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是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一種藝術。教師只有創設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潛能、增強審美能力,從而喚醒學生的思維、培養其獨到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激勵 鼓舞 探索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81-01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善于激勵、呼喚、鼓舞。”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興趣,是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一種藝術。
多年來,語文教改呼聲高起,語文教師也遭受頻繁的質疑如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能否和諧共振?語文教學的“瓶頸”在哪里?語文教學高效的秘訣在哪里?下面我談一點自己的學生體會。
一 創設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潛能。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難想象,一堂讓學生聽而生厭、懨懨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語文課能產生多大的教學效果。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只有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緒力量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教師如只顧和尚念經似地傳授給學生知識,不根據課堂信息反饋靈活調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教學,是教育智慧處于最原始狀態的表現。
教師要以淵博的學識、民主的理念、豐富的情感、形象的語言、思辨的哲理、靈動的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興趣,就有學習進步的可能性。蘇霍姆林斯基說:“所謂課上得有趣,就是說:要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類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課堂上,一些學生思維渙散,目光呆滯,無所事事,制造混亂,主要根源就是教師的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用驚奇、贊嘆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有時,老師的一則笑話、一句廣告詞、一聯詩句、一段歌曲、幾句聲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話語,促成思維飛躍的多媒體演示,都能使學生產生驚奇、贊嘆的效果。當然這些都是現目前教學內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牽強作秀,擺花架子。教師要在大腦里迅速處理視聽的反饋信息,把學生“從那童年的美妙的獨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學生乘坐的認識的快艇上來”。有的學生膽小,老師多年的棍棒使他養成了一種“思維的惰性”,這時教師要激勵學生大膽地說,不要怕講錯了,要敢于發言,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抓住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通過“文以載道”的形式,促成學生情感、態度、價值感的質變,從而改變整個學習面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和教學和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成功的樂趣。”學生怕寫作文,老師可引導他們去感受現實生活,以他人作典范只要寫出來,就會有寫不完的事,抒不盡的情,講不完的理,從而最終會因對語文學習有興趣而走向成功。
二 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增強審美能力
語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數、理、化學科,有現成公式可套,語文的學習材料是整個人類的文化,浩如煙海。莊子《逍遙游》曰:“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一些學生語文成績不好,根源在于積淀不豐厚,蘇軾也曾說:“厚積才能博發。”讀多了,見識廣了,思維也就活躍了,寫作也自會有套路。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說:“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手段。”信息社會,廣告招牌,網絡文化,名勝古跡,風俗民情,生態環境等都是閱讀的文本,面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信息浪潮,“必須使閱讀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受所讀材料的力,要大大地超過出聲的讀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閱讀的能力。老師們應牢記:“減輕學生腦力勞動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
三 鼓勵學生勇于思考、大膽探索,培養創新精神
語文考試很少考現成的題,無現成的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學生的見識,考查由課內到課外的遷移能力,獨立思考、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能力。教師如只給學生傳授固定的知識,要他們死記硬背,面對變幻莫測的題山題海,學生只能束手無策,望卷興嘆。“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現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笨,以致最終喪失學習愿望的一大弊病。”
教師要以反復的閱讀、生動的語言、豐富的直觀感受、自然的情感,喚起學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時的課堂講授中,擬定明確的目標,有針對性地訓練思維,不代他們思考,要善于集中群體智慧,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學綜合性學習。他們若以自己的思維解讀了文本中的問題,就會去掉思維的惰性,使思維變得樂活起來,就會因成功的樂趣,激發出更大的創造潛能。還要有針對性地訓練一些題目,通過實踐演習,聚合發散,分析概括,對比思辨,整合篩選,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得出正確的結論。在實踐中摸索出應試的技巧與策略,形成方法論的集合。教師要隨時針對教學實踐得來的反饋信息,思考教學策略。
蘇霍姆木斯基曾說:“那種熱愛自己的事業又善于思考的教師,才有力量使教室顯得肅靜,使兒童特別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傾訴他的每一句話,才有力量激發學生的良心和羞恥心,這種力量才是一種無可爭議的威信。我們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駕馭年輕的心靈。我們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愿望,我們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接近那種無動于衷的最可靠的途徑是思考。只能依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思維喚醒了,就會不斷地點燃智慧的火花,結出喜人的創新碩果。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