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個世紀以來,無論你買的是一只羊還是一件畫有牧羊女圖案的麥森白瓷盤,在現場舉手叫價都是競拍物品的唯一方式。上世紀60年代,全球各大拍賣行都引入了電話競拍這一方式,但它常常會產生延遲。因此大部分通過電話競拍的潛在買家都是留給拍賣商一個出價,而非在拍賣現場一輪一輪地實時叫價。
如今新技術又帶來了一種新的競拍方式:網絡拍賣。不過各大拍賣行對這種新形式的意見并不統一。寶龍(Bonhams)拍賣行高層馬修·格林就明確表示:“我們不會在網上做拍賣生意。”蘇富比拍賣行則愿意嘗鮮,它設計了精美的網站,允許買家在網上瀏覽拍賣品的名錄,查看最早到1998年為止的交易數據,并公布了一些拍賣的實時結果。但很快蘇富比就停止了各種藏品的網絡拍賣,僅保留了紅酒的項目。
佳士得拍賣行則與此相反,它全力推進網絡拍賣。每一次拍賣開始時,拍賣師會首先歡迎來到現場的買家,然后再向坐在攝像頭前的網絡買家致意。其它拍賣行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純粹是做秀,意在讓現場的競拍人感覺到他們與整個世界聯系在了一起。不過最后數據還是說明了問題。
佳士得拍賣行稱2008年其網絡實時拍賣系統的成交總額是5700萬英鎊,拍賣掉的藏品大約占其競拍總數的五分之一。超過四分之一的網絡競拍者是第一次參與拍賣,他們主要來自美國和英國,其次是法國、意大利以及荷蘭。網絡拍賣最熱門的藏品是那些可以通過網絡瀏覽的物品,比如手表、珠寶、紅酒和攝影作品。2008年,網絡競拍的平均成交價僅為6000美元,不過也有愿意花大價錢的人,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俄羅斯網絡買家以130萬美元的高價拍下了一把在紐約出售的名為“The Penny”的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小提琴。
對買家來說,現場競拍或許在心理上更為有利。身處現場的買家可以對其他買家的競價上限做出更準確的判斷。這也是佳士得遲遲不愿意將網絡拍賣這一形式引入高端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原因之一。但是,在一次意大利戰后經典當代藝術品拍賣會上,喬治·德·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創作于上世紀40年代的一幅《海邊小白馬》油畫,被網絡競拍者以43250英鎊(包含傭金和手續費)的價格拍下。
佳士得相信只需投入適當的成本,網絡拍賣的巨大潛力就會被釋放出來。佳士得亞洲區總裁安德魯·福斯特(Andrew Foster)對此評論到:“我只能說,網絡拍賣一直都是一項非常超值的投資。12個月就能盈利。”其他拍賣行也看到了這種趨勢并正努力迎頭趕上。英國一家名為ATG Media的網絡公司正在為全球450家拍賣商提供服務,將他們的拍賣品名錄放在互聯網上并且允許買家進行出價。這家公司目前正在中國建立網絡拍賣業務,中國最大的兩家拍賣行,北京保利和中國嘉德已經申請加入。電話競拍用了25年的時間趕上現場拍賣的步伐,而網絡競拍可能會比這個過程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