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怎么都睡不夠,而有些人只要躺上四五個小時就生龍活虎呢?我們習慣把第一種人跟“懶”掛上勾,但科學家們發現,這可能全怪他們的基因。
一群德國研究者研究了4251個不同種族的歐洲人的基因和睡眠習慣,發現一個人所需睡眠時間的長短,就跟這個人的高矮胖瘦一樣,很可能是一出生就被基因編好程了。
這個發現很有趣:睡眠時間的長短,跟一種名為ABCC9的基因關聯密切。如果研究對象可以想睡多久就睡多久的話,體內含兩組相同版本ABCC9基因的人,要比含有兩組不同版本ABCC9基因的人平均少睡6%的時間,也就是半小時。
ABCC9 基因的主要工作是為SUR2蛋白質編碼。更關鍵的是,SUR2蛋白質在糖尿病和心臟病發病機理上也發揮著作用。而根據以往的經驗,睡眠問題會跟許多生理因素關聯。一個人睡得越少,就越容易患上心臟病和糖尿病。ABCC9 基因和SUR2蛋白質的發現,為解釋睡眠長短跟新陳代謝綜合征之間的關系找到了出路。
其實早在幾年前,另一些基因就跟睡眠長短扯上過關系,但它們只存在于某些家族的基因里。
年近半百的美國居民蘇珊·麥德布魯克患有一種被稱為“家族性睡眠狀態提前綜合征”(簡稱FASPS)的疾病。她每天下午5點半至7點半會昏昏欲睡,必須上床睡覺,然后會在第2天凌晨一點半到三點鐘之間起床,非常清醒。她的母親、兩個姐姐和女兒也同樣有這種怪癖。
美國加州大學的神經學專家傅·惠和同事對麥德布魯克母女進行基因測試后發現,她們體內一種名為Per2的基因發生了變異,而這種變異在其他睡眠正常的家庭成員中是找不到的。
研究結果公布后,無數人打來電話,聲稱自己也患上了這種病。研究人員經過調查問卷、電話采訪,再給通過初步甄選的人戴上監視器,跟蹤他們在家中的睡眠模式后,識別出的睡眠失調者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習慣性失眠的人,睡眠時間很短,但精神狀態很不穩定,疲憊易怒;另一種是天生“短睡者”,他們既是夜貓子又是早起鳥,通常午夜過后才睡覺,幾個鐘頭之后又起床干活,無須靠咖啡因或打盹就能度過整整一天。
但大部分來電的人都屬于前者,當他們有機會放松的時候,往往會睡上更長時間。真正只需四五小時睡眠就能維持清醒的人,只占1%-3%。這些人分享著一些有趣的共同特征:情緒高昂樂觀,新陳代謝較快,比較瘦(而通常睡眠不調會導致肥胖)。對于生理疼痛和心理挫折,他們也有更高的耐受性,面對難關越戰越勇。
有些短睡者的睡眠模式從孩子時就定型了,比如從兩歲時就開始不用睡午覺。
最終,傅·惠和同事們收集了60個家族的DNA資料。經過研究,他們發現了另一個突變基因DEC2,這個基因跟睡眠的時間長短關系更大。這個基因編寫的蛋白質可以抑制其他基因產生作用,包括一些控制生物鐘的基因。但這種基因突變只在一對母女身上產生。她們只睡六個半小時,而其他家族成員都要睡上八小時。
為了證實這個發現,他們讓小白鼠進行了同樣的基因突變,結果小白鼠比其他同類少睡了一小時。當基因突變降臨到果蠅身上時,這只昆蟲比同類少睡了兩小時。
控制著人體生物鐘的是十多個緊緊纏繞在一起的基因,而生物鐘又控制著身體和行為周期的某種變化,其中包括心率、血壓以及免疫系統的變化。研究人員正在做進一步的研究。如果對控制睡眠長短的基因有了足夠認識,研究人員也許就能開發在無損健康的同時減少睡眠的新藥,給人們每天增加幾個小時的清醒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