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未來社會需要勇于開拓的、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1)更新觀念教法,師生互學共進,共享知識;(2)引導學生疏通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關鍵詞】語文教學 更新 激發 拓展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85-02
著名心理學家奧托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現代創造學理論也指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這種潛能是可以開發和培養的。”然而,認真審視目前的語文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還遠未能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未來社會需要勇于開拓的、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因此,時代呼喚語文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我認為教師要把創新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加以訓練,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 更新觀念教法,師生互學共進,共享知識
當今社會,人們接受信息的手段越來越廣泛,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課堂也并非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渠道,作為新世紀的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把課堂作為師生間交流信息的場所,平等地對待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樹立信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為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奠定基礎。在教法上必須力求創新,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選出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疑難問題,讓學生討論,啟迪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傳統的語文課教程不是沒有科學理論的課堂,是因為太把“課”當成“課”,所以,課堂中就沒有智慧細胞的流動。課程的基礎是“真”生活,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真”情感,“真”交流。我認同“課堂生活”這個概念,因為它讓我感覺到課堂中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這里的“人”既包括學生,也包括老師,把學習的權力交給了學生,也交給了老師,在生活中產生碰撞,才會有苦思、才會有激情、才會有小智慧,有大智慧。可試想一下,提問權應老師才有嗎?生活中本來應該是人人都有的權利,一到課堂上就成了老師的專利,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
二 引導學生疏通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樂之”是一種最佳的理想境界。語文教學成效的體現不僅是結果,更重要的是“過程”,我們因為要應對各種各樣的考試,時刻都要小心翼翼,“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考得不好。思維快樂的過程是由思維的阻塞誘發的,是由挖掘疏通的艱難過程誘發的,是疏導后的流動、再創造的流動體驗,是智慧生活的體驗,只可自己親身感受,不可言傳。因此,語文教師就是要善于把握課堂教學中每一個“阻塞點”,引導學生自己去疏導。要教會學生去沉思、去反思,去激活自己的感覺和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述說。認真傾聽是人的一種素質,也是一種能力,只有傾聽了,才能站在他人的高處眺望上遠望,只有去述說,才能激起思維的浪花,“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交流的過程,就是激發靈感的過程,是激活智慧細胞的過程。就教師自身而言,也需要這過程。
教師存在的價值是什么?這一點論述者甚多,但我個人認為,重點不在于他比學生擁有了更多的知識,而在于他比學生多了人生的經驗,多了洞察人生社會的智慧,懂得“吾一日三省吾身”,惟其如此,方可稱之為“師”,也才能“傳道”“解惑”。
教學中預先備課、預設教學情境十分必要,但如果亦步亦趨,僵化保守,非要求各個環節面面俱到,而置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情感于不顧,那就是非智慧的課堂、非智慧的教學行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反思自己的預先設計是否科學,以思辨去播種,課堂才能充滿活力、充滿生機。
三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民主的課堂氛圍,合作型的師生關系,平等、和諧、自由的教學氣氛,都能使學生思維活躍,勇于自我展示,有一種心理安全感,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獨立鉆研的習慣以及自覺探索能力。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敢于質疑、懷疑課本、挑戰權威;鼓勵學生多提問,允許學生說“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結合當今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去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進而質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平等對待學生,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對發現的歷史資料去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時,總希望學生能得到唯一的答案。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學生思維上的求同性和單一性。這樣做制約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意地創設多種機會,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有許多新發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經常運用這樣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加活躍,創新意識就會得到更好地加強。
總之,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關鍵在于教師是否具有創造意識,如果教師本身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就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設計出具有創造性的語言訓練項目,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果教師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創造出一種適合學生發展教學氛圍,和諧的民主環境。因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需要鼓勵的,學生的創新精神關系著我們民族的未來。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到一個重要的高度上來認識,在教學中更新觀念,創新革新不斷手段,汲取知識,為培養新世紀的創新人才而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張曉梅.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三法[J].湖南教育,2001(23)
[2]程明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北京》課堂實錄片段點評[J].小學語文教學,2000(10)
[3]王軍.語文的解放和解放的語文[J].語文建設,2003(9)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