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2011年的12月份,如果你漫步在邁阿密海灘,參加奢華的第十屆巴塞爾藝術節(Art Basel art fair)的話,你將會聞到空氣中的奇怪氣息,那是披肩上似有似無的巴度(Patou)“歡愉”(Joy)香水的味道呢?還是賓利車拋光核桃木內飾散發出的氣息呢?事實上那氣味比這兩者都更為低級:是一股難以形容的銅臭味,它是從參展的藝術品上散發出來的。藝術節第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就有一位買家花費了57.5萬美元從馬里布恩畫廊(Mary Boone)購得了艾未未(Ai Weiwei)的作品——一堆破舊的凳子堆起來的鳥巢。馬修·馬克斯畫廊(Matthew Marks)所展出的埃爾斯沃斯·凱利(Ellsworth Kelly)的作品——在白色矩形上畫著一個藍色菱形——也以150萬美元的高價被出售。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展位上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一個裝滿了手術器材的櫥柜 ,以近250萬美元的價格賣了出去。先不管這些藝術品的創作者多么有名,也不論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幾何,任何正常的人第一反應應該都是:一堆凳子就能值50多萬美元?一幅在帆布上涂了兩個圖形的畫就賣150多萬美元?為什么藝術品如此的昂貴?
對此,有一堆簡單的、但是讓人不甚滿意的解釋。有人說這是一場陰謀:紐約一位資深經銷商阿恩·格里姆徹(Arne Glimcher)提到了那些操縱拍賣會現場來保證沃霍爾(Warhol)作品市場熱度的“骯臟”人士。菲利普斯拍賣所(Phillips de Pury)的董事長西蒙·德·普里(Simon de Pury)則列出了其他很多讓藝術品價格如此昂貴的原因。他說,大幅畫作總是比小幅畫作值錢。如果要購買一件之前曾經被名人們收藏過的藝術品,那么你得為此付出額外的費用。他還指出,在博物館展出過的藝術品也會更為值錢。但是這樣的解釋只告訴了我們為什么一件藝術品比另一件賣得更貴的原因,卻并沒有告訴我們為什么邁阿密的那么多買家會用比我們買房子還多的錢來買一幅畫。


盡管如今的經濟發展低迷,但藝術品市場卻是如火如荼。根據一家法國網站Artprice.com的數據,僅2011年上半年,全世界的藝術品銷售額就達到了43億歐元(約合58億美元),比2010年上漲了34%。該網站還統計到,2011年上半年有663件藝術品的賣價超過了一百萬歐元大關,比“紀錄保持者”——2008年同期銷售額還要多200件。
藝術品的高價格與古典經濟學也許沒有太大的關系。諾亞·霍洛維茨(Noah Horowitz)所寫的《交易的藝術》(Art of the Deal)是關于此話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他說,從長遠來看,藝術品投資與債券投資并無區別,只是風險更高一些。但是,正如紐約一位知名收藏家所說,如果你找不到其他地方來存錢,投資藝術品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不管怎么說,“債券都不如藝術品好看”。如今,占了全世界人口1%的大富豪們有錢可燒,因此購買藝術品更多地是關注金錢以及藝術品的文化價值,而非金融價值。普林斯頓大學的知名社會學家、《金錢的社會意義》(The Social Meaning of Money)一書的作者維維安娜·澤利澤(Viviana Zelizer)說:“一美元不當一美元來花就不是一美元。”她認為,在邁阿密第十屆巴塞爾藝術節上花的是“文化意義上的錢”,而這些錢遵守著其自身的規律。



聲望因素
據傳,瑞士偉大的藝術品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發起者之一厄恩斯特·貝耶勒(Ernst Beyeler)曾經說過:“如果有件東西賣不出去,那么我只要將價格提高到以前的兩倍就能賣出去了。”事實上,有些人就是喜歡以并不合理的高價來購買物品。澤利澤對此做出了以下的解釋,她認為,在各行各業,我們看待大錢的態度都是或尊崇或敬畏的,而對于小錢則截然相反。經銷商格里姆徹說:“我覺得人們是把藝術品當做戰利品來購買的。”
2006年,在紐約新畫廊(Neue Galerie)外等待觀看古斯塔夫·克利姆特(Gustav Klimt)所創作的畫像的人大排長龍,但他們并不是古斯塔夫·克利姆特的擁躉。他們紛紛前往觀看的原因是聽說,新畫廊的創始人、化妝品世家的繼承人羅納德·勞德(Ronald Lauder)花費了創紀錄的1.35億美元買下了那么一件藝術品。
社會學家米奇·阿伯拉菲亞(Mitch Abolafia)曾經對華爾街的金融家做過調查,他說,有時候金錢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曾經有一天,一位交易商滿臉歡欣地對他說:“你可能看不到,這房間里到處都是錢,成千上萬的錢,在飛來飛去。”這是人們對于金錢的興奮感,即便是他都能感覺得到。這樣的興奮我們在昂貴的藝術品中也感同身受。一位深信自己為了藝術而購買藝術品的收藏家也承認,一旦他購買的藝術品升值的話,他會感到自己是沐浴在“強大的榮光”之中。
那些以破紀錄的高價購買藝術品的人并不僅僅是為沐浴榮光。當然也更不是為了觀看畫作時的愉悅感,因為那只需要花20美元就能在博物館中獲得。事實上,他們是在購買吹噓的資本。格里姆徹說:“比如有人會問,‘你買了畢加索那件標價1億美元的作品?!’”阿伯拉菲亞解釋了金融家們“恬不知恥”地炫耀自己所購物品價格的原因:對于這些金融家們來說,價格遠比物品本身更為重要。藝術品的無實用性使得他們的購買行為更有說服力:買一艘游艇就像買一葉扁舟,但還是會殘存著實用性的污點,不過購買畢加索偉大的作品就與此不同了。荷蘭社會學家奧拉夫·維爾蘇斯(Olav Velthuis)寫了一本叫做《會說話的價格》(Talking Prices)的書,這本書是關于藝術品購買意義方面最好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書中將頂尖藝術品市場比作是太平洋西北部美洲印第安人的冬季贈禮節,這個節日的目的就是為了炫耀而贈送、甚至是摧毀更多的財富,從而顯示你有那樣的底氣。他說,藝術品市場同樣如此,收藏家們為了“更高地位所帶來的優越感”而競相購買藝術品,從而導致藝術品的價格猛增。


金錢比美更容易衡量
我曾經問過紐約知名收藏家艾格尼絲·岡德(Agnes Gund)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她收藏的藝術品價格驟降了一半,她會有何想法。對此她回答道:“我不會覺得它們的價值有所改變。”因為她已經允諾將大部分收藏品交付給博物館處理。然后我又問,如果價格翻倍了呢?她則回答道:“顯而易見,看到價格上升我肯定感覺特棒。”因為這是對其收藏品藝術價值的肯定。
我相信,大多數收藏家花費數百億來購買藝術品是因為他們真心相信其美學價值。洛杉磯杰出的收藏家伊萊·布羅德(Eli Broad)與他同樣熱愛藝術的妻子也參加了邁阿密舉行的巴塞爾藝術節。他們在都市照片展位以15萬美元的合算價格買到了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早期拍的一些照片,在他們休息的間歇,布羅德對我說:“我們認為購買藝術品并不是一種投資,我們會從藝術品中獲得精神上的獎勵。我喜歡回家看到我們墻上掛著的藝術品”。美學價值是藝術品市場建立的根基。但是,為了獲得其他更容易衡量藝術品價值的標準,他們發現了金錢的可靠性。紐約最大的一位經銷商告訴荷蘭社會學家維爾蘇斯說:“收藏家一直都需要捫心自問為什么他們會花那么多的錢來購買藝術品,而且有時候藝術品的交易額會耗費掉其總財產的40%。因此他們一天到晚都想聽到有人對他們說,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而衡量藝術品美“感”(sense)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那件藝術品賣了多少“錢”(cents)。當你尋找偉大的藝術品的時候,你或許就會通過價格標簽來定位它。
2006年那些排隊觀看勞德展出的克利姆特作品的人們,一定認為自己看到了世界上最昂貴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藝術品。但他們錯了,因為幾乎沒有人認為克利姆特在藝術史上擁有決定性的意義。就像經銷商格里姆徹所說:“只需要兩個人就可以制造藝術品市場如火如荼的景象。”但是,他懷疑,再過50年,我們是否還能找到兩個以上的克利姆特粉絲愿意以破紀錄的價格來購買他的作品呢?
“狩獵”的興奮
在藝術品市場中,收藏家購買的不僅是一件藝術品,而且還是一種樂趣。一位高端藝術品市場的顧問曾說,收藏家“就像是患病的人一樣……他們喜歡購物,喜歡購買藝術品。這其實是出自于人類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即由來已久的狩獵和采集的沖動。”拍賣商普里解釋說,在幾乎沒有獵物的地方狩獵毫無樂趣可言。這就是為什么早期繪畫大師作品市場變得冷清的原因,而之后的某些藝術家,比如沃霍爾和畢加索(Picasso),創作了很多作品,并且有著各種各樣的風格和模式,因此購買他們的作品會讓人有著狩獵般的興奮。德·普里還說,你可以成為面面俱到的收藏家——比如對于畢加索的作品來說,你可以購買其藍色時期、玫瑰時期、立體主義時期以及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各一件——然后考慮提高每一時期作品的品味。再找到10位擁有同樣“樂趣”的買家,那么你的收藏品價格肯定會大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