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如何讓他們去學會感悟文意呢?從細微的情節中發現文章的精彩,這是一種樸實的方法,能收到有效理解文意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文中共探討了五種深入引導的方法。
【關鍵詞】察情入微 策略 引導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59-02
語文的美麗是無窮的,怎樣把這些內涵傳達給學生呢?我們會經常選擇各種教學方法,但我們也常忽略從細微的方面去體察分析教學策略,仍走著“填鴨式”的老路,或只留下一些熱鬧的場面,我們的學生卻在聽課時陷入一種思想的空白或情感混沌之中。從一些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調查表中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他們漸漸失去了對語文的感觸能力了,他們漸漸厭倦了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做出的那種迎合程式的表演。
反觀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中那些名家們對文學作品的講解,為什么能引起人們莫大的興趣呢?我想是那些名家的講解能做到體察入微,能從細微的情節中發現一般讀者不能發現的精彩,讓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使體驗得以進入意識層面,并進而清晰化,然后建構起過去的事件與行為,從而獲得個人認同與建構的生活。古代評論家劉勰也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語文教學過程就是“披文以入情”的過程,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力圖深入作品,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想法、情感、情緒重新“釋放”出來,體察入微,那么學生才能讓作品的人物形象美、藝術境界美再現于自己的認知過程中,才能產生情感共鳴。
那么對作品察情入微,具體有哪些策略呢?現結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文章,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一 從作家的生平去深入察情
知人論世,這符合文學認知的普遍規律。從作者本人的經歷去看他的思想表達是最常用的文學入微方法。
辛棄疾在他的《破陣子》里,用“可憐白發生”傳達了一種悲憤之情。如果只讓學生從詞的字面作理解,不從辛棄疾多次受壓制經歷上深入分析,我們的學生就難以發現作品的價值。老師的講解應讓學生知道:辛棄疾的一生有多次的報國行動,而最終他卻不為君王所認同,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他的作為沒有了能建功立業的好預期,人就生出一種不愉快。這種情緒多次出現,便會引出悲憤之情,英雄遲暮的悲酸感就油然而生了。因此,知人論世,最能讓人看到作品的情感力度。
又如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作者借散步來消解內心的孤獨,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出他從容看待苦難的灑脫胸襟。品讀該文時,我們必須提到蘇東坡因“烏臺詩案”,得罪于王安石,入獄,被救,被貶的故事。但這種生平的介紹還不足以讓學生了解蘇東坡的這種達觀處事的生活態度,因為學生會問:“這種悠閑達觀,不緊不慢的處事方式是真的嗎?他故意反問不是說他對被貶的事耿耿于懷,不瀟灑嗎?”
那么我們還應引導學生深入去認識蘇東坡。從他生活在一個追求意氣閑適的社會說起,再從他的“候蟲時鳥,自鳴自己”的自比句里告訴學生:蘇東坡堅守的人生信條是求之自得自適而已。然后從他的《菜》小文評價他:“夜半飲醉,無以解酒,輒擷菜煮之。味含土膏,氣飽風露,雖粱肉不能及也。人生須底物而更貪耶。”蘇東坡是不會因逆境而放下悠然豁達個性的。我們還應多舉幾個故事去證明蘇東坡的豁達本性,那么學生就容易理解他在該文所表現出來的豁達是真實的了。
這種課外內容的補充,雖占用了大量的時間,但這種入微的方法卻是有效的。
二 從主人公與社會俗世潮流的不調和行為中察情
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與時代有著直接的關系,當主人公的追求不能達到社會的世俗要求時,我們能看到主人公的性格。
《我的叔叔于勒》中為了表現家人的虛榮心,敘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全家會同二姐夫到哲爾賽島去游玩,而該島是“窮人們最理想的游玩地方”。在沒實現之前,這“心事成了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大家可能一看這敘述就忽略了,并沒有理解該細節的作用。在講解時,我問學生:“這一敘述多余嗎?”學生們說不出答案。我再問學生:“你去別人去不了的地方游玩,回來之后有沒有露出得意之色?”學生開始明白了,窮人在窮人面前希望有吹噓的資本,就是一種虛榮心在起作用。我們從這些細微處去鑒賞作品的表現力時,不得不佩服作者圍繞主題能有如此高強的刻畫力。
《孔乙己》中寫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惟一的人”。站著是窮人,穿長衫是有體面的人,這兩者之間的不調和表現出孔乙己的迂腐本性。此處的刻畫,已隱約見到孔乙己的本性。老師對這一細微之處的分析不可忽略,因為這能讓學生真切地感知到這個人物的可悲性。
三 從社會群體常態心理去發現
我們也可以由一些通常的社會群體心理去探求故事的本質,從而達到別的分析無法觸及的深處。
一直以來,老師在講解《曹劌論戰》中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時,照規范翻譯了,而學生們仍覺得疑惑。他們會問:“為什么有這樣的結果?”這時,我們可從心理的層面去剖析士兵的行為。當時處于冷兵器時代,兩軍對壘,以鼓為號,一方擂鼓時,表明自己要上前殺敵了,那么另一方也應擂鼓,從而表明已方不畏對方,也要上前廝殺。而當時的狀況是,齊人一鼓,魯兵不回應,齊人就有了輕蔑之氣,以為對方膽怯了,于是作戰時的緊張情緒放松了。齊人二鼓,魯兵還是不回應,齊人就覺得:對方是否出什么麻煩事了,既然不打了,就觀望觀望吧。齊人三鼓時,魯人還是不回應,齊兵就認為:魯人確實不打了;打,雙方都會傷亡,不如算了,收兵吧。于是齊國軍隊自己的士氣完全竭盡了,銳氣消盡了,當然就失敗了。
當我們如此解釋一番后,學生們覺得軍事貼近了生活,就能更清晰地看出曹劌的聰明才智和高明的臨場指揮能力。
四 從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去探求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以他們的閱歷來觀察現實生活,然后對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們在察情時,恰當地關注他們的心理特點,那會對課文的理解大有幫助。
對《關雎》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主題該如何理解呢?說起這些男女之事時,很多學生顯出興奮而又扭捏的神態。我們應依從他們對青春的理解去探求文章的主題。我問:“有一位姑娘在河邊采荇菜,為什么會引起男子的愛慕之情呢?為什么不是在打扮之后呢?為什么不是在宴會上?”學生展開了充分的討論之后,我加以點撥:“勞動之中的人最美的。”從這個基調出發,我再去闡述“思服”“輾轉”“求之”“友之”“樂之”的行為時,學生們很快地遠離了低俗的理解,認同該主人公的情感是合乎君子行為的。所以,多從學生個人成長心理去分析引導,文章的主旨就更能讓學生理解。
五 從與現實例子的對比中發現本質
對一種內涵,如果只從字面作簡單的解釋,那是無從發現它所說的本質的。但把它放到現實的具體例子作對比時,就會容易讓學生明白。
課文《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諷刺侵略者的無恥行為,里面有這樣一句話:“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這里說的“治人者”是指“歐洲文明人”,“治于人者”是指“野蠻的中國人”,“政府”當然就是指法蘭西或英吉利政府,“人民”就是這些國家之下的無辜百姓。對于初中生來說,老師僅作如上的分析時,學生只能做完一番筆記,但他們仍無法弄明白該話的本意,也就錯過了認識雨果這位大文豪的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采用對照法,我向學生列舉了一個在現實中的例子,從而分析出雨果的話犀利地揭露了“治人者”的強詞奪理,把自己的不正義行為說成是由于他人引起的強盜邏輯。舉例如下:“我打了某某同學后,能不能說他是因為樣子不好看引起的?”當用了該歸謬法之后,學生們明白了“歐洲文明人”的無賴本質。所以,當我們回到現實的比照中來時,應靈活地想一想一些內涵豐富的句子以讓學生更清晰地明白。
六 從情境的感染中啟發入微
文學作品中的情境是客觀景象與主觀情感交融統一的藝術境界。老師要善于在分析之中引導學生發現該情境的特殊內蘊。
如在分析《醉翁亭記》時,為了講透“樂”字,就必須講透山水相映之美,朝暮變化之美,四季變幻之美,動靜對比之美。正是山光美、水色美、人情美讓作者樂在其中,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海”。作者充分投入了這種游賞之趣,沒有對官途中的事耿耿于懷,他才能因景生樂。所以,對比之下,學生感覺到情境能突出歐陽修人品的高清,更顯其性情的閑逸。
七 從文章的關鍵語中體會情味
情感并不是一種抽象附屬的東西,為了發現它,我們可從一些特殊的句去“入微”。
《爸爸的花兒落了》多次出現介紹父親和花的句子,那是作者有意的安排。隨著句子的反復出現,爸爸的影子與花兒無法割舍,英子與爸爸的感情一次比一次變得濃厚,它表明了英子對父親的懷念之情在最后時達到了極致。這幾段文字不是累贅的,它猶如往一杯水里加糖,漸多味更濃了。因而,抓住文章關鍵語句,是體會文情的一種常用手法。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能激起學生靈動的心緒,讓他們在跨過萬水千山時、在穿越滾滾紅塵時,有一種真切的悸動,有一種人文的思考,那么學生的內心才會被解凍,語文的魅力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學生,而這一引導方法,就是要多從微處入手。
參考文獻
[1]王世堪.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梅墨生.中國人的悠閑[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
[3]施鐵如.敘事心理學與敘事心理輔導[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