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討了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圖書館的館員素質與其服務的重要性,并就館員的素質培養展開了討論。
【關鍵詞】素質教育 館員素質 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39-01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高校教育根本已不再是“教與學”的上對下的關系,已經轉變為“教與研”的平行發展局勢,高校學生已擁有更加獨立與活躍的參與互動能力,從而使得高校圖書館這個作為學生第二課堂的輔導課堂其職能也逐漸轉變,由靜態的存儲容納功能,更多地轉向動態參與服務功能。
一 高校圖書館館員與服務領域的復雜性
1.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多樣性
現代高校圖書館除了傳統書籍的借閱功能外,同時還具備了教學與科研雙重的使命。從信息互動方面講,現代圖書館除借閱服務以外,還提供咨詢服務,其中包括網絡咨詢、電話咨詢等,另外圖書館還開放新講座培訓、情報檢索教育課程、教研查新、教研基金項目跟進等多種服務。從資料存儲方面而言,高校圖書館不僅建立了文獻信息服務系統,而且為了向用戶快速、高效地提供信息服務,還全面啟動了網絡文獻傳播、鏡像數據庫等現代化方式,讀者通過圖書館主頁就能進行知識更新。面對這些多種服務,圖書館館員面臨著更大信息量與大范圍的搜索與查新工作,也面臨著更復雜與更具延續性的讀者參與工作。基于這些變化,現代高校圖書館作為知識更新的領航者,必須提高圖書館員對知識的敏銳度,使服務變得更為有效。
2.高校圖書館館員服務的局限性
高校圖書館服務面臨著服務對象的復雜性、知識需求的寬廣性,更重要的是要向服務對象提供更專業的資料意見,這是服務參與到對象的一個深層滲透。這就需要圖書館員具有更專業與廣泛的知識了解,但相當一部分館員的計算機水平、外語水平不夠,面對外文文獻的整理、新信息技術的更新發展,有的館員時常一籌莫展。另一部分館員由于知識陳舊老化,服務水平仍停留在傳統文獻資料的粗淺解答式服務,對于信息社會倡導的參考式服務無能為力。于是相當部分館員缺乏科研信心,不能獨立地開展圖書館相關學科的學術研究,從而無法具備輔助教育和科研的能力,科研意識淡薄。
二 培養館員的素質服務品質
1.服務意識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主體對于責任所產生的主觀意識,也是責任在人的頭腦中的主觀反映形式,而服務意識是指服務者在與一切服務相關的人或事的交往中所體現的為其提供熱情、周到、主動的服務的欲望和意識,即自覺主動做好服務工作的一種觀念和愿望,它發自服務人員的內心。當二者聯系到一起時,通常體現出服務人員主動服務與細致服務。而面對圖書館數據服務項目的多重性與大范圍性,正是需要服務人員具備如此的服務責任感。具體體現為要有事業心、責任心,愿意投身圖書館事業,始終保持一種良好心理素質和自我心理平衡的能力,對讀者要有愛心、耐心,敬業愛崗、勇于奉獻。
2.微笑服務的體現感
微笑服務是指服務人員以真誠的笑容向客人提供服務;同時也反映出一個服務人員的美好心靈和高尚情操。而在圖書館里微笑服務具體是指高校圖書館館員的禮儀,即高校館員在工作實踐與讀者交往中,約束自己的行為,并在意識、品質等方面進行自我培養與自我修正。要想在服務中體現微笑服務就要做到在接待讀者的過程中,遇到麻煩和棘手的事時,換位思考或從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把讀者所提的一些苛刻需求都想成是自己分內的服務,從而寬容對待讀者,同時避免場外情緒場內發,做到公私分明,專業敬業,工作時把工作放在首位。其次微笑服務的同時用語要禮貌,禮貌用語不僅能在圖書館營造出一個溫馨的氛圍,同時也能避免特殊情境中的館員與讀者之間可能發生的沖突。
3.不斷服務與不斷進步
高校圖書館是一個掌握科研學科知識的領航人,要適時變化不斷改革更新,其內在和外在都需要改革。現代高校硬件設施已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飛速向數字科技化轉型,要跟上硬件的發展,其內部人員的知識結構與服務體系也需不斷更新與進步。圖書館員要根據其具體的內容與更新變化的知識硬件載體調整其工作方式、業務模式,提高服務質量。
三 結論
雨果曾說過:“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將來,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價值,自己所能做到的與自己所應該做到的。”作為信息時代中的新型圖書館,作為儲存和傳遞信息資源,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信息支持的校園圖書館,作為支持其在素質教育中蓬勃發展的堅實基礎,每一個圖書館員都要把高校圖書館的發展作為生活創造的一部分,找到自己生活與事業的閃光點,提高自己的價值,做自己能做的和自己所應該做的,使高校圖書館站在學校領域的領航標上屹立不倒,為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加穩定的、堅實的基礎與力量。
參考文獻
[1]肖曉燕.高校素質教育與高校圖書館[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3(1)
[2]祝林.專業圖書館禮儀服務初探[J].科技與信息,2009(2)
[3]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的現代化服務[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4]鄒曉華.淺談新世紀圖書館員的素質[J].佳木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2(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