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創設情境、因材施教,對課文內容的適當取舍,運用多媒體組織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闡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驗證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幾種有效方法。
【關鍵詞】中職學生 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089-01
我們都知道一樣的課堂,一樣的學生,有的教師講課時全班學生都死氣沉沉,回答問題時或張口結舌,或有氣無力。令聽者乏味,教者疲憊;而有的教師上課時則全班學生眉飛色舞,興致盎然,答聲震天。問其師,則曰:“我亦無他,唯激發其興趣爾。”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對學習充滿期待,積極主動地學習。一位好的教師必須注重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本節課的學習。那么,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一名語文教師,面對來源分散,素質參差不齊的學生,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除了鼓勵、贊賞,經常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以及注重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等一些方法外,我還在實踐中使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 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情境
每天都有很多學生愁眉苦臉地走入課堂,對于這些學生而言,上課就是枯燥無味的代名詞。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我覺得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情境。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精心設計導語。剛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還沒有高度集中到課堂上。這時,一段恰到好處的導語,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分散的思維高度集中起來,引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步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因此,每節課,我都會精心設計一段精彩恰當的導語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情境,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精心設計提問。提問是課堂上師生進行教學的主要橋梁,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方式。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 結合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地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由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源分散,他們的性格、愛好、知識儲備、所學專業甚至是年齡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
三 對教材內容作適當取舍
新時代的學生求知欲強,她們經常將視線投到課外的知識上。今年的五月,我根據學生的意見加入了幾節詩詞鑒賞課。我和學生在詩詞鑒賞課上,任由自己的思緒縱橫古今。在紅葉題詩的故事里,學生對那位“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的宮女充滿了同情,了解了封建社會對于人性的摧殘;在“醉里挑燈看劍”的朗誦聲里,學生驚訝于辛棄疾的文武雙全,敬佩他對祖國的一片赤誠;而在“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的質問聲中,學生的心中滿是憤慨和悲傷,再一次認識到封建禮教的罪惡……可以說,這幾節詩詞鑒賞課非常成功。而這樣的課之所以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在于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以新添加的內容,更好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提高詩歌欣賞能力的同時,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四 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能都有的這樣的感受:有時你講的事物學生從未接觸過或并未親眼見過(比如青荇、江南春雨),你要用很多的語言去解釋這種事物,而效果卻不佳。這時,最好的教學輔助手段,應是多媒體信息技術。這學期的課文中,有一首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在詩中,作者精心為讀者描述了美麗的康橋風光,“那河畔的金柳”倒映在水中,“綠油油的青荇”在水中招搖,彩虹一般的清泉,波光星輝交相輝映的夜晚,所有的景致都是那樣的美好。但農村學生因生活條件有限,很多學生連長春市都沒去過,更別提去欣賞異國風光了。對于缺乏閱歷沒見過清泉,不認識青荇的他們來說,光是想象不但乏味,也很難憑空創造出一個璀璨的康橋。作為教者,應怎樣才能將這迷人的風光再現在學生的眼前呢?這時,我利用了多媒體信息技術。上課時,伴隨著肖邦的《別離曲》和夕陽群山之景,我成功地將學生引入到了離別的情境中,激發了她們繼續求知的欲望。集音、詩、畫為一體的朗誦更是引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當她們看到課件展示的“彩虹般的清泉”“波光星輝交相輝映的夜晚”時更是大為驚嘆。詩歌的意象和初步的鑒賞,不用我講同學們就已頭頭是道。下課后,好多學生都對我說,“要我以后講課多制作一些這樣的課件,他們都喜歡看。”于是,在上課時,我和學生一起看到了傾國傾城的牡丹,欣賞了花王“姚黃”與花后“魏紫”的迷人風姿;看到了古羅馬的角斗場和柬埔寨的吳哥窟。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不但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成功地將課內所學延伸到課文,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五 恰當地組織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時,課堂知識與社會生活嚴重脫節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的一個原因。經過反復思考,在談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時,我采用了語文實踐活動中經常用的社會調查法,要求學生寫一個調查報告,調查電視、報刊或學生所在鄉鎮中存在的語言文字使用混亂狀況。這種方法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她們高興地答應了。再上語文課時,同學們爭著訴說自己的調查成果。我發現他們調查的范圍極廣,從電視、報紙、包裝袋上印的字到當地的廣告招牌、餐館的菜譜等,發現的問題也很有代表性。
總之,我認為,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只要掌握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就能打開快樂教學的大門,學生就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應時刻謹記“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收獲。”
參考文獻
[1]羅東.淺談課堂提問的藝術[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
[2]楊國全.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指導[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