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的每個環節上大膽地嘗試“五還”“兩提高”的教學策略,結果是語文課堂成為了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舞臺,在課堂上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做學習主人的快樂,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學效率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策略 教學 嘗試 課堂 學生 做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67-01
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與靈活的教學手段,還要與時俱進、及時把握教改脈搏。為了構建“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地嘗試了“五還”“兩提高”的教學策略,結果是語文課堂成為了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舞臺,在課堂上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做學習主人的快樂,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學效率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還”“兩提高”的教學策略是指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把提問還給學生;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認知和習得的過程還給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品質,創設開放式思維對話的課堂氛圍,努力做到課堂既生動活潑,又能反映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五還”“兩提高”的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嘗試著運用在語文教學的各環節上。
一 預習環節
這一環節一般放在課后去做。也就是學生自主學習,即學生根據學習任務要求,通過對教材、教師規定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料的閱讀,初步獲得富有個性化的感悟,發現重難點,形成一定的課堂教學期待,為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做好準備。我常用的預習策略是:課下通讀課文,對文章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篩選。運用勾畫圈點法,標記課文中覺得重要的信息,如:生字新詞、精彩字句、重要注釋、不懂的重難點等;自主運用課外書查閱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有關知識,以為課堂上的深入學習做鋪墊。
二 上課環節
和諧高效的思維對話課堂具備科學、民主、積極、開放、適性和高效六大要素。其中民主是指課堂上人人平等,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師生平等對話,互相合作,共同發展。積極是指課堂上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使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突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的地位,注重處理好教師與學生與文本的關系。把探討的空間還給學生,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觀察,能讓學生思考的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表述的讓學生表述,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讓學生自己動手,能讓學生自己總結的讓學生自己總結。
1.導課
古人云:“鳳頭”“豬肚”“豹尾”才能構成一篇好文章,我覺得一堂精彩的課也是如此。導課就是為了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和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欲望,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進入新課的學習。為此,我一改以往老師處心積慮地設計精美導語的局面,引領學生參與導課。開講前引導學生圍繞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內容暢所欲言地交流,交流內容不限,可以是故事、成語、心得、見聞等。學生在交流中創設活躍的課堂氣氛,開啟思維,并把思維聚焦到了本課的主題上,做好了上好本堂課的充分準備。這時,我會因勢利導地將學生的思維引發到學習目標的內容上。
2.目標的確立
清晰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習的歸宿,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與核心,確立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助于實現課堂教學的“實效”“高效”,目標越明確、越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其學習行動的每一次努力就越能夠獲得成功。在成功中體驗學習的喜悅,使人生充滿活力、激情和有意義。
為了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思維,我往往會與學生一起制定目標。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所得,各抒己見,然后,師生共同歸納明確目標,并確立出重點。讓學生來確立目標往往是層面廣但很分散,沒有條理。雖然會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但卻忽略了在學習方法方面的目標確立。為了顧全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發言權,都有用武之地,還要不失這堂課的價值,老師應適當地補充學法指導,對不同的知識,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教法,盡可能地喚醒每個學生的主體意識,做到巧設計、巧安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得好、學得會。
3.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后產生的心理感觸,是對課文的整體領悟,是閱讀者通過直覺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課文要點進行大體上的領會和把握。它是閱讀者著眼于全局,通過自己的主觀認識,綜合運用學過的各種語文知識和語感,對閱讀材料進行宏觀的理解。語文新課標強調指出:“要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應起到理解內容、明確主旨的作用。”“整體感知”的提出,針對的是教師以大量的講解替代學生閱讀的弊端,主張讓學生自己去“感知”、“把握”。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感知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感知,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初步理出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為了達到更好的感知效果,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參與補充和強調一些重點,或進行一些情感的滲透并加以適當的引導。如在教《散步》一課時,學生有的朗讀,有的默讀。邊讀邊圈點勾畫,在讀課文中尋找自己喜歡的寶物。交流感知收獲時,有的學生能體會到全文通過對祖孫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的描寫,表現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有的學生能想到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有的學生感悟到文章最后一段話蘊含的生活哲理;還有的學生很欣賞文中的語言。但對文章的趣味盎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時,教師加以引導交流,縱觀全文,僅僅寫了“散步”一事,如此簡單平常的事情,作者何以將它寫得饒有興味、引人深思呢?這除了真情動人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敘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入題寫“我和母親走在前面,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愉快地拉開了序幕,本該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這里起了一個波瀾,產生了“大路”和“小路”的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愛母之心決定走大路時,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決定發展下去,波瀾再起:母親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兩處波瀾不僅使文章擺脫了平鋪直敘的弊病,而且還展示了“我”對母親的摯愛和母親對孫子的親情。選材時,作者最終確定了將第一個契機作為文章的外延,即思想情感的載體,正如作者自己所說:“這是一次真實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細節)。”這樣,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較之純粹的虛構更具真情實感。這樣與學生進行思維對話,能較全面地感悟課文,為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在交流感知收獲時,需要板書一些重點內容,這時,把板書的權利交給學生,這樣一些有書寫能力的學生就會積極踴躍地上臺展示自己的特長,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4.合作探究
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是學生成功地進行合作學習的關鍵。從分組到操作過程中適當指導就能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交往能力。教師要發揮組織者、指揮者和參與者的作用,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盡可能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嘗試發現、合作交流、體驗成功,使他們充分展現自我,讓學生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去研究探索。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中,我設計了四個任務,學生自由組合搭配學習小組,小組討論選擇任務,按照自己所喜好的內容進行討論。在交流成果時,效果出奇地好。從分角色朗讀到情感朗讀,從人物形象到個人體驗,從主題思想到標題的含義,以至于寫作特點面面俱到,無一疏漏。特別是平時厭學的學生朗讀父親對英子的說的話時,感情投入,表情深沉,意外地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我因勢利導,給其盡可能多發言的機會,讓他談“獲獎”感言。他很動情地談到了個人的成長經驗,談到了親身體會到的父愛,讓在座的師生無不對他刮目相看。每一棵小草都會發芽。新課標的這種教學策略就是做到了讓每一棵小草都不會錯過明媚的春天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討論、交流和研究中發現新問題、新知識、新方法,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每個成員都有機會得到鍛煉。教師在適時引導的同時還要主動加入到學生的交流中去,與學生的思維對話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5.拓展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它要求語文教師教學時應由課內向課外適當的延伸,擴充語文課堂教學的容量,但把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在講《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一課時,課前預習時我就告訴學生,老師還沒找到本課的拓展內容,同學們可各顯其能,看誰能讓我們開開眼界。有的學生竟查到一變色的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一天變三色,并展示了木芙蓉的圖片,這一例子是我們所未見的,真的讓我們大開了眼界。
6.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是本課堂的總結和延伸,又是后續學習的基礎和準備。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地展示其所得,然后再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實踐、再升華來總結課堂,效果極佳。
7.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一般以“自助餐”的形式,尊重學生的選擇。這樣的作業設計是受教《風箏》一課的啟發,當時我布置學生寫自己喜歡的風箏時,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作業布置完,班里炸開了鍋,大多數學生抱怨沒見過風箏,寫不出感受。我看到這一現象,馬上意識到這個作業不受歡迎,于是我把球踢給了他們,讓他們自主選擇修改作業。經同學們討論,說出了若干作業。有的說寫作文就寫《我理想中的風箏》;有的干脆收集有關風箏的詩句、別稱等;有的辦了一份以風箏為主題的手抄報;擅長繪畫的同學要求畫一個風箏,上面寫上自己的憧憬和希望……多么豐富多彩的創意啊!由此,我深受啟發,把所有該給學生的都放手還給學生,絕不吝嗇,這樣學生更樂學,更有利于提高他的創造能力。
新課程標準的“五還”“兩提高”教學策略,打破了舊的傳統模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機械傳輸所造成的大量時間的耗費。課下自己“吃”、課上談“味道”,課堂成了學生各種理解碰撞、質疑創新的舞臺。有的老師問我:“李老師,你從不體罰學生,對學生也不嚴厲,但你的課堂紀律卻很好,課堂氣氛又活躍,教學成績也很高,是否有什么妙招?”我說:“無他,唯尊重學生,將時間、空間、動手發言的權利歸還與他爾!”
參考文獻
[1]劉永平.初中語文: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