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由過去強調知識和技能轉向同時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課程功能和目標的調整使傳統教學模式正面臨著新的變革。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可促進教學技能的提高,揭示該知識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情境創設是新課程改革中極為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創設情境 歷史教學 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2-0111-01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由過去強調知識和技能轉向同時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課程功能和目標的調整,使傳統教學模式面臨著巨大的變革。基于問題情境,以問題研究為平臺的建構性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教師的“創設教學情境能力”也隨之成為重要的教師專業能力。情境創設是新課程改革中極為重要的課題。
一 創設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新課程主張回歸生活,聯系社會。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脫離生活的教育是鳥籠的教育。”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背景、生活經歷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和寶貴的教學資源。而傳統的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文化背景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從教學角度來看,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只有把學習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把讀書與做人結合在一起,學生才能真正成為素質教育中健康和諧發展的人。
例如,在《新航路的開辟》教學中,利用學生們崇拜明星的心理,選取學生們熟悉和喜歡的球星邁克爾#8226;喬丹作為生活情境素材,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學生體會歷史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樂趣。出示球星邁克爾#8226;喬丹的照片,提出問題:他是什么種族的人?他的祖先最先生活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會來到美洲?此問題一出,學生們立刻精神倍增,很自然地導出了新航路開辟對非洲的影響——罪惡的奴隸貿易。然后,講解新航路開辟對非洲帶來的災難。在繪聲繪色的講解中,學生們如身臨其境,對奴隸貿易的殘酷性,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注意力很集中,學習積極性高,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二 創設辯論情境,讓學生評判人物的是非
所謂辯論,即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確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見。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千姿百態的歷史人物,為我們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思辨素材。教師若能鉆研課本,挖掘思辨元素并在教學活動中因勢利導,創設適當的情境,對培養學生的辯論能力大有裨益。
例如,在《明朝君權的加強》一課教學中,筆者在講完了明朝前期加強君主權力的措施后,借助于明孝陵和明太祖的視頻資料提出這樣的辯論題:明太祖是個好皇帝還是個壞皇帝?面對莊嚴肅穆的明孝陵和臉色凝重的明太祖,同學們的回答各有見地,充滿個性。觀點甲:朱元璋是一位好皇帝。因為他在領導農民起義時能知人善任,從善如流,是一位出色的農民起義領袖;他建立明朝以后,嚴懲貪官污吏,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對于穩定社會秩序,發展明朝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觀點乙:朱元璋是一位壞皇帝,因為他濫殺功臣,制造恐怖氣氛,實行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毒害了人民。
三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一種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需求。問題情境的創設正是要通過問題的設置,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真正“卷入”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問題情境不同于簡單地發問,而是通過情境的烘托,使問題的提出能與學生的情感有效結合,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狀態,使學生愿意克服思維障礙,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地把思維引向深入,有效避免“卡殼”現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師如能在講授中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把學生引入“山重水復疑無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誘發思維,引導思維,教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標。
如“關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探究活動課,編者突出“以史為鑒”的功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研究活動,追蹤和思考重要的現實熱點問題,培養學生把握重要社會思潮和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系統和深化對全球化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為此確立這樣的探究問題:(1)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全球化提供的機遇有哪些?又有哪些嚴峻的挑戰?(2)用事實分析全球化帶來的兩極分化和生態破壞問題,認識其嚴重的后果。(3)就中國或你所在的地區應如何抓住全球化的機遇和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4)批判西方中心論者關于全球化的觀點。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全球化來防止西方國家達到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企圖?不同角度的問題供學生選擇探究討論。同時又根據教學實際,也可由學生和教師自行擬定探究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學生可獨自或自由組合成研究小組,帶著問題收集資料。通過討論會的形式,師生相互交流研討,以達到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在“研究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探究能力得到培養,合作意識得到鍛煉,創新精神得到了發展,歷史情感得到了升華,學習欲望得到了滿足,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張揚。
為了使我們的課程改革順利進行,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幫助沒有明確學習目的的學生確定目標,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要了解學生的需要類型,盡可能地創造滿足他們不同需要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的學習質量不斷得到提升。
〔責任編輯:龐遠燕〕