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教師職業倦怠對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造成了嚴重影響,本文針對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解決策略做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職業倦怠 教師職業倦怠 教師壓力
【中圖分類號】G4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18-02
職業倦怠,也稱“工作倦怠”或“職業枯竭”,由美國心理學家Frudburg于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它通常被認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緒和人際壓力的延遲反映,當從事助人職業的個體長期處于壓力與心理沖突狀態而無法有效排解時,便可能引發職業倦怠。
教師作為典型的助人職業,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教師職業倦怠在行為方式上主要表現為:(1)情緒上的低落,對工作失去積極性,敷衍瀆職,煩躁易怒,對生活和工作常感到無助、漠然和悲觀;(2)處事時無人性化,喪失教育者應有的愛心和耐心,以消極、冷漠、否定的態度對待同事和學生,易遷怒學生;(3)低成就感,自我評價和價值取向降低,不思進取,厭學厭教,逃避責任。由此可知,教師職業倦怠對于教師自身及學生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已成為教育界不可忽視的問題。
由于青年教師比其他年齡階段的教師承受著更大的挑戰和壓力,職業倦怠現象在青年教師中表現更為突出。處于職業倦怠中的青年教師會不同程度地喪失工作熱情與興趣,職業認同感降低,對學生缺乏耐心,態度冷漠等。其結果既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又有礙教育質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學的改革。
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由社會、學校和個人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青年教師心理壓力形成的各個因素入手進行綜合治理,比如,從社會角度看,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教師的相關政策,提高教師待遇,在社會上形成尊師重教的風氣;從學校角度看,要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和有效的激勵制度,為青年教師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工作和發展環境。但是,國家的政策和學校管理形式的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教師要改變職業倦怠的現狀更多的是要依靠自我心理去調適。青年教師要學會正確看待這些壓力,采取積極的策略去應對、緩解壓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增強職業認同感,培養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熱情態度
心理學家Wrzesniewski指出,人們對待工作有三種態度:工作、事業或是使命感。如果只把工作當成低層次謀生的手段,而不是個人價值體現的方式,勢必容易產生倦怠心理。我們對工作的定位直接影響到對工作的熱情態度和成效。
1.青年教師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意義,積極對待自己的工作付出與回報之間的關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得與失、苦與樂貫穿于人的一生之中,循環反復。作為教師要用辯證的觀點分析教師職業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正確對待名利和金錢,客觀全面地認識各個職業的優勢和劣勢,從中解讀教師職業的重要意義和責任,認識教師職業的使命。唯有如此,才能努力追求職業理想,堅定職業信念,并在從業過程中領略到從業的樂趣和精神的滿足,產生工作的愉悅感和成功感。
2.青年教師要加強對自身職業的認識,樹立良好的職業信念,形成職業榮譽感
教師職業是高尚的,正如夸美紐斯所說:“太陽底下再沒有比教師更高尚的職業了”。尤其在當前科技發展迅速、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的時期,教師的工作更加顯得意義重大。職業倦怠研究專家C.Cherniss曾說過:“對某一事業的信念和理想是職業倦怠的最好解毒劑。”一個沒有為教育獻身精神的教師,是不可能享受到教育的樂趣的,充分認知到這些,青年教師才能克服倦怠情緒,不怕累,積極從事教育工作。
二 提高自我效能感,加強對教學工作的勝任能力
有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與教師職業倦怠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地降低教師的職業倦怠。就青年教師而言,應當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技巧,從各方面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克服職業倦怠的產生。
1.青年教師要學會積極歸因
各個生涯階段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都會獲得成功或遭遇挫折,教師對教學成敗的歸因方式不同會直接影響其自我效能感。教師如果把成功歸因為內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能力或教學方法等,其自我效能感將得到增強,同時愿意繼續努力追求更多的成功;但如果把成功歸因為運氣或其他外在不可控的因素時,自我效能感則得不到增強,也不會表現出積極追求成功的行為。因而,在日常教學中,青年教師尤其是自我效能感偏低的青年教師要有意識地訓練積極的歸因方式,將教學中的成功歸因于內部的、穩定的、可控的因素,以增強自我效能感,從而有效預防職業倦怠的產生。
2.青年教師要潛心鉆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教育教學技能、技巧的提高,是增強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要素。因此,除了學會積極的歸因外,青年教師更要通過刻苦鉆研業務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素養,并經常與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提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不斷積累成功經驗以增強自我效能感,從而有效地克服職業倦怠。
三 增強心理調節能力,拓展教學生活中的積極情緒體驗
青年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職業的特殊性和特殊的職業角色,積極地將社會、學校、家長對教師職業的期望納入言行,成為教書育人的長期動力;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及有限性,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在教育生涯中發生的一切,包括壓力和困難,善于自我調節心理狀態,這樣才能減輕挫敗感,減少職業倦怠的發生。
1.青年教師要正視心理壓力,積極改變認知
情緒ABC理論認為:引起個體情緒、行為反應的不是刺激物本身,而是個體對待刺激物的態度、看法,認知的理性與否、積極與否決定著何種情緒和行為反應。青年教師要正確看待社會的變化以及社會對高校要求的改變,要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要多換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在看到事情的不利方面時,更要看到有利的方面,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2.青年教師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拓展良性人際關系
青年教師要積極融入社會大家庭,通過不斷的社會實踐,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增強自己的社會適應性。同時要培養其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提高自身的生活情趣,主動打破封閉的工作和學習方式,積極參加一些健康的社交活動,從而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通過正常途徑積極排解心理壓力,主動調節不良的心理狀況。
總之,在當前社會教育背景下青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是很正常的,青年教師一定要學會正確看待這些壓力,并采取積極的策略去應對,在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的基礎上避免職業倦怠帶來的惡性影響。
參考文獻
[1]范永勝.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研究[J].佳木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8(2):104~105
[2]王萍.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的心理學闡釋[J].職大學報,2011(1):115~118
[3]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壓力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5):74~76.
[4]張亭、楊毅、李文靜.職業院校教師工作倦怠與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43~4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