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高中學生由于入學基礎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其中大部分學生在專業課方面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適應專業課的學習。作為教師,我們應在思想和行動上都有所創新和改變,給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并利用校內資源提升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關鍵詞】會計專業課 職高學生 提高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196-0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有效地引發學生處于活躍興奮的狀態,強化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幾年來,職高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其中大部分學生覺得會計專業課枯燥乏味,概念難以理解。那么,對這部分學生如何開展教學、如何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就必須要提高會計專業課教學效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近幾年的會計課教學中,經過對學生專業課學習積極性的反復思考和分析研究,我做出了相應的總結。
一 多鼓勵、少批評,讓學生樹立自信心
職高學生成績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存在自卑感,常輕視自己,較低地評價自己。教學中,要多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尋找他們答問中的合理因素,提煉優點,及時予以鼓勵和表揚。在課堂教學中,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說幾句你說得真好!你比上次有了很大的進步等,在作業批改中多一些鼓勵話。
由于職高學生入學基礎較差,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學生入學后不能適應專業課學習,在課堂上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這時如果老師對學生加以強迫,則容易造成逆反心理。我們要尋找學生知識的最近生長點,以舊引新,由淺入深,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問題的來由及解決的方法。使學生分享成功的快樂,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 集體上課與課下個別輔導相結合
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成績,將他們分成多個層次,然后針對不同的層次,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三 培養專業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職高學生眼中的財會專業課,不僅理論、原則繁多,而且又涉及大量的計算,可用枯燥乏味四個字來形容,提及學生就無耐性。學生對會計學的抱怨、厭煩的同時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即教師應當如何處理會計教材的內容,使之易學易懂,讓學生產生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職高學生,大多數學生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差,我們應經常給學生們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比如,中國現在有多少會計人員?中國高級管理人員的平均年工資有多少?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財務總監的薪資是多少?等。另外,還可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一些數據的分析讓學生對數據產生興趣。
假如,現有A、B兩個企業,A企業擁有資產3億元,員工300人;B企業擁有資產1.5億元,員工900人。這樣兩組數據,除了大小不同外,同學們還能做出怎樣的推斷呢?
推斷:A、B是不同類型的企業。A企業有可能是一家從事高新技術行業的企業,如電腦軟件制作、生物開發等產業;B 企業可能是一家從事傳統產業的企業,如采掘業、化學工業等。經過這樣的推理解釋,本來是兩個毫無生氣的數據就會變得形象生動,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感到會計并不討厭,學起來并不困難。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對所學知識也起到了一定的深化理解,強化了鞏固的作用。
四 理論聯系實際,讓知識為學生服務
學生學習會計興趣不高,根本原因在于學生覺得會計理論性太強,比較抽象,在學習中很難將所學會計知識與會計實踐聯系起來,其結果必然是學起來困難,學習效率低,理論知識難以鞏固,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時刻地把理論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學生不僅容易接受,而且容易激發學生追根究底的興趣,還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
五 結合專業特點,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
職高學生畢業后一部分學生會升入大學繼續學習,另外一部分會直接步入社會,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很強的職業技能,使學生走向社會后能適應基層工作崗位的需要。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理論教學外,也要突出學生技能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以后走向社會打下的基礎。在教學中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實踐,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己動手練習,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如《基礎會計》教學中介紹一些記賬方法、賬戶的結構、憑證的填制和賬簿的登記,對這些內容,若單純地由教師講授,有些知識點學生一聽就懂,有些知識點學生聽起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若上課時,一節課進行憑證結構、填制方法、要求等基本理論的講解,一節課讓學生動手練習,自己繪制憑證,再登記明細賬和總賬。這樣邊講邊練,講練結合,使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技能。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