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是借助其教學反思對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批判和反省,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升自己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而成為一名專業型教師。但有相當部分教師觀念落后,對教學反思表現出冷漠和無知,這是擺在新課改面前的嚴峻問題,這對新課程改革的貫徹落實,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極為不利。本文就這一現象分析,提出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講究層次分明,以期對教師的實踐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教學反思 概念 必要性 源頭 善后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100-01
我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論學習、觀摩學習與實踐活動并不少,但教學效率仍難以提高。經過認真的學習與思考,結合實踐與反思,并總結出一個答案,那就是我們的理論學習只是表面性的學習,沒有深入地探究及消化;觀摩學習,只是觀摩而已,沒有認真對該活動進行思考與評價,吸取其精華。若要取得進步,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只有在不斷地學習、實踐和聽取評課意見中學會反思,消化和積累,才能使自己不斷地成長和提高,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一 教學活動前的反思
從一個教學活動方案的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諸實踐,我們常常會一次次地說課、磨課,并且不斷地否定、修改教學設計,尤其是在公開活動時。其實這樣一個不斷否定、不斷修改的過程,就是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前反思的過程。能使教師們更關注學生的感受,更認真地研讀教材,明確教材的中心思想,更準確地把握活動的目標、重點和難點。同時,更進一步熟練教學過程。
1.教學前的反思側重于教育活動的目標及價值
教師在精心預設每一個教學活動時都要不斷地思考、否認、修改、自己磨課、再次修改、提煉。確定教育目標后,還要認真思考:活動對推動學生當前有效發展的價值在哪里?它包括:為什么在這個時候選擇這個教材;開展這個活動能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標;選用哪些關鍵的素材和資源才能更好地達成活動目標。
2.教學前的反思要關注學生的經驗
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是豐富和開發學生生活經驗的依據。因此,在教學前我們必須對學生的知識、社會、生活經驗進行充分思考:學生已有哪些經驗?適合本班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最具有挑戰性的經驗是什么?學生的經驗怎樣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遷移運用?
如我在組織分享閱讀巴金的《小狗包弟》觀摩活動時,認真研讀教材,思考教材的中心思想,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多次對該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修改。因此,在觀摩活動中,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并得到指導老師和領導的肯定。但是,因為課前的反思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社會經驗,當學生對讀本的理解和掌握高出老師的要求時,就不能夠很好地引導和提升。因此,教師在開展每一個教學活動前對學生的經驗多一份了解與思考,活動的質量也就多一份保證。
二 教學活動中的反思——邊教學邊反思
教學活動中的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上是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它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學生的興趣、熱點、生成問題及學習狀況調整活動方案和教育策略。它能體現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這也正是我校教師的弱點。
1.教學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動中動態生成的事件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自發生成的事件或突發事件,及時地進行價值判斷,調整預設計劃,靈活地反饋應對。
如有經驗的、教學能力較強的教師,在進行“值日生”的公開主題活動中,原本還是艷陽高照的天氣忽然打雷下雨了,學生一下子將視線轉向窗外。教師當即做出判斷:這是個非常不錯的教育契機,于是馬上讓學生思考討論: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將怎樣記錄這樣的天氣呢?學生頓時醒悟,饒有興趣地討論起來。
2.根據學生對教師預設問題的反應進行瞬間反思與調整
如教師在設計教案時,通常會預設一些問題,但是,在活動實施中,就會發現學生對該問題很難理解和掌握,而教師卻沒能夠及時地調整問題的提問方式,而只注重引導。
三 課后反思
教學活動后,我們可反思,在這一活動中,哪個環節組織得好,哪個環節還存在不足,下次遇到相同的問題又該如何處理等。
總之,學會教學反思,教學活動目標才不會偏離;學會教學反思,教育教學能力也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