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學生的體育知識、身體素質、體育意識和體育技能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獨立學院學生的體育知識普遍較差,體育意識男、女生差異較大,某些體育技能較好,身體素質方面呈普遍下降趨勢。
【關鍵詞】學生 體育素養 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07-02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大學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當前獨立學院學生的體育素養如何?怎樣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養?本文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學生進行了調查,并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2010級學生為樣本,進行抽樣調查。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935份,回收率93.5%,其中有效問卷862份,有效回收率86.2%。其中男生473份,占54.9%,女生389份,占45.1%。(2)數理統計法。
二 結果與分析
體育素養,實際上就是體育文化水平,是指一個人平時在體育方面養成的修養。體育素養包括體質水平、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育個性、體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培養和發展大學生全面的體育素養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高校體育的主要目標。大學生體育素養的構建及行為培養應以終身體育為核心,側重于個體保持身心健康所要具備的有關體育方面的修養。本課題選取了以下四個體育素養的指標進行調查:體育知識、健康意識、體育技能、身體素質。
1.體育知識
體育知識是多方面的,有體育理論知識、體育專業知識、體育基礎知識、體育健身知識、體育安全知識等。具體地說,就是了解人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及基本的生理常識,了解體育活動對人體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能有計劃、科學地安排體育鍛煉,并了解和掌握相關體育人文知識,具備體育賽事的欣賞能力和初步評價能力,對重大體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體育的功能與價值。
從表1可以看出:本校學生體育知識普遍較差。其原因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他們所接受的體育教育主要是以技術實踐課為主,體育理論課教學時數偏少。并且,由于受應試教育和升學考試壓力的影響,忽視了對體育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傳統的重技術輕理論的思想、滯后的教學觀念和簡單的教育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基礎體育教育的質量。
2.健康意識
從體育意識調查統計情況看﹙見表2﹚,有76.7%的學生體育意識較高,有23.3%的學生體育意識較差。其中男生的體育意識較高的,比例為90.1%,比女生的60.4%高出29.7個百分點。這說明了我校學生的總體體育意識較強,其中男生的體育意識相比女生而言,體育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傳統體育教學思想,死板的教學模式扼殺了部分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在體育教學中重技術,把考試結果定為體育教學目標的追求,忽視了鍛煉過程和各種體育能力的培養,再加之男、女生生理及運動能力的差異,導致女生消極地上課,被動地應付考試,造成學生自我鍛煉能力較差。因受場地器材的限制,學生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鍛煉項目,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都是造成男、女生體育意識差異較大的原因。
3.體育技能
體育技能包括鍛煉技能和對鍛煉的自我評價技能。學生應在學會多種基本運動技能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兩種以上的健身運動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鍛煉,提高自身鍛煉的能力,并掌握基本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
從表3中可以看出:本校學生具有運動技能較好的人數比例為84.6%,表面上看學生整體的運動技能較好,但通過調查發現,學生中運動技能較好的運動項目多以休閑體育類為主,其中包括:輪滑、街舞、臺球、保齡球、棋類等,球類項目中多以小球類為主,其中羽毛球、乒乓球為學生較多的活動項目,三大球方面,學生中籃球技能所占比例最大,足球、排球較差。田徑方面學生普遍存在較差的情況,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的體育教學項目已無法滿足學生個體的個性化需求。學生所學內容與現代生活方式連接不緊密,導致了學而無用的現象發生,從而難以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甚至部分學生放棄了體育鍛煉。
4.身體素質
良好的身體素質主要分為健康素質和運動素質兩個方面,具體而言,就是一個人應具備強健的體魄,較強的耐力、反應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只有具有健康的體魄,才能保持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只有具備良好的健康素質,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運動能力,才能迎接嚴峻的挑戰。
從表4中可以看出:本校的學生身體素質較差或一般的學生占所調查學生比例的49.2%,也就是說,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將近一半學生的身體素質呈現一般或較差的狀態。大多數學生并沒有鍛煉身體的習慣。究其根源,主要應歸咎于應試教育存在的弊端,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只重視學習成績提高,對體育鍛煉漠視,客觀上也沒有多少時間去鍛煉身體,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進入大學以來,日趨嚴峻的就業壓力,迫使大多數學生不得不再次以文化課學習為主,一如既往地忽略體育鍛煉。在這種普遍忽視學生身體素質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更難對體育鍛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 結論與建議
1.加強體育理論教學,多渠道地豐富學生的體育知識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規定,堅持每學期安排10%的理論課教學。理論課是教師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的主渠道。理論課上,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體育運動知識,還要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鍛煉身體的知識、衛生保健知識。另還可通過開設體育知識講座、體育知識競賽,向學生傳授觀看和欣賞體育競賽的知識,激發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使學生充分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
2.豐富教學內容,切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增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體育教學內容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盡量做到豐富多彩,開闊學生的眼界。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盡量讓學生熟練掌握兩種以上易學、易練、實用、有效的運動技能,激發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熱情,提高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
3.建立良好的課外體育鍛煉活動體系
課外活動是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途徑之一,僅靠兩周一次的體育課來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是不可能的。體育工作的責任不僅在課堂之內,應使課內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的所學知識得以再實踐和提高,培養學生自學、自練的良好習慣和能力,提高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旭東.大學生應具備的體育素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
[2]馬宏霞.河南大學生體育素養調查[J].體育文化導刊,2009
[3]曾旭升、金衛星.大學生體育素養略論[J].大學教育科學,200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