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鳥已飛過。如果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學也能如此自然而又輕松,在教學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讓道德的種子在他們心中萌芽,從而促進學生的行為動機,那思想品德課的有效性將大大提高。一位中國教育家也說過:“不露痕跡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本人認為:只有關注課堂教學的細節才能實現思想品德課堂的無痕教育。通過關注細節,達到在自然的狀態下,讓思想品德的教育潛移默化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實現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
一 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明確無痕教育的主體應是學生
“無痕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學中做到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用教學民主的精神來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問題。陶行知先生曾說:民主的教育方法,首先要使學生自主,啟發他們自覺,并使生活與教育緊密聯系。”因此,思想品德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摒棄教師為主,學生被動、服從的傳統教學模式,建立師生平等自由的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思想品德教育無痕才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 教育過程自然化、情境化、生活化,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體現無痕教育的力量
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集中精神去學習,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只要把這種好奇心激發出來,當他們渴望求得真知時,就會從心里促使他們行動起來,完成自我學習,這比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要求,學習效率高得多,這就是無痕教育的力量。
我認為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信息輸出過程是從課前的準備、課堂過程、課程重點難點以及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應融于自然化、情境化、生活化中,盡可能以自然的方式,從學習和生活甚至娛樂,對物質環境,精神生活甚至人文氛圍,在看似自然的表面下展現思想品德教育的內涵,減少刻意的人為痕跡,注重創設學習情境和氛圍,以促使學生產生內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鳴。
三 對課堂生成機智無痕的處理,體現無痕教育的更高境界
當思維迥異,個性紛呈的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趣等參加課堂學習,并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與老師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平等對話,情感碰撞,交流溝通時,我們的課堂便呈現出豐富多彩與復雜多變性,即充滿了生成性。我們應根據無痕教育的要求來進行課堂設計,如何達到無痕教育,是考驗思想品德老師的素養、能力,更是對無痕教育理念貫徹水平的要求,當然也是思想品德課堂無痕教育的更高境界。
面對課堂生成,要做到寓教育于無痕,我們必須做到:(1)尊重學生的質疑,鼓勵提問,鼓勵發言,堅信只有質疑才能出新知、出真知。(2)教師必須具有教學敏感性,要能見機行事,順水推舟。(3)觸景生情,靈犀相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課堂觸發,往往會閃出光芒,“觸”出精彩。(4)將錯就錯,變廢為寶,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學生、教材出錯都可能是一種課堂教學資源,倘若教者能巧妙地加以利用,選用有效策略,努力挖掘錯誤的潛在資源,也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教師要因生制宜,因時而化,把握學情,及時捕捉不斷生成的課堂資源,為學生的探究架設平臺,課堂就會變得鮮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思想品德課堂評價的無痕
伴隨著教育思想的轉變,新的評價理念應運而生。思想品德課程的發展性評價應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激勵中成長,在評價中發展”這一宗旨,使學生增強自信,激發潛能,主動發展,為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 思想品德課堂上教師投入的態度和親切的語言,是無痕教育最好的載體
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無痕,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寬容,是一種人性化的尊重;沒有訓斥,沒有指責,沒有命令;不是告訴、不是給予、不是灌輸,更不是口若懸河;課堂只需以身示教,簡單含蓄,有時甚至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簡短的贊揚。都能成為課堂無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潤物細聲,教育無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露痕跡”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將教育的意圖掩蓋起來”的真正教育藝術,是一種充滿人性化關懷的、超凡的教育智慧,讓無痕教育在思想品德課堂煥發出無限的魅力,真正實現思想品德課堂的實效。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