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論述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及現狀,提出了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素質教育 發展及現狀 改革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37-01
素質教育在國內已是一個熱門話題,素質教育改革在我國已提倡多年,改革中所獲得的成就也不少,其中對于學生的思想教育處于教育各方面之首。如何將素質教育深入滲透到學生的非專業教育和生活之中,使其對素質教育的學習常態化、主動化、自然化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一 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及現狀
素質教育是從師從關系開始發展起來的。春秋時期,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原則,在教育對象方面指出:不論出身貴賤,不論品行善惡,不論聰明愚笨,不論年齡大小,不論是否有了職業,都可以而且應該接受教育;在教育內容方面:應重視品德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人格得到全面發展;在教學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蘇格拉底首創了啟發式教學法,他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實行“因材施教”,主張教學相長,以師生共同討論作為經常性的教學形式。孔子的思想理論為我們的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雛形。到20世紀80年代,一些教育工作者就開始提出“素質”這個概念,也就是我們今天經常講的“素質教育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現今素質教育在國內已是一個熱門話題,但面對中國的應試教育,一路坎坷,不容樂觀。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召開了湖北省素質教育研究組的籌備大會,83歲高齡的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老先生的幾句話,道破了素質教育的真正含義和在社會、歷史、人類方面的緊迫性。他說:“人類現在正在毀滅自然,我們要盡快改變這種現象,急需提高全人類的素質;素質教育不只是針對小孩子,各位教職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質。”
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其素質的高低關乎國家的興衰,但就目前的現狀來看,由于為了種種功利的或短期的利益,如為了應試,為了提高升學率,學生往往被剝奪了作為一個青春期孩子多方面的需求,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看待;他們幾乎沒有任何機會去做一些自我探索的事情,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特別是現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一個窄化的過程:從身體、心智、情感的全面發展,窄化為智力的開發;從智力的開發,窄化為學習書本知識,再窄化為課堂學習和考試成績。因此,很多孩子的心靈沒有被點燃,聰明才智沒有被開發出來,素質教育更無從談起。從國家提出素質教育改革的20世紀80年代初,培養的學生從“80后”,到“90后”,以及逐漸成長起來的“00后”,如果都適用于一個教育模式發展,必然無法適應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目前學校教育的主要表現為:一是全盤一體化,缺乏個性教育。當前的教育方法是將學生放到同一個“筐”,不分類別地進行培養,這樣直接導致學生沒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大家都朝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發展。二是教育方法單一,缺乏創新性。如教育模式基本處于滿堂灌式的教育方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與聯系實際的效果不顯著。在教育過程中的教育方法比較呆板,說教式教育占主體,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不夠。學生對于這種被動的接受,效果自然不會理想。而且現在的學生大都從小開始接觸網絡,他們接受網絡中的思想灌溉遠遠早于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現在網絡中充斥的各種不良思想也極易在早期就延伸到學生的思想體系當中。
二 素質教育改革的思路
1.制訂系統的規劃并切實落實到工作中
素質教育實施這么多年,一些改革措施在實際中仍沒能徹底落實,改革的力度沒有達到一定的要求,很多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更談不上系統的規劃。學校開展的一些素質教育活動往住過于傳統化和形式化,基本沒有創新性。如學生社團往往是學生選擇發展興趣愛好的首選,但實際上,很多社團的工作是“虎頭蛇尾”,學生懷著滿腔的熱情參與其中,但是社團本身根本沒有什么實質性活動,對學生的素質提高作用有限。因此,應制訂系統的素質教育規劃并切實落實到工作的各個方面。
2.革新教育理念
如今的教育模式仍是滿堂灌式的教育方式,且傳統的師道尊嚴現象較嚴重,許多教師思想保守,在講課的過程中不允許學生有和自己不同的見解,覺得是學生給自己難堪,這樣必然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性。并且,教師作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行為主體,其自身的言談舉止以及傳授給學生的教育理念、為人處世的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只有發揮好教師這盞“啟明燈”的作用,學生才能朝著光明的方向積極且全面地發展。因此教育是學生和教師的同步接受教育和提高的過程,教師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的提高也刻不容緩。
3.注重學校間的資源共享
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他們不但希望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技能,還希望對自己興趣所在的方面有所涉獵。如圖書館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但由于學校發展的不均衡,學校之間圖書資源有一定的種類差異,應加強學校間的資源流通,切實地做到資源共享,讓學生享受到便捷、暢通的知識信息。
4.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和第二教學基地
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對提高學生的活動組織、交流溝通、協作配合、指揮領導等能力素質,對培養學生健康個性與完善人格,對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對學生的專業學習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如,高校大學生大都以自學為主,課余時間比較充分,很多學生從高中過渡到大學會感到不適應。高中的老師會將學生的學習時間事先安排好,但是到了大學,教師講完課后剩余的時間需要學生自己安排、合理運用。因此一些自制力比較弱的學生會讓自己放任自流,如,去網吧打游戲來打發時間。學校除了學生社團,積極與社會的公益事業多加強聯系外,還可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去福利院或養老院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讓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程琪、馬琳琳、馬輝.明確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內涵 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4)
[2]鄭金洲.審視創新教育:創新能力培養中的若干問題[J].教育研究,2003(3)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