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研究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反思 意識 內容 方法 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83-02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它一方面是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不斷地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表現,找出在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學新理念相違背的做法,進行自我批評,并且予以改正,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以后的教學行為更加全面、有效。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也特別強調反思在教師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反思教學是教師對過去教學經驗的一種回憶、思考、評價過程。威廉#8226;杜拉姆有一句名言:“假如一個人掌握了思維的力量,那么他就會加速成功的頻率。”這句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它意味著改變思維將是一場革命,同時也預示著我們已進入了一個反思的時代。反思教學對教師素質及專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那么,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
一 強化反思意識
教學反思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積極的反思,開放的心態,合作的精神是教師專業成長的試金石。
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師在教學實施前,應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為教學目標具有導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或任意擴展而偏離學生實際,往往會降低教學效率,不利于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我在教學《荷塘月色》課時,根據初中階段的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設置了三個目標:一是學習并積累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二是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并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及傾向;三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力所能及的鑒賞、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反饋,我發現前兩個目標基本上能達到,但第三個目標,卻只有1/4的學生能達到。第三個教學目標不能面向全體學生,顯然違背了教學要求,于是我及時進行了調整:一是知識目標:學習并積累本文優美生動的語言(修飾語、修辭的巧妙運用等);二是情感目標: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三是技能目標:初步學會鑒賞散文的方法技巧(如抓文眼等)。通過“反思——調整”,教學目標基本體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二 明確反思內容
過去,教師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往往著眼于“精英”的培養,而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公民的意識不強,對教學內容常喜歡面面俱到,一味地求深。如在教學《智取生辰綱》時,課上用一段時間補充部分材料,通過反思,我發現問題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仍著眼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而這恰恰是拓展性課程追求的目標。于是,在另一個班級同樣的課上我及時作了調整,降低了難度,突出了“基礎性”,從而順利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三 掌握反思方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讓教師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給學生,但是,我們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達到“青出于藍”的教學效果,我們必須把汲水的方法和經驗傳授給學生。然而,什么樣的方法適合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又該如何教學?這又啟示我們千篇一律的、單一的教學手段是無法實現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目標的。
經過反思,發現如今的教學我都采用問題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課堂上隨機應變地補充一些問題,實際上就是“滿堂問”。經過反思,我發現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滿堂灌”是異體同質的。第一,這些問題不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發出來的問題,而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教師仍享受著話語的“霸權”,這是對學生主體的漠視。于是在教學實踐中,我開始著力于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變教師問為學生問。
我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營造良好的氛圍。如鼓勵質疑權威,提倡師生、生生合作等。其次,提供對話空間。課前和課堂上給學生閱讀文本留足時間,給學生提問搭建平臺,課后鼓勵學生對問題的質量進行反思。再次,運用多元化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深或淺、或易或難,都應視問題者本身的情況而做出不同的評價。如對優秀學生應盡可能客觀地評價,對后進生則多采用肯定評價,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當然,這些做法還有待于進一步“反思——調整”,在不斷地反思中逐步完善。
四 養成反思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這里的“思”不僅是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探究、推敲,也包括由書本而展開的引申和聯想,從而讓學生的思想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讓學生保持這種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態度。應鼓勵學生討論與反思,有助于突破學生固定的學習模式,打破習慣的思維套路,實現思想的碰撞,發現并糾正謬誤,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認識水平。為此,要求學生不斷地對自己的學習提出反思,以求得更大的進步。
1.要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學會反思
我根據文章的時代不同、體裁不同,布置不同的作業。比如,對文言文、古詩詞的學習,我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如上網、去圖書館查閱作者的相關資料,在課文學習之前,先讓同學們介紹他們查閱到的資料,然后教師補充。對于文本內容的學習,先請同學們結合以往學過的知識和借助字典,自己學習,做到理解文章大意。在課堂上,再以小組的形式把各自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2.在課前的說話訓練中學反思
在教學實際中,我從初一年級開始,就著力于培養學生大膽發言的習慣,培養他們大聲發表自己見解的能力。
3.在開放型的作業中學會反思
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主要在于說與寫的培養。對于寫作,一直是學生最頭疼的事,也是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想突破的一個難點,它占據了語文學科的“半壁江山”,如不能突破的話,就是遏制學生成績的“瓶頸”。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應注重從培養他們的“不動筆墨讀書”的習慣做起。
4.在測驗中學會反思
初中語文古詩詞的學習最基本的一點是默寫和背誦,字詞一定要做到正確書寫,古詩文要做到會背誦并會默寫,并且要做到不漏字、不寫錯別字。特別是在各種語文測驗中,丟分較多的也是默寫,能夠得滿分的不多。針對這種情況,我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個反思本,把每次默寫錯誤的字詞都記錄下來,記錄時分為反思對象、反思內容、改正方法等方面,讓他們找出錯誤原因,并找出解決的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多次反思記錄之后,我班的默寫情況明顯好轉,在歷次考試中,默寫滿分的學生人數增加了。
學生反思的具體過程是學生自覺地對學習過程進行回顧、總結、評價、調整的過程。但要想真正做到,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的學生思維方式還有些幼稚,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地培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不斷地對自己的學習提出問題,以求更大的進步。
課堂教學歷來是“遺憾的藝術”,再優秀的教師,也未必堂堂精彩;再成功的課例,也未必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無可挑剔;我們這些普通教師的課堂瑕瑜互見,則更是常事。我們雖不能如大師一般精雕細琢,但需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反思,把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實踐—反思—總結—實踐”的循環往復中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與新課程共同發展,在反思中成長,提高。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