石》采訪時承認自己是一名雙性戀,1988年他再次確定了自己單純男同性戀的性取向并與妻子雷娜特離婚。此后艾爾頓與同性愛人大衛·費尼許兩廂廝守,2005年他們結成了伴侶,2010年,他們還通過體外代孕收獲了一個兒子,從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同性戀家庭。艾爾頓坦言“出柜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一件事,我應該自由而誠實地面對自己”。
瑞奇·馬丁(1971-)
98年的法國世界杯讓瑞奇·馬丁著實地火了一把,《生命之杯》伴隨著中國人對足球的熱情紅遍了大街小巷。瑞奇·馬丁聰明、英俊,有著一雙憂郁、有神而又充滿靈氣的眼睛,他以獨有的拉丁式舞蹈和音樂風格征服了世界,全球專輯銷量超過六千萬張。與此同時,這位波多黎各籍拉丁天王的性取向一直是人們談論的話題,年近不惑的他依然孑孓一人。2008年,他與一位女性通過體外代孕獲得了一對雙胞胎兒子。2010年,這位長相陽剛英俊的拉丁歌手在終于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不久后媒體曝光了他與一個性感男士在海邊嬉戲的照片,不禁讓人感嘆為什么漂亮的男人大多是同性戀。
當代·時尚
克里斯汀·迪奧(1905-1957)
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Christian Dior品牌的創始人。1905年克里斯汀·迪奧出生在法國格蘭維爾一個富有的商人家庭,后隨家人遷往巴黎,巴黎濃厚的藝術氛圍,盧浮宮精美的藝術真品對迪奧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使迪奧對美學有了極高的興趣。迪奧經歷過一段非常黑暗的時光,每天從報紙上的小廣告中搜索工作機會,沒有固定的住所,時而露宿街頭,饑一餐,飽一餐,甚至得了肺結核。后來,一位時裝界的朋友建議他畫一些時裝設計圖,哪知卻大受歡迎。他是一個天才的設計師,從沒學過裁剪、縫紉的技藝,但對裁剪的概念了然在胸,對比例的感覺極為敏銳。伊夫·圣·洛朗后來加入Christian Dior公司,成為迪奧的助手。1957年,迪奧不幸卒死于心臟病,伊夫·圣·洛朗臨危受命,成為迪奧的繼承人,主管Dior服裝的設計。迪奧的愛人是的童年好友和合作伙伴Serge Heftler Louiche,這個儒雅的男子讓迪奧直到離世都割舍不下,他們生死與共,只要有Serge Heftler Louiche在,迪奧的王國就永遠不會傾覆。
喬治·阿瑪尼(1934-)
世界頂級服裝設計師之一,喬治奧·阿瑪尼品牌的創始人。他在國際時尚界是一個富有魅力的傳奇人物,他設計的作品優雅含蓄,大方簡潔,做工考究,集中代表了意大利的時尚風格。他出生在意大利皮亞琴察,學習過醫藥及攝影,曾進入米蘭大學醫學院,由于暈血中斷了學業。他后來在切瑞蒂任男裝設計師。20世紀70年代中期,32歲喬治·阿瑪尼遇到了自己的愛人兼合伙人塞爾吉奧·加萊奧蒂,兩人墜入愛河,后來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1972年,加萊奧蒂賣掉了自己汽車,辭掉了建筑師的工作,開始全力支持阿瑪尼做自己的品牌。1980年以后,阿瑪尼在事業上蒸蒸日上,甚至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一時風光無限,但就在此時,阿瑪尼痛失愛侶。他變得頑固和孤僻,20多年來不近煙酒,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走到哪里都只說意大利語,沒有再找任何男伴。
伊夫·圣·洛朗 (1936-2008)
法國著名服裝設計師,法國時裝設計界的國寶級人物,曾任Dior首席設計師,法國時尚界的傳奇人物,Yves Saint Laurent品牌創始人。他出生于法屬阿爾及利亞,幼年時便酷愛戲劇,曾設計過舞臺布景,同時對素描及繪畫有極高的天分,注定會在創作的道路上大放異彩。他17歲時,便被世界知名的時尚雜志《Vogue》發掘,被譽為神童。21歲時因克里斯汀·迪奧過世而繼任 Dior 工作室的首席設計師,設計出風靡一時的時裝,真可謂少年得志,意氣風發。1958年,當時身為Dior女裝首席設計的伊夫·圣·洛朗,在一場社交活動認識了皮埃爾·貝爾熱,兩人一見鐘情,并迅速陷入熱戀。1962年伊夫·圣·洛朗與同性戀人皮埃爾·貝爾熱開始共同創業,從此開始了Yves Saint Laurent品牌的傳奇。皮埃爾·貝爾熱是Yves Saint Laurent品牌的CEO,雖然他們偉大的愛情到1976年結束,但兩人卻保持了終生的朋友關系。2008年,他因腦癌逝于巴黎的家中,享年71歲。
卡爾·拉格菲爾德(1938-)
著名設計師,曾任知名時裝品牌香奈兒(Chanel)的首席設計師、創意總監,并自創同名時裝品牌與意大利時裝品牌凡迪(Fendi)。拉格菲爾德是時尚圈內極富明星氣質的設計師,個人特色鮮明。不論出席任何場合,他總是一襲黑衣,腦后扎個馬尾,手中持著一支來回不停的折扇,臉上掛著一副超級久遠的漸層墨鏡;他精通德、英、法、日、意大利語,應對各國媒體采訪時皆能以流利的語言侃侃而談。時尚界人稱“老佛爺”、“時裝界的凱撒大帝”。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成功的女人,而時尚圈的帝王拉格菲爾德身后可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一群男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布萊德·克洛寧(Brad Kroenig)和巴普提斯特·賈比考尼(Baptiste Giabiconi),而這兩人也無一例外因為老佛爺的偏愛而成為炙手可熱的一線男模。
卡爾文·克雷恩(1942-)
當之無愧的全美最具知名度時裝設計師,時尚界多面手,CK品牌創始人。他就像電影明星一樣,擁有無數的崇拜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公主關注的目標,有“紐約第七大道的王子”的稱號,還被美國民眾選為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百位名人之一。卡爾文·克雷恩極具商業頭腦,還是廣告創意方面的高手。卡爾文·克雷恩在1942年生于美國布朗斯區的一個歐洲猶太家庭。他對時裝的鐘愛,大概跟他祖母是個裁縫不無關系,后讀于著名的美國紐約時裝學院。卡爾文·克雷恩還是個孩童時,幸運地遇上了Barry Schwarts,后來二人更成為親密的朋友,一起為終有一天變成非常富有這個共同目標努力奮斗。1968年,卡爾文·克雷恩年積累了豐富的時裝經驗,便創辦了自已的公司,而他的成功也離不開好友的支持。
喬瓦尼·詹尼·范思哲(1946-1997)
是意大利著名服裝設計師,范思哲品牌的創辦人。范思哲帝國的標志是希臘神話中的蛇發女妖美杜莎,她的頭發由一條條蛇組成,發尖是蛇頭。她代表著致命的吸引力,她以美貌誘人,見到她的人即刻化為石頭,這種震懾力正是范思哲的追求。他于1946 年出生于意大利,母親是位裁縫,童年的范思哲就喜歡學做裙裝以自娛。后來到米蘭學習建筑設計,之后他在服裝界大展身手。1997年7月15日,他在邁阿密海灘的豪宅前被自己的前男友安德魯·菲利普·庫納南槍擊身亡,庫納南在被警方追捕過程中自殺身亡。
杜梅尼科·多爾奇(1958-)與 斯蒂芬諾·嘉班納(1962-)
他們是DG創始人,被譽為時尚界的“雙子星”。他們是一對高品位的同性戀情人,將自己的姓氏締造成以魅力和多元化而著稱世界的品牌。他們將意大利精神變成一面旗幟,將其感性而獨特的風格推行到全球。杜梅尼科· 多爾奇,1958年8月13日出生于地中海,從小便在其父親薩維里奧的小服裝廠選布料、剪裁、與裁縫。斯蒂芬諾·嘉班納,1962年11月14日在米蘭出生,有威尼斯血統,學習圖形設計與繪畫。后來,他們在米蘭相遇。他們在一家時裝店做了兩年的助理設計師工作,后來決定開一家自己的設計室。“同性相吸”志同道合是對二人合作和結合的最好注解。這兩個人走到了一起,開始了他們的友好合作,共同分享對巴洛克時期藝術和建筑風格的喜愛,表達與傳遞一種奇特的、極具個人品味的新理念。1985年,他們將兩個人的名字合二為一組建了自己的公司。他們用帶有經典方巾印花的絲綢面料、繽紛的色彩、華美的配飾,打造了DolceGabbana世界。現在二者已經分手,23年的感情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無遺憾,但是他們仍然一起合作,愛雖不在,默契猶存。
當代·時尚
約翰·加利亞諾(1960-)
他曾是法國著名服裝品牌Christian Dior公司的首席設計師,“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大師”是他的專屬稱謂。他1960年出生于直布羅陀,父親是英國和意大利的后裔,母親為西班牙人,內斂的嚴謹與豪放的熱情結合的血統,是約翰·加利亞諾才思的源泉。他是少數幾個首先將時裝看作藝術,其次才是商業的設計師之一。加里安諾創造性的思想不僅反映在他的設計作品上,同時也反映他個人生活中——作為一名同性戀男子,其裝束服飾呈現出他的愛。約翰·加利亞諾2012春夏男裝秀被命名為“Big Splash”,意在向描述英國畫家大衛·霍克尼與同性戀人感情的紀錄電影《池畔戀人的畫像》(A Bigger Splash)致敬。
湯姆·福特(1961-)
當代享有世界聲譽的時裝設計師,在時尚界擁有強大的影響力。他被影星 Rita Wilson稱為“世界上最性感的同性戀男人”。他使 Gucci 重新登上世界主流時裝舞臺。1999年,湯姆·福特將一度瀕臨破產的Gucci打造成一個市值43億美元的時尚航母。他將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1964年的小說《單身男子》(A Single Man)搬上銀幕,實現了導演夢。福特是公開身份的同性戀者,他在大學時經常光臨紐約著名俱樂部“Studio 54”。他的戀人是理查德·巴克利,比福特年長約十年,是資深的時尚記者,曾擔任《Vogue》雜志男士國際版主編之職(但已因病情而于2005年2月4日辭職)。兩人相識于1986年,不久就墜入愛河。三年后同居,那時Richard已經身患癌癥,但是兩人依然不離不棄。直到現在,依然可以見到兩人恩愛的場景。他們度過了漫長的二十多年,經歷了巴克利身患絕癥后的死里逃生,相濡以沫,情比金堅,很多人都會被這段奇妙的緣分所感動。
馬克·雅克布(1963-)
他曾任LV的藝術總監,是Marc Jacobs品牌創始人。1963年生于美國紐約,后來進入著名的設計學府帕森斯深造。他曾獲得美國時裝界最高榮譽“美國服裝設計師協會(CFDA)的最佳設計新秀獎”。他在年輕時經常出入紐約著名俱樂部“Studio 54”。在感情上,他是個甘愿為愛付出一切的人,他曾一度為他的Party男孩Jason Preston頭疼不已,十幾歲的年齡差距使得兩人個性和生活方式上的代溝很深。當時肥胖的Marc儼然是位宅男,而帥氣的Jason卻熱衷于每晚去夜店狂歡。兩人在2006年6月宣布分手。次年,瘦身成功的Marc華麗地亮相,一改往日宅男形象。不久,他與Jason高調復合,雙雙出入各大派對,大秀甜蜜感情和完美身材。同時,在設計方面風格也更為大膽。
亞歷山大·麥昆(1969-2010)
是英國著名的服裝設計師,英國時尚圈著名的“壞小子”,被認為是英國的時尚教父。麥昆是時尚圈不折不扣的鬼才,他的設計總是妖異出位,充滿天馬行空的創意,極具戲劇性。麥昆最著名的作品非骷髏絲巾、骷髏衫莫屬。他設計的摩天高跟鞋以25厘米創造了鞋款的新高度。他是最年輕的“英國時尚獎”得主,曾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勛章。在2000年夏天,麥昆公開自己是同性戀并和他24歲的同性伴侶紀錄片導演喬治·弗西斯結婚。他們于伊維薩島(Ibiza)舉行婚禮,場地在名模凱特·摩絲擁有的一艘游艇上。2010年2月11日下午他在自己奢華的住所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