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時代議題。基于對中國農業大學在校本科生的問卷調查,從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閱讀程度、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際效果三個方面對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現狀進行了實證分析,在此基礎上就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大學生 理論著作閱讀 政治理論課程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13-02
一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及必要性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
學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涵進行了多維考察。概括起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使之成為人民群眾接受、認同和信仰并自覺付諸實踐的價值體系過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是這一理論體系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
2.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現實的變化。當前,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文化領域亦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各種思潮的不斷侵襲使馬克思主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同時,現階段國內改革正處于攻堅階段,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相互交織,人民內部矛盾呈現多發、高發勢態,這都從客觀上增加了民眾對馬克思主義及中國化成果的接受難度。而高校是一個對社會變化極為敏感、對各種信息捕捉迅捷的特殊群體。在這種社會條件下,馬克思主義要鞏固發展,就必須要掌握群眾,尤其是掌握高校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
第二,政策的號召。黨的十七大報告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角度,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明確要求。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和思想教育源泉,處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戰略前沿位置。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青年人的主體,是黎明的曙光,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大學生樹立科學信仰的需要,是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第三,理論的需要。理論必須在現實中接受檢驗,并在現實中汲取力量發展自身。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講:“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目前,在大學生中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效果到底怎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如何,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還面臨哪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將在什么意義上進而影響到在大學生中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實效,這一系列問題的深入解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調研分析
筆者以中國農業大學全日制本科大學生為調研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82份,有效問卷476份,回收率為96.4%,有效回收率為95.2%。通過問卷和座談,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具體分析從理想信念、理論著作閱讀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三個方面展開。
1.理想信念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在理想信念對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性方面:認為非常重要的人占75%,認為重要的人占24%。由此可見,調查對象基本認可理想與信念的獲取對于自身的成長成才是一個必要條件,而理想與信念是思想觀念最核心的部分。調查發現:41%的人認為社會現實環境對自己思想觀念產生深遠影響;相比之下認為家庭親人對自己思想觀念產生深遠影響的占33%;選擇學校老師的占18%,選擇同學朋友的占11%,選擇電視網絡的為5%。該數據提供了這樣一個信息,即大學生非常關心社會現實環境的變化,并也意識到其與自身生存發展的密切相關,在反思自身與社會現實環境的同時會主動根據現實來調整自己的思想觀念。
當回答“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時,自認為有深入了解的人非常少,只占2%,認為有較多了解的占21%,認為不了解的占6%,絕大部分人覺得自己對馬克思主義處于“有點認識”的階段,占71%。這一情況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基本一致,非常了解的占2%,了解或不大了解的各占48%,不了解的比例為2%。這兩組數據表明,自認為對馬克思主義有深入了解的人非常少,自認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深入了解的人同樣非常少。絕大部分人認為自己知道,但并不認為自己懂,對于馬克思主義處于一種“熟知非真知”的狀態,而且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處于這種狀態。然而,從理想與信念的形成過程來看,對一個事物的深入了解是該事物轉化為理想信念的基本條件。這一分析結果在另一組數據中得到了驗證,對于信仰問題,高達28%的人什么都不信,47%的人信仰前沿科學,信仰宗教的占8%,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為17%。
科學的巨大威力是任何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人有目共睹的,它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著我們的世界和我們自身。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對此,列寧說:“現代物理學是在臨產中,它正在生產辯證唯物主義。”這個比喻巧妙而又確切地表達出“馬克思主義”與“前沿科學”的血肉聯系。根據以上分析,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亟待加強,而一個重要而可行的突破口就是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與前沿科學之間的血肉關系。
2.理論著作閱讀分析
依據調查結果顯示,對馬克思主義原著零散讀過一些篇章的人占49%,基本不讀的占41%,讀過一本或幾本的為9%,1%的人較系統地讀過。對馬克思主義方面的學術著作,52%的人覺得難懂,37%的人覺得一般,8%的人覺得非常難懂,3%的人覺得通俗易懂。對于本校圖書館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的書籍情況,48%的人不知道,25%的人覺得很多,23%的人覺得比較少,4%的人認為極少。在以上三組數據中,可以看到一個相互關聯的反饋機制:一方面,因為不讀原著而感覺很難;另一方面,正因為感覺很難,所以才不去讀。基于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原著產生畏懼心理的根源。
教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和他們的自由閱讀效果。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是所有書籍中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著作的閱讀現狀是與普遍的閱讀現狀相統一的。有人提倡要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要像呼吸空氣一樣地去讀書,然而,閱讀時間減少、閱讀退化是當前大學生文化取向中一個突出的現象,而且這一現象已逐漸被社會各界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從其產生來看,是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的結晶,當經典喪失了大學生或當大學生遠離了經典,經典就會古董化,而大學生也會蒼白化。當大學生走近經典,也就真正走近了馬克思主義。據以上分析,對當代大學生理論著作的閱讀教育亟待加強,而一個關鍵步驟就是推動大學生走近經典,并在此基礎上走近馬克思主義。
3.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分析
調查發現,對于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主要原因(多選題),74%的人是為了完成必修課修學分。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逃課的現象(多選題),其中59%的人認為是因為課程內容沒有太多實用價值,25%的人認為與專業學習直接相關度很小,22%的人認為是由于學生自身紀律性不強,17%的人認為是由于老師上課容易忽視學生的興趣點與特性,8%的人認為是因為有其他更重要的活動,認為由于授課環境及配備設施的局限造成逃課現象的只占2%。當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最大問題出現在哪個層面”時,42%的人認為是由于社會環境,28%的人認為是教學內容,認為是教學手段的人為18%,是教學方法的人為17%。
在征求調查對象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意見和建議中,發現學生的集中性建議為:課堂講授可理論聯系實際,聯系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熱點問題以及大學生自身在學習生活中遭遇的困惑來講解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內容;增加課外實踐內容,寓教于樂,還可帶領學生到工廠農村去,到大自然中去學習,腳踏實地深入百姓,了解民生民情。
由以上分析可知,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現實有自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主要不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獲得的,在這些看法逐步形成并穩定之后,他們會拿這些看法作為參考標準來對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一旦發現課堂上老師所講與自己原有的認識反差太大,則必然產生抵觸情緒。然而為了順利完成學業,他們又必須壓制自己的抵觸情緒,這樣就會形成巨大的心理能量。如這股巨大的心理能量不能被誘導、宣泄出來或轉移到別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困難的。
三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策思考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就是在校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逐步深入理解并接受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各方面交互作用,并處于不斷變化的動態中。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理想信念、理論著作閱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描述此運動的三個維度,組合起來可以立體地反映出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在對過程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三點相應的對策。
1.加強專業學習與理想信念的聯系
每一門具體的專業都對應著具體的學科,而任何具體學科都有自己的前沿問題,不同學科的前沿問題統稱為科學前沿。由調查結果可知,當今大學生對于科學前沿具有高程度的信仰,以馬克思主義與科學技術的血肉關系,可以找出一條貫通的脈絡:從具體專業的前沿問題研究中樹立起對科學的正確理解。科學前沿問題不但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養料,而且是吸引青年的磁鐵。
2.鼓勵推動廣泛的經典閱讀
高校本身就是文化與經典的薈萃之地。鼓勵推動廣泛的經典閱讀,其功用不僅巨大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本專業的經典閱讀可以直接推動專業課的學習,進而有利于從科學前沿角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解;其次,廣泛的經典閱讀可以加深學生對社會現實與人生的感悟,進而有利于從社會現實角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解;最后,不同的經典本身就是相通的,廣泛的經典閱讀必然能促進學生走近馬克思主義經典,從而有利于從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角度促進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
3.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可以而且應該激勵學生進行廣泛的社會實踐,而社會實踐正是一切教育的重要手段,馬克思主義教育尤其重視這一手段。從調研的分析來看,學生本身對于社會實踐就有非常強烈的需求,而社會實踐是體現和釋放學習主動性的最佳途徑。學習就其本質而言是自學,一旦其主動性調動起來,學習專業課的積極性就會得以提高,閱讀經典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這將從多方面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質性影響。
綜上所述,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立足于當前思想意識形態建設的實際,根據當代中國大學生的思想現狀協調同步地解決多方面的問題,從而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動、發展到新的歷史高度。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列寧全集(第十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