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不喜歡閱讀、討厭閱讀,因而精神空虛。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必須讓學生讀一些必要的課外書,引導他們愛讀書。廣泛地閱讀,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陶冶情操、健全心理。因此,我們應多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
【關鍵詞】閱讀 文化素質(zhì) 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65-03
一 令人憂慮的社會現(xiàn)狀
時下超級男聲、超級女聲娛樂之風愈演愈烈,大有席卷中國大地之勢;楊麗娟的追星悲劇事件絕不是偶然事件;青少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令人憂慮的現(xiàn)象背后是——整個社會缺乏閱讀。
一個缺乏閱讀的民族,一個缺乏閱讀的社會,會因精神文明的萎謝而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消亡。雖然以上情況的出現(xiàn)有諸多因素,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不閱讀、討厭閱讀因而精神空虛是重要因素。造成不讀書的原因固然很多,除了商品經(jīng)濟時代“讀書無用論”沉渣泛起外,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雖然國家早就呼喚素質(zhì)教育,但應試教育仍盤踞著學校教育陣地,這種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的應試教育極大地壓制、束縛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以考試升學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支配下,輔助教材、練習冊、測試題,排山倒海般壓過來,學生的書包塞得圓鼓鼓、腦袋塞得昏沉沉,此時,讀書已成為了一種負擔,一種機械式的流水作業(yè)。課外閱讀也早就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什么時間想起來就應付了事、裝潢門面似地走過場。更有甚者,不少領導和師生以至家長至今還片面地認為,學生以學業(yè)為重,學好教科書就行了,何必花時間讀課外書?也有的人認為,讀課外書只是為了驅(qū)趕無聊,僅供消遣而已,屬不務正業(yè)。少有人能把讀課外書與知識技能的增長、提高相聯(lián)系,更不會與青少年健康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培養(yǎng)相聯(lián)系,令人憂不勝憂。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必須讓學生讀一些必要的課外書,引導他們愛讀書。
二 閱讀的功用
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文字語言的能力,并通過廣泛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我們應把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當做素質(zhì)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因為閱讀是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是伴隨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閱讀影響的是一個人素質(zhì)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同時,閱讀既是一個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過程,又是一個人心靈自我參照的過程,即通過閱讀來反芻自我、提升自我,從而養(yǎng)成內(nèi)省和深思的習慣,這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很難想象,一個從來不讀書的人是一個修養(yǎng)良好、內(nèi)心豐富的人。
1.閱讀可提升寫作能力
寫作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生活能力。寫作的源泉是生活,但寫作一定也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寫作的語言、素材的重要積累,也是思想的積累。
2.閱讀可使人得到人類積累的知識和智慧,提升自我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讀書的社會就是一個牢獄,一個不讀書的人就如生活在這種牢獄之中。”古今中外的許多有識之士就是用閱讀來培養(yǎng)自己、提高自己、用知識改變命運的,為后人留下感人的事跡佳話。無論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還是身殘志堅的海倫、史鐵生,自學成才的華羅庚、魏書生等,無一例外通過閱讀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拯救自己。
3.閱讀可以重塑一個人的靈魂
有書的日子永遠有人生的充實和幸福。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公民的誕生》中說:“真正的閱讀,是能吸引智慧和心靈的閱讀,它能激勵人去思考世界和自己,促使少年去認識自己并考慮自己的將來。沒有這樣的閱讀,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任何東西都代替不了書籍。”書籍,特別是經(jīng)過了時間沉淀和篩選而被后人認可接受的名家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fā)展的最優(yōu)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8226;愛》《家》等給不同時代的人提供了精神食糧。書中那長者的智慧,人生的箴言,生命的真諦,都是我們心靈成長的必需養(yǎng)分。
4.閱讀,可以了解中國及世界的昨天和今天,使自己成熟起來
今天的“80后”開著豐田轎車,用著東芝冰箱,享受著三菱空調(diào),卻遺忘了或渾然不知那段浸滿了民族血淚的歷史,《記憶不是為了恨》《無言的課堂》會讓你對中國過去的恥辱刻骨銘心,從而使自己盡快成熟起來。
5.閱讀可以使學生實現(xiàn)自我教育,形成一種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一本好書開始的,并且表現(xiàn)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他還說,一個人只有學會從書籍里認識周圍世界和認識自己的時候,他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
6.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最大的快樂之源和最好的自我完美之路
當你捧著一本書聚精會神地在閱讀時,至少你的心靈得到了片刻寧靜。當你徜徉于由書籍構(gòu)成的文學畫廊,走進文學人物的心中,此時,你便是自由而獨立的精神王國的國王。讀冰心的散文,你沐浴的是人間真愛的幸福;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你享受的是心靈洗禮的幸福;讀劉白羽的《長江三日》,你享受的是怡情山水的幸福。當種種幸福在你的心田漫過,你會說,閱讀是一種快樂。
三 如何閱讀
1.教師精選文章
在高中生的課外讀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武打小說和言情小說,男生常陷于一片刀光劍影之中,女生常枕于風花雪月席上。可是對《簡#8226;愛》《老人與海》《戰(zhàn)爭與和平》為何方神物卻一無所知,對必要的科普讀物自然也更不會光顧了。
許多名著,尤其是外國名著,內(nèi)涵豐富,其寫作背景或事件的發(fā)生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題,在缺乏指導的情況下,對于中學生來講,難度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閱讀興趣;退一步講,即使勉強閱讀,也只能淺嘗輒止,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詞造句上,難以從更深的層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藝術(shù)價值。此外,因為青少年學生涉世不深,經(jīng)歷有限,雖有求知欲,但缺乏識別和分析能力,容易“中毒上當”。尤其是現(xiàn)行出版物多如牛毛,若沒有計劃,老師不加指導,由學生感覺,良莠不分,信手拈來便讀,不僅白白浪費時間、精力,而且勢必走入誤區(qū),嚴重的會被一些書教壞。特別是初中生,還不大清楚名著,容易錯把流行熱銷的書當名著。因此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實際幫學生制訂一個切實有效的計劃,這是語文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老師必須給學生列一個書目,給學生劃分一個明確的讀書范圍。2000年推行的語文教學大綱就給中學生列出了“十大名著”和“二十大名著”的目錄,這是一個很有益的嘗試。
從課文涉及的作品出發(fā),從兩方面向?qū)W生推薦書目:一是把初高中語文課本涉及的作品尤其是傳統(tǒng)作家的作品重點推薦。讓學生讀與課文有關的作品,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初高中課文涉及的作品有300多部,如四大古典名著,《安娜#8226;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等。二是結(jié)合時代特點,從當代優(yōu)秀作品中推薦,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等。把從這兩方面選出來的作品編成書目印發(fā)給學生,學生讀起書來自然就不會盲目被動了。
第一,讀些英雄人物傳記。偉人和名人的傳記往往記載了許多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故事和例子。讀貝多芬的傳記,你會對其“扼住命運的咽喉”并與命運搏斗所表現(xiàn)出來的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念肅然起敬;讀畢加索的傳記,你會驚嘆這位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藝術(shù)天才所富有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藝術(shù)奇跡,同時也會為其始終關注下層人民的處境和全人類命運的崇高人文精神所折服。林肯、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孫中山、毛澤東、魯迅……這些偉大人物的傳記都應是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少年的必讀書目。
第二,經(jīng)典名著選讀。推舉一些當代名著,如榮獲了“上海市第四屆中、長篇小說優(yōu)秀大獎”長篇小說一等獎的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韓少功的小說《馬橋詞典》,該作品處處展示出敘述者對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的沉思,并探索了語言影響文化和思想的方法。《馬橋詞典》不僅可以用來作為研究民族語言學的材料,也可以用來作為研究人類學方面的材料。既像小說又像詞典,充盈著豐富的時代精神和深刻的批判內(nèi)涵,它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小說的意義。
如余華的《活著》,該小說榮獲臺灣《中國時報》、香港《博益》好書獎、意大利格林扎納#8226;卡佛文學獎等多項大獎。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通過一位中國農(nóng)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應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第三,時文美文選讀。余秋雨散文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的許多篇章主題重大,思想深刻,表現(xiàn)出一種跨越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識,以及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層關注。《道士塔》《莫高窟》表現(xiàn)出對民族屈辱歷史的感嘆和對燦爛文化被毀的悲哀;《五城記》《抱愧山西》表現(xiàn)出對構(gòu)建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注;《流放者的土地》《蘇東坡突圍》表現(xiàn)出對知識分子痛苦命運的惋惜和對制造這種悲劇的社會的控訴;《關于友情》《關于善良》表現(xiàn)出對平等人際關系的向往和對真誠善良境界的追求;《華語情結(jié)》《漂泊者們》所體現(xiàn)的是漂泊無定又擁有濃重家園意識的異鄉(xiāng)故人的深情呼喚。
秋雨散文的語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在他的詩性敘述中,敘事語法被一種理性主宰著,浸滿了歷史的思考和感嘆。文中的語言不追求水一樣的清澈,而追求一種潮流的憤激和詩意。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一種哲理的詞語中棲身,渾厚質(zhì)樸。
第四,新聞專評選讀。所謂時文,就是指報刊、雜志上一些合時事而作的新聞短評。此類文章既反映了社會的熱點問題,又有適當?shù)恼嬖u說(見解)。例如,《南寧日報》的“小李絮叨”專欄的文章。這些文章既有時事的信息量,又有大眾(或?qū)<遥┑挠^點。
通過時文閱讀,使他們關心時事、關心政治,逐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語文能力方面,應使其作文的立意深刻、觀點鮮明,同時通過時文閱讀,增加學生大腦的信息儲存量,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使他們不但“有話可說”“滿腦子新鮮事兒”,而且說起話來“口若懸河”,寫起作文來,題材也就廣泛得多了。開展時文閱讀,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拓展了寫作題材,又讓他們了解了時事,把握了時代脈搏。
時文的內(nèi)容可由教師選定,也可由學生推薦,時文閱讀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或采取老師點撥的形式,或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
2.組織讀書活動,交流思想,鼓勵讀書
第一,定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把課外閱讀引入到課堂上。每周都可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讀課外書,或帶學生到學生閱覽室瀏覽報紙雜志。
第二,定期安排一些閱讀指導專題講座。校園刮起“言情風”或“武俠風”時,可安排一場題為《怎樣正確看待言情或武俠小說?》的講座。還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安排一些專題講座,比如,《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批判接受,不做書奴》《名人讀書經(jīng)》《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與作文》《要廣泛獵取,采百家之長》《怎樣閱讀名著》等,專題指導要及時,才能避免學生走彎路,保證閱讀效果。課外閱讀課的開設使學生感受他們的讀書活動隨時都在老師的關注之下,因而讀得十分用心,熱愛讀書之風蔚然形成。
3.組織常規(guī)性讀書評比活動,促進相互交流,確保活動的持久連續(xù)
第一,每學期舉行一次讀書筆記評比。讀書筆記內(nèi)容形式不拘,可摘抄,可寫提要或讀后感,每周一篇,每生每學期不少于5000字。每學期開展一次評比活動,全體同學都參與,都擔當評委。獎勵優(yōu)秀的,較差的限期改進。
第二,每月舉行一次讀書經(jīng)驗交流會。交流會上,讓同學們各抒己見,可讓學生談一本書對自己的影響;或談讀書經(jīng)驗;或談自己良好的讀書習慣;或談讀書的益處、目的、興趣、態(tài)度等。交流會后教師把寫得好的發(fā)言稿編印成冊發(fā)給學生,同學們對這種同齡人的經(jīng)驗交流很感興趣,因為這些經(jīng)驗是他們身邊“看得見”的最直接的借鑒。
第三,每學期舉行一次課外閱讀知識競賽。每學期都布置幾本必讀書,期末出一份閱讀知識競賽試卷,下發(fā)到學生手中,限時答卷。競賽優(yōu)勝者張榜公布,頒發(fā)獎品,以此來激發(fā)同學們的讀書積極性和檢驗閱讀水平的提高情況。
第四,教師精選取報紙雜志好文章。教師應經(jīng)常用性地選取一些報紙雜志上富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的好文章,編印成冊,在課堂上講練,收效更為明顯。
4.讀寫結(jié)合,互相促進
開展寫作比賽,總結(jié)獲獎者的經(jīng)驗,檢驗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組織學生參加各類作文比賽活動。
一個只有終生保持著閱讀的習慣,讓優(yōu)秀的書籍陪伴自己,才是善待時間,珍惜生命,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最佳選擇。為了自己燦爛的明天,為了我們大家擁有一個美好的明天,請愛讀書,好好讀書。
參考文獻
[1]高萬袢.高萬祥與人文教育(教育家成長叢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蘇霍姆林斯基.讓少年一代健康長成(公民的誕生)(黃之瑞、張佩珍等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王珺.提高語文素質(zhì)從課外閱讀開始[N].中國教育報,2000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