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偉大的藝術品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那么,這些藝術品究竟受到了怎樣的考驗?換句話說,在現在這個“萬物皆為藝術,全憑理念為王”的世界里,如何判斷當代藝術家們創作的那些作品的價值?藝術市場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判斷價值的唯一方法是要把這位藝術家和他的畢生作品放入藝術行業的各個環節,由其中的參與者進行復雜和漫長的甄選與評判,業內人士稱這個過程為“驗證”(Validation)。
這個驗證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直接的過程。比如,對于一個想要在會計行業有所作為的人來說,只要他能夠將自己面臨的障礙一一清除,就可以獲得事業的成功。但對于藝術家而言,這個過程則要復雜得多。在以打破常規為評判標準的藝術圈里,藝術家要爬過第一道障礙,推倒第二道障礙,然后再用一個他能想出的最詭異的姿勢踢翻第三道障礙后,才能最終獲得認可。很多時候,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可能在現實世界里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絲。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家有時還需要獲得藝術圈不同派別的支持。大多數50歲以下的藝術家都擁有一個藝術學位。雖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通常來說,這些藝術家都曾就讀于某個適合自己的藝術學院,并生活在具有濃郁藝術氣息的城市以及周邊地區,這種地域性集中不僅意味著獲得信息,還可以和其他人建立伙伴關系和人際網絡。
畢業后,年輕藝術家們最大的障礙是找一個好的經銷商來推銷自己?!膀炞C藝術作品是我們的核心業務?!彼囆g經銷商伊萬·沃斯說道,他在倫敦、蘇黎世和紐約都有自己的畫廊?!罢邕x作品是我們的專長,作品的信譽是一個藝術家長遠發展的保證。”在挑選新人藝術家的過程中,作品品質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但是經銷商通常只能參考年輕藝術家短暫創作生涯中那些為數不多的作品。沃斯說:“你得以他們的作品特點為基礎,對他們的未來做出風險評估?!?/p>
聲望管理
畫廊的信譽源于能夠保證其代理藝術家的品質。畫廊的位置、規模以及展品的審美可以提升買家的信心;與藝術評論家和高端客戶的穩定關系也非常重要。但最為重要的是積累和凝聚自身的藝術聲譽。那些已在其藝術品名錄上的藝術家推薦的新人藝術家往往會獲得經銷商的青睞,因為這將有助于建立畫廊藏品結構的連貫性。
已確定代理關系的藝術家將這種契約的神圣感傳遞給那些年輕的藝術家們,這保證了畫廊的穩定性;而年輕藝術家則提供了令人振奮的新鮮感。比如藝術品經銷商豪瑟和威爾特畫廊(Hauser and Wirth),他們既為97歲高齡的法國雕塑家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做代理,也為處于上升期的45歲印度后現代藝術家蘇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舉辦作品展。紐約的馬修馬克思畫廊(Matthew Marks Gallery)不僅為79歲的美國藝術大師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做代理,還簽下了41歲的洛杉磯藝術家兼電影制作人保羅·塞茲瑪(Paul Sietsema)。
新興的藝術畫廊往往要得到享有聲望的藝術博覽會的認可才能被重視。四大藝術博覽會分別位于巴塞爾、倫敦、邁阿密以及巴黎,這四大博覽會的展位常常供不應求,許多申請人都被拒之門外。這些博覽會依靠嚴苛的遴選委員會進行質量控制,并盡力避免出現裙帶關系。弗里茨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的大股東阿曼達·夏普表示:“弗里茨獨一無二的頭號賣點就是誠信。我們以盡可能平衡且智慧的方式來做決定。”
最權威的藝術品驗證機構享有的聲望源自其獨立性。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首席館長保羅·施密爾說:“驗證機構拋開任何政治因素,對藝術品進行極其嚴苛的評判和研究。我們通過與不同風格的藝術家和藝術館進行真誠合作,來維持我們的信譽?!北绕稹霸u判”,施密爾先生更喜歡用“驗證”一詞,他解釋說:“我的工作就是使有價值的藝術品獲得它應有的地位。”
藝術品是少有的價值會受其所有者影響的商品,因此經銷商在挑選藝術品的買家時,都非常謹慎。理想的買家是公立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不過近年來,擁有私人基金會的收藏家,如紐約的格倫-富爾曼藝術館(Glenn Fuhrman),邁阿密的魯貝爾夫婦藝術館(Don and Mera Rubell)都對一手藝術品市場產生了極大影響。在那些政府對當代藝術不感興趣的國家里,收藏家的私人資金支持就顯得至關重要。比如意大利,優秀的藝術會展經常會伴隨慈善事業,這些慈善事業的贊助人通常來自諸如普拉達(Prada)和楚薩迪(Trussardi)這樣的奢侈品牌,也有像都靈收藏家帕特崔西·桑德里托·勒·勒巴登戈這樣的私人出資者,而這些基金會則為年輕藝術家提供了重要舞臺。
那些快速拋售自己藏品的收藏家會面臨名聲掃地的危險,他們會被看成是假冒收藏家的商人,或是假冒藝術投資者的投機商(英國收藏家查爾斯·薩奇就面臨著這樣的境遇)。相對的,那些以保存藝術而非牟利為目的購買藝術品的收藏家,往往會變得非常具影響力。達吉斯·喬諾就是一位在藝術圈廣受贊譽的鑒賞家,他在雅典擁有自己的博物館,他解釋說:“我感興趣的是參與藝術而非在這個圈子里取得權力。我愿意與藝術品對話,給它說話的機會,看它是否能夠證明自己的價值?!?/p>
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復展示藝術品,不僅可以檢驗藝術品,也可以為藝術品培養受眾。特定的博物館、藝術項目、聯合展覽以及個人回顧展為這些藝術品提供了不同的平臺。其中,博物館是藝術品最重要的展示空間。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曾經是最重要的藝術品驗證平臺,而現在,諸如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和蓬皮杜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這樣的機構也具備了確認一位藝術家藝術地位的能力。當然,這些機構的權威性絕非成功的保證,在著名博物館舉辦一場糟糕的展覽,結果可能比不展覽還要壞。
自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以后,媒體曝光率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已經越來越重要了,而少數藝術家的確獲得了各式各樣的社會名望。藝術家的作品需要凝聚大量的信息,最好是凝聚一系列關于該作品創作的故事,從而使得作品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力。藝術家的個性對他們作品的市場表現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時候,為了實現曝光率和關注度,尖刻的批評甚至比熱情的追捧還有用。

一分錢一分貨
拍賣行的行家相信藝術品的藝術價值與價格密切相關。正如佳士得拍賣行董事會副主席艾米·卡帕拉祖說的那樣:“偶然的高價可能源于兩個競拍者對同一件作品的強烈情感重疊,但這種現象違背市場基本規律。與那些僅僅是‘不錯’的作品相比,最好的作品當然更具藝術價值,價格也會高出很多。拍賣過程就是要確認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并使之獲得價格上的回報?!?/p>
不過,如果多數人都覺得某位藝術家配不上他某件作品拍賣出的高價,那么,這種高價很可能會遭到市場的報復。在市場繁榮時期,創作大型系列裝飾性抽象藝術作品的德國藝術家安塞姆·霍爾(Anselm Reyle),雖然有一段時間在拍賣行表現很好,但其作品在博物館的曝光率卻很有限,并且人們普遍認為霍爾作品的價格過高。隨后,他作品的價格持續大幅回落。
理想的情況下,市場要遵循藝術品的驗證機制。倫敦的經銷商維多利亞·米羅說:“當藝術品價格漲上了天,藝術家的職業生涯反而可能發生混亂,并會造成心理困境。”她還表示:“拍賣行雖然對藝術品的價格有強大的短期影響力,但是藝術家要是想在那里實現自我價值可不是一個好想法。”
藝術作品的價值驗證與藝術家個人及其作品所蘊含的信息息息相關。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藝術界的各類人士——藝術家、經銷商、策展人、評論家以及收藏家,都在其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只有當他們對某件藝術作品達成共同的認可時,該藝術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